自學操肌忌姿勢錯 NG動作逐個捉

【明報專訊】「居家運動」愈來愈受歡迎,健身影片和Apps變成私人教練。 物理治療師提醒,看似簡單的動作,如強化腹肌的平板支撐,如果臀部翹高或腰部塌下,練不成腹肌,反而招來腰痛;又或是針對拜拜肉的背後臂屈伸,若手肘超伸,可引致手肘痛。 Read more

【有片】機械臂精準預測 導航到位 妙「手」神算換髖關節

【明報專訊】關節痛是很多中老年人的噩夢,膝與髖關節更是重災區。「人體有些組織如牙齒般,損壞了就無法恢復,只會一直惡化下去,直至服藥、打針皆無法處理,只能換上假牙。關節亦一樣,軟骨磨蝕後,要終止關節『骨撞骨』的痛楚,唯有換上人工關節。」骨科專科醫生胡永祥說。 常見的關節痛,除了退化,還有什麼成因?有何方法減痛?位於大腿骨上方的髖關節,又怎樣置換? ◆ 梁:梁玉鸞(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 ◆ 胡:胡永祥(骨科專科醫生)   死忍「小傷」 日後難醫? 問:門診常見哪一類關節痛病人? 梁:在急症科門診遇到的關節痛,以膝關節較常見,髖關節則較少。病人按年齡區分可有不同狀况: 青少年至中年病人:大部分痛楚與受傷有關,當中以運動創傷為主,其次是意外受傷。青少年受傷常見因劇烈運動引起,事前沒有足夠熱身準備,做衝力大的運動相對較易扭傷、跌倒,尤其打籃球、網球等不時有急停動作,創傷風險相對較高 中年至老年病人:可能是交通意外、運動創傷;若出現長期痛楚,一般跟勞損、退化有關。若中老年人活動及運動量低,肌肉力量相對較差,甚至萎縮,不但保護不了關節,還會加快關節退化速度 另外,亦有些病人沒有恒常運動習慣,1年沒有打球,偶然1次運動便受傷。不少病人受傷後沒有即時求醫,只靠忍痛、減少郁動來避免痛楚,反而造成惡性循環,令肌肉愈加萎縮,肌肉力量更差,直至關節痛到難以忍受,影響日常生活才求醫,增加治療難度。 診斷先分退化或受傷? 問:門診如何幫助關節痛病人?什麼情况需轉介骨科? 梁:醫生首先會問症,詢問病人的受傷原因、痛楚持續時間,以及工作性質、飲食習慣等基本資料,繼而臨牀檢查,了解體重、關節痛楚位置、關節靈活度,以及有否出現紅、腫、熱、發燒、皮膚發炎等情况,之後安排X光檢查。當區分關節痛成因屬退化或受傷後,便會制定治療方案,可處方口服藥物或外用貼布治療。 內服:分為止痛藥、消炎止痛藥、放鬆肌肉藥物 外用:貼布有紓緩(如薄荷成分)或含藥性的止痛膏布 建議配合物理治療,如超聲波治療止痛,並學習正確負重和運動姿勢,避免再次受傷,進而透過訓練強化肌肉,保護關節。如痛楚持續,醫生會建議接受磁力共振檢查結構,再轉介骨科。   髖關節勞損難剪腳甲? 問:什麼情况需要做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胡:需要做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常跟年紀大關節勞損退化有關,或因飲酒太多或服食類固醇藥物致股骨頭骨枯,亦有些特別情况如髖關節位置有腫瘤、嚴重受傷等。病人大部分因髖關節疼痛求診,亦有不少病人起初以為腰痛引起,經檢查後才發現是髖關節問題。髖關節勞損退化的徵狀包括蹲下、彎腰穿襪子、剪腳甲較困難,或走路不正常、長短腳等。 軟件即時設計假體模型? 問: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有什麼新技術? 胡:近年最突出的新技術是智能機械臂,該技術於2012年引入做部分膝關節置換手術,現時已發展到應用於全膝關節、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好處是令手術更精準。智能機械臂由3個部分組成,包括電腦及特製軟件、導航系統以及機械臂。手術前,醫生會為病人髖關節做電腦掃描,將資料輸入電腦後,利用特製軟件即時設計出髖關節假體的立體模型,預計假體的大小、手術時安放位置,於手術期間利用導航系統,於病人髖關節及不同位置取得資料,將之與術前電腦掃描資料配合。而手術移除損壞骨骼、安裝假體過程中,均根據電腦預測的差距、角度、時間執行,由機械臂精準地處理,大大提高手術安全度。   假體按患者骨質選材? 問: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假體,有什麼選擇? 胡:髖關節主要靠股骨頭及髖臼組成,早期人工股骨頭多使用不鏽鋼,髖臼位置使用聚乙烯(塑膠)材料;經幾十年發展,物料已大為改善。現在人工髖臼有一部分用鈦金屬作底部支撐,內裏物料用上高密度聚乙烯或陶瓷,而股骨假體則一般用鈦金屬或鈷鉻合金,耐用度較高。 醫生會視乎病人身體狀况及需求,選擇合適物料,如病人年紀較大、股骨有骨質疏鬆,股骨假體物料多採用鈷鉻合金配合骨水泥,才能將假體鑲嵌得穩妥;而年輕病人一般會採用鈦金屬,因鈦金屬製的人工假體硬度和彈性與人類的真骨接近,但需要較健康的骨質才能應付。如病人平時不太活躍,會傾向用陶瓷材料;但如病人活躍、活動量大,則多採用高密度聚乙烯,配合合金或陶瓷股骨頭。 九成的人工髖關節可使用超過10年。不過,有些因素會影響其耐用度,包括患者活動量、體重及術前髖關節損壞程度,如發現患者的人工關節磨損嚴重,可安排更換。 知多啲:生活配合防「甩骱」 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接連股骨(即大腿骨)與骨盆,它主要由股骨上方圓球形的股骨頭,以及凹陷如碗狀的髖臼接合而成。一般人髖關節痛,成因多由退化引起,走路及日常活動令股骨頭受力,兩邊軟骨磨蝕、關節慢慢磨損所致。 一般治療方案會由淺入深,簡單如服食止痛藥,若成效不大,則會考慮打針。傳統為注射類固醇藥物,新式療法是注射血清素或透明質酸。但髖關節注射不如膝關節般簡單,不能在一般診所進行,因髖關節位置較深入,亦鄰近重要的血管神經,需要輔助儀器,由骨科專科醫生以X光或超聲波一邊監察位置,一邊準確注射。 骨科專科醫生胡永祥說,退化引起的髖關節勞損,一般會令股骨頭與髖臼兩邊軟骨皆磨蝕而損壞,甚少出現單邊損壞,這些情况下要做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併發症是「甩骱」(假體脫位),機率約3%至6%,原因可能是手術處理得不理想,或病人在生活上不配合,如術後初期腳部屈伸過度、經常蹲下等,而病人身體瘦弱乏力、肌肉萎縮等因素,亦會增加「甩骱」風險。 若非退化問題,而是跌倒引起的股骨頸骨折,髖臼仍保有完整的軟骨,則可考慮半髖關節置換手術,對醫學技術要求較低、併發症及風險較低,亦較易復元。 文:吳穎湘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家務纏繞周身勞損 5招伸走主婦痛症

【明報專訊】家庭主婦照顧家人起居飲食,打理家中大小事務,清潔打掃、洗衫熨衫,非常忙碌。每天打掃都在重複某些動作和姿勢,日子久了會造成不同傷害,出現腰頸手腳痠痛等問題。 Read more

【有片】唔使睇醫生?關節「結晶」持續爆痛 痛風年發2次應長期服藥

【明報專訊】忽然手指、腳趾劇痛,可能患上痛風?從此與紅肉、豆腐、冬菇絕緣?痛風1年才發作2、3次,毋須長期用藥?風濕病科專科醫生指, 只有25%患者有服藥習慣,其餘75%因痛風發作次數較疏而不願用藥。延誤診治,急性發作次數變得頻密,關節持續疼痛,紅腫時間拉長,演變成慢性痛風關節炎。 Read more

【運動消閒】知多啲:貼布固定關節減腫脹

【明報專訊】問:做運動時,用遠紅外線護具還是運動貼布,兩者有何分別? (李祖怡攝) 歐陽健:運動貼布主要分為肌內效貼布(Kinesio Tape)及硬性貼布(Rigid Tape),分別在於前者延展度較高,但兩者同樣利用貼布張力達至療效。不同的貼法與張力更可針對性地增減肌肉運用,避免過度拉扯肌肉及軟組織、固定關節、減少腫脹等。運動貼布使用方便快捷,亦具臨牀實驗證明功效,是物理治療其中一樣常用的療法,特別對在運動場上需求急切治療的運動員更有用。 遠紅外線護具則是運用輻射反應產生熱能來達至各種療效,如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放鬆肌肉,因此與運動貼布的原理和功效不同。消費者應先詢問物理治療師,再選擇合適的產品。 Read more

【有片:運動消閒】行街跌倒 踩錯油門? 四招練協調 不做論盡鬼

【明報專訊】你是否好「論盡」?經常行街跌倒、上落樓梯易差錯腳、打波常常食波餅,甚至切菜經常切到手指,或許與手腳不協調有關。 或者你會覺得,手腳不協調純粹為日常生活帶來不便,但如果駕車人士手腳不協調,隨時踩煞車掣變踩油門,軚盤扭左變扭右,可大可小。其實每日做幾個簡單運動,即可改善手腳不協調問題,不用再被稱為論盡鬼。 ■運動處方 手腳互協調 ‧利用手腳眼並用的運動,改善手腳協調 ‧傳球動作能有效改善手腳協調 ‧提升反應,減少因手腳不協調引致的受傷 無論是同事還是朋友,都總會有幾個論盡鬼出現,傾談之間,對方可能回答一句﹕「由細到大都論論盡盡!」亞洲運動及體適能治療中心註冊物理治療師梁澤祺表示,這個問題的確與小時候選擇的運動種類有極大關係,「如果小時候有做一些全身性、需要技巧的運動,的確較少出現手腳不協調的問題。其中以同時要用到手腳的球類運動,最能鍛煉手腳協調。主要是因為在運動過程中,會令手、腳的反應變快,亦要用眼去觀察球的來勢,協調能力會較好」。 全因小時候選錯運動? 梁澤祺指出,手腳不協調有輕微嚴重之分,「由於每個人的手腳協調能力都有不同,所以出現的問題都有出入,最常出現行路時自己絆倒自己,又或者在踩單車時,想加速但控制不到方向。另外,切菜時容易割傷手指、上落樓梯容易差錯腳等等,都屬於輕微手腳不協調。至於嚴重的手腳不協調問題,大多出現於中風病人,或是出生時腦部出現問題的患者身上,而這類人通常要由簡單的動作入手訓練,例如拿起枱面物件、將枱面物件位置互調等」。 長大後想改善手腳不協調問題,學打波有沒有幫助?梁澤祺表示,打波對大人及小朋友同樣有用,打籃球、羽毛球、網球及踢足球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但需要留意事前準備,「對於一些長時間沒有打波或踢波,甚至從來都沒有接觸過球類運動的人士,由於手腳協調較差,反應亦不夠快,有可能在搶波時,出手或出腳太快或太慢。除了容易『食波餅』之餘,更可能會因而失去平衡,導致扭傷或撞傷。所以最好在運動前,先做一些手腳協調的練習,或是先做簡單的傳球練習,有助減少受傷的風險」。 打波練協調 簡單練習免受傷 梁澤祺表示,雖然大部分球類運動有助改善手腳協調,但也有部分球類運動對此幫助不大,例如高爾夫球、桌球等;而近年亦有不少人熱愛跑步,但「因為跑步只是腳部運動,對於手腳協調的要求較低」。 長者捉棋打牌可改善 至於手腳不協調會不會隨年紀增加而變得嚴重?梁澤祺指因人而異,「主要視乎老人家本身的運動量有幾多,以及體格是否強健而定,有些老人家到六七十歲,手腳協調仍然好好」。不過,如果發現家中長者有手腳不協調的問題,可透過一些簡單動作改善,「老人家不適宜做太過激烈的運動,但可以透過一些棋類遊戲、打麻將等,來改善手眼協調」。 ■簡易4招 拍腳彎腰改善協調 手腳不協調,未必對健康有嚴重影響,不過經常跌倒受傷、切菜切到手等,對生活帶來不便。梁澤祺指出,無論大人小朋友,都可以透過以下動作改善手腳協調,但由於反彈接球難度較高,不建議小朋友做。 1. 左右手拍腳 訓練﹕主要針對手腳協調 做法﹕A至C為一組,每次一分鐘,每日做三次。 (A) 左腳向前內側踢高,右手輕拍一下鞋面。之後換成右腳左手重複一次 (B) 右腳向後內側踢高,左手輕拍一下鞋面。之後左腳右手重複一次 (C) 左腳向後踢,並用左手輕拍鞋面,換邊再做 2. 單腳彎腰 訓練﹕針對手眼協調,以及加強平衡力 做法﹕在前方距離半米內放置兩件物件。右腳單腳站立,用左手輕拍右方物件,然後用右手輕拍左方物件。換腳再做,每次一分鐘,每日做三次。 3. 左右格仔跳 訓練﹕針對腳眼協調 做法﹕利用方格地磚,站在第一方格上,側身,左腳跳至左方格,右腳跟隨,雙腳站好;重複跳5至6格,換邊來回再做。 如沒有方格地磚,可用顏色膠紙在地上貼上5至6個30cm2的相連方格代替。每次一分鐘,每日做三次。 4. 撞牆接球 訓練﹕針對手眼腳協調 做法:將球拿起拋向牆壁,反彈後接回球為一次。球的體積愈大,難度愈低,初學者可先用籃球、足球等訓練,練訓多次之後,可改用較細的球,同時亦可改變球的落點,以增加腳部的移動幅度。每次十下,每日做三次。 示範﹕AASFP高級私人體適能教練羅壹曦 文:勞耀全 圖:曾憲宗 編輯:林信君 feature@mingpao.com ■有片睇 簡易4招改善手腳協調:goo.gl/4JJ0ER

Read more

【了解關節痛】換關節後 膝頭痛上痛? 多管齊下 痛楚拜拜!

【明報專訊】不少長者受膝痛困擾,為了減痛,為了自由活動,香港每年約有4000宗膝關節置換手術。 然而,病人手術後可能觸及傷口的「傷害感受體」的神經受體,有時會覺得痛楚比手術前更甚;而傳統的鎮痛方法,副作用大,又會產生更多不適。過去十年醫學界就減輕膝關節置換手術病人的痛楚做了不少研究,發現只要多管齊下,如早於手術前開始止痛,手術中混合多種止痛藥的雞尾酒注射,加上手術後盡早接受復康訓練,令病人痛楚大減,加快康復。 作嘔痕癢 嗎啡副作用大 若你細心留意,身邊的長者,可能正受膝痛困擾,出入要靠拐杖、不能上落樓梯、不願遠行,甚至不能蹲下上廁所,膝關節退化對生活影響很大。 本港人口老化,加上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因膝關節退化而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的人數不斷增加,現時本港每年進行這類手術估計大約有4000宗。不過,病人術後仍要服用止痛藥止痛,而傳統鎮痛方法,如非類固醇止痛藥和嗎啡的止痛效果並不理想,以嗎啡為例,不少病人術後受嗎啡副作用困擾,如惡心、嘔吐、皮膚痕癢,劑量重更會引致便秘,甚至影響呼吸。所以在膝關節置換手術後,利用傳統方法鎮痛,反而會令病人產生更多痛楚和不適。 過去十年,醫學界就如何減輕膝關節置換手術病人的痛楚做了不少研究,減少使用單一方式減痛;最近五至六年,手術鎮痛管理技術亦躍前一大步,不單住院時間縮短,也加快了康復。 究竟是如何做得到? 要知道如何減少痛楚,先要知道痛從哪裏來。 病人因關節痛求醫,但原來開刀後反而會觸及傷口的「傷害感受體」的神經受體,所以病人有時會覺得痛楚反而比手術前加劇。 人體皮下有許多神經末梢,其中包括「傷害感受體」,當它被接觸,便會觸發化學物質,產生信息傳到脊椎,再傳至大腦,於是我們便會感到痛楚。神經線會經過股神經線及坐骨神經線,因此痛楚會遍及身體不同部位。所以,若手術時傷口愈小,觸及神經痛的風險便愈小。 要減痛,在手術前、手術中和術後都要下工夫。 手術前數小時服止痛藥 (一)手術前 痛包含心理因素,因此要讓病人明白手術前後過程,減少心理壓力。病人亦需要有合理期望,例如傷口腫痛一般維持四至六周,但程度會與日俱減。清楚解釋手術情况,讓病人明白將會發生什麼事。 手術前的超前鎮痛也十分重要。超前鎮痛是目前外科手術常見的做法,即病人在未出現痛楚前,通常是術前數小時,先處方止痛藥,減弱將來出現的痛楚的傳導和信號。術後也會處方此類藥物止痛。 雞尾酒注射鎮痛 康復較快 (二)手術中 從前用很多硬膜外的鎮痛、神經阻滯或嗎啡藥,現時最有效是雞尾酒注射,也是國際主流方法。硬膜外鎮痛能有效針對下肢傷口痛楚,但此藥會影響膀胱神經,部分病人因此出現小便困難,所以愈來愈不流行。神經阻滯要靠麻醉科醫生在術前用儀器找出病人的股神經,透過導管連續注入止痛藥,故有一定風險;術後亦有可能影響下肢股四頭肌,阻慢康復進度,而且只能處理前方股神經線控制的傷口痛楚。 雞尾酒注射是混合不同藥物,注射在傷口和關節內軟組織。研究發現,術後首三天的鎮痛效果,跟注射神經阻滯的方法一樣。另外一些病人的膝關節在術前因嚴重變形引發痛楚而無法伸直,術後也無法改善,但雞尾酒注射可大大減少整個關節腫痛,改善此情况。 雞尾酒注射治療的好處是沒有明顯副作用,病人能快速康復。我曾於2012年發表一篇文章比較雞尾酒注射和傳統神經阻滯的止痛效果,研究對象是瑪麗醫院16名病人,兩腳同時有相同程度膝關節炎,需要先後接受換骱手術,每次術後分別用神經阻滯和雞尾酒注射作為主要鎮痛手段,比較兩邊膝蓋術後的痛楚程度。結果顯示,術後首三天的鎮痛效果跟注射神經阻滯的方法相若,利用雞尾酒注射,整體手術時間明顯較短,並減少股神經注射的潛在風險。這方法在醫學界逐漸普及,成為現今同類手術的鎮痛主流方式。 (三)術後康復 以往病人術後使用嗎啡,通常要直至第三天才能下牀。另外病人要使用引流管帶走瘀血、會有出血風險而需要輸血,也增加住院時間。 現時的手術,輸血減少,鎮痛做得好,病人術後翌日甚至即日已可落牀走動。換骱手術病人,十年前要住院兩星期;五至六年前,也要至少住院七至十天,現時則五至七天已可自行步出醫院,可見此手術的發展隨着時代不斷進步。 ■知多啲 減少出血 縮住院時間 除了鎮痛,防止出血及輸血也可加快康復。 一般膝關節置換手術平均出血約500至800毫升,部分更達到1000毫升。如能減少出血和輸血,不但減低感染風險,也可縮短住院時間。大型研究發現,輸血增加關節置換手術感染風險,英國骨科學會在2002年發表的研究指出,10%骨科手術需要輸血,其中單是換骱手術已佔39%,數字也頗驚人。 輸血太多可致深層血管栓塞 輸血最常見的副作用是發燒反應,是身體過敏性反應,嚴重的可影響心肺循環系統。關節置換最擔心感染,一旦出現感染,病人可能要再接受手術,甚至要把人工關節拆下重做手術。因此要把感染風險減至最低,很多大型研究都顯示目前的感染風險已降至1至2%。 輸血太多還會出現深層血管栓塞(DVT)的危險。有文獻報告指出,研究了138名接受手術的病人,發現13人有深層血管栓塞,他們都是輸血六包或以上,比率接近10%(9.4%)。 香港輸血其實十分安全,紅十字會會檢驗血包是否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愛滋病毒和HTLV病毒感染以及梅毒,這些病毒性的感染風險已十分低,但因種種原因,如運送過程、人為因素等亦會出現細菌性感染。 文:骨科專科醫生吳富源 編輯:高卓怡 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