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回南天兩大因素致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皮膚痕癢難斷尾?擔心使用類固醇副作用?

濕疹在本港十分常見,根據本地研究,約一成半幼稚園、小學及中學的學童患有濕疹,每100名成人亦會有3至5人受濕疹困擾。患者會出現皮膚紅腫、痕癢,嚴重患者甚至會脫皮、出水。求醫後塗藥膏數天病情受控,但一、兩個星期後,或因天氣潮濕,濕疹又再出現,用盡方法都未能「斷尾」,容易令人感到氣餒。不少患者更擔心使用類固醇來控制病情,會帶來不少副作用,怎辦呢? 相關閲讀: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濕疹又發作 兩大引發因素:皮膚屏障較弱、體質過敏 養和醫院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龔家怡醫生表示,濕疹可細分為7種,最常見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病炎症,多由幼童時期開始,八成患者是6歲前發病,不過近年愈來愈多在成年後才發病,可以在50至60歲才突然出現。 龔醫生解釋,異位性皮膚炎可以由先天或環境因素引起,先天主要有兩類因素。 第一是皮膚的屏障功能較為脆弱,人體皮膚的油脂正常能幫助補水、鎖水,猶如有一層保鮮膜保護,但濕疹病人的皮膚屏障功能較弱,皮膚內的聚絲蛋白失去功能,令皮膚變得乾燥,出現很多小缺口,讓致敏原如塵蟎等可滲入皮膚,引致過敏反應。 第二是病人屬過敏體質,本身已有哮喘、過敏等問題,當過敏體質再加上環境因素,如塵蟎、天氣變化、衣物、壓力等,就有很高風險會發病,因此濕疹並非純粹與致敏原有關,部分病人即使避開致敏原亦未必能解決問題。 相關閲讀: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治療濕疹兩大部分:少用香料潤膚膏 忌熱水沖涼太久 治療濕疹主要分為兩部分,包括日常皮膚護理和減退皮膚炎症。 日常皮膚護理:龔醫生指出,要盡量還原皮膚屏障功能,例如洗澡時盡量不要用太高溫的水、時間不要太久,也應使用非鹼性不起泡的沐浴露,洗澡後可以適當使用不含香料、減少堵塞毛孔的潤膚膏。 減退皮膚炎症:包括濕疹引致的紅腫、痕癢、脫皮等徵狀。目前第一線治療是適當地外用類固醇藥膏,也是目時為止最有效治療濕疹的方法。很多家長或患者都會擔心類固醇有副作用,龔醫生解釋,其實只要使用得宜,跟隨醫生的指示用藥,類固醇是很安全和有效的。 相關閲讀:皮膚缺水 小心 㿺㿭變濕疹 雪花膏?豬油膏?凡士林?解構3種潤膚產品補水鎖水特性 使用類固醇 必須跟隨醫生指示 醫生一般會在病人發作嚴重時,處方3至7日的外用類固醇藥膏作短期治療,當發炎情况穩定下來後,情况輕微至中度的患者有可能需要作「鞏固治療」,即是患者可按指示使用多一星期非類固醇藥,令皮膚炎症徹底消退才停藥;如還未完全好轉,醫生會考慮處方劑量較低的類固醇,如稀釋的潤膚膏,按需要調控分量至1:4或1:10不等,令皮膚完全復原才停藥。 較嚴重患者或需考慮口服藥 較嚴重的患者使用藥膏未必有效,則需要考慮處方口服藥,例如口服免疫系統調節劑,包括環酵素、MMF類藥物,甚至考慮針劑或口服生物製劑。口服免疫系統調節劑相對會有較多副作用,主要是因為它會壓抑免疫系統,醫生會小心評估和選用;至於生物製劑的好處是會選擇性地壓抑一些過敏的免疫系統功能,在應付細菌病毒入侵免疫系統功能時,影響較傳統的口服免疫系統調節劑小。 龔醫生表示,現時暫未有藥膏、口服藥或針劑可以有效令濕疹斷尾,但可以透過使用藥物和做好日常皮膚護理,減低濕疹的發作次數和嚴重性,助病情較長期地受控。有研究發現,七至八成幼童患者成長至13至14歲時,病情可維持穩定。如欲控制濕疹得宜,不但要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法,更應着重悉心照顧,嚴謹配合醫生建議的治療,減少發作次數,濕疹便能慢慢改善。 Read more

【濕疹】轉天氣又發作 打破濕疹要斷尾的心魔 勿誤解類固醇盲從偏方(醫路同行)

【明報專訊】濕疹,對不少病人來說是噩夢,無緣無故出現卻又揮之不去。雖然定期覆診,但一直不能斷尾,轉天氣時病情又惡化。眼見好像無了期受苦,心魔不斷湧現,開始質疑醫生處方的藥物是否有效,甚至自行去找其他治療方法或濕疹偏方。 相關文章: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常見心魔:濕疹要斷尾 對類固醇心存恐懼 濕疹病人其中一種常見的心魔是「濕疹要斷尾」,其實濕疹這個病的本質的確比較難「斷尾」,病人需要正確使用藥膏、潤膚膏及做好日常護理,才可以有效控制濕疹。不過當要面對長期護理,病人另一個心魔又出現:「潤膚膏油𣲷𣲷很麻煩、每天工作又很繁忙,少塗一兩次應該沒問題」,久而久之就有不同的藉口躲懶,於是不能好好控制病情。又或者醫生建議一些病人在睡覺時濕裹,即是在患處塗潤膚膏和藥膏後,先用濕再用乾的紗布蓋着皮膚睡覺,這有助皮膚吸收潤膚膏和藥膏,從而有效地控制濕疹及改善睡眠質素。不過有患者表示擔心濕着皮膚睡覺會着涼,這又是病人自己的心魔作祟,醫生當然平衡過每種療法的優點和缺點,才安排予病人。 類固醇有效紓緩過敏、消炎 勿盲從偏方 此外,不少病人對類固醇存有極大恐懼,怕用在小孩身上,會影響他們發育甚或令他們變成「毛孩子」。其實類固醇能有效紓緩過敏、消炎等症狀,在治療上能發揮極大的作用,而且價格相宜,只要適當地使用,是極為安全、有效的藥物。可惜很多市民把類固醇的副作用無限放大,令它變成了一種如怪獸般、聞之色變的藥物;反而有些病人自行在外尋找「靈丹妙藥」、「偏方」,往往是用了類固醇而不自知。 兒童盲目戒口招營養不良 應戒則戒 由於資訊發達,病人很容易就可以從網上找到資料,有時從網上討論區看到一知半解的資訊,例如「芫荽水醫濕疹」,就盲目地跟從,結果令病情反覆甚至惡化,這是現代版的「張三李四綜合症」。我亦遇上不少病人戒口戒得十分清,恐怕「食錯」一種食物便立即濕疹發作。雖然部分病人的濕疹的確與飲食有關,但「應戒則戒,不應亂戒」,戒口與否應該按醫生臨牀診斷而定,不應人云亦云;尤其對於兒童濕疹患者,應避免過度戒口導致營養不良,影響成長。 所謂中不成西不就。中西合璧或許才是處理濕疹的最佳方法。 相關文章:【濕疹偏方】漂白水稀釋浸浴?燕麥磨粉紓緩痕癢?4大偏方治濕疹有效嗎?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韓錦倫(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兒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膝痛】對付膝關節炎3種注射藥物:類固醇、透明質酸、高濃度血小板功效和副作用 止痛兼減慢關節退化?

【明報專訊】治療膝關節炎,近年流行膝關節注射,將藥物直接注射於關節內,達到止痛甚至減慢退化。目前主要有3種膝關節注射藥物:類固醇、透明質酸、高濃度血小板,究竟有何分別?其功效和副作用又如何?是否適用於所有膝關節退化病人? 相關文章:【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膝關節退化、膝痛令人困擾 3種注射藥物:類固醇、透明質酸、高濃度血小板助紓緩? 隨年紀增長,膝關節軟骨磨蝕缺損,引起疼痛,困擾不少長者。除了疼痛外,更會影響日常生活。傳統治療方法,包括改善生活習慣和服食止痛藥,再配合適當物理治療及膝關節護膝,以緩減痛楚與不適。除以上方法外,有病人會考慮關節內注射,如類固醇、透明質酸及高濃度血小板,以減低膝關節退化症之徵狀。 1.類固醇:急性發炎適用 長遠或招軟骨磨損 類固醇是一種消炎藥,可以減低關節退化徵狀。早於1950年,類固醇注射已普及地使用於治療關節退化症。最近有研究顯示,患者接受類固醇注射後1個月,疼痛量表(VAS pain score)可減低3分(1為最低,10為最高)。除了減低痛感外,注射類固醇亦有助提升關節活動能力,改善患者日常生活。 然而,關節類固醇注射有其副作用,重複注射可能會導致膝關節軟骨磨損及退化,加劇痛楚及關節損壞程度,令膝關節加速退化。另有研究顯示,關節類固醇注射只適合短時間使用,長時間注射未必能改善關節功能或紓緩痛楚。所以,關節類固醇注射只適用於急性關節發炎,作短期治療痛症使用。 2.透明質酸:減痛達半年 減輕退化未必明顯 透明質酸主要功效是滋潤關節,於關節活動時有吸震作用,亦令關節液濃度增加。 有研究結果指出,使用透明質酸後8至24星期,減痛效果尤其顯著。有研究指,透明質酸對於較輕微及初段關節退化症狀的成效較好。另有研究顯示,透明質酸是安全有效的膝關節退化治療方法,有效減輕關節炎所引起的痛楚,減痛效果長達24星期。若患者接受保守治療一段時間仍未見好轉,可轉用透明質酸注射以減緩痛楚及病情。 然而,美國骨科學會則不建議使用透明質酸以治療關節退化,因為於大型研究中,未能發現注射透明質酸對於減輕膝關節退化有很明顯的幫助。 3. 高濃度血小板:刺激軟組織復修 療法未標準化 顧名思義,高濃度血小板的血小板濃度相對較高,含有大量生長因子,可以刺激軟組織康復及復修。對於膝關節退化症患者來說,高濃度血小板能減慢軟骨磨蝕及退化,亦能保持軟骨厚度。最近有研究指出,高濃度血小板注射後的12個月內,患者痛楚減輕,而關節功能亦有所提升。 然而,高濃度血小板的最大限制是製備技術、注射頻率及血小板濃度,目前尚未標準化。醫學界尚待更多相關標準推出,好讓注射高濃度血小板的療法更普及化。所以,雖然有醫生推薦以它作為膝關節退化症之首選注射療法,但至今仍存在不同意見,骨科醫生仍未達成共識。 總括而言,關節內注射的確能用於治療膝關節退化。如病人患上急性關節退化症,有劇烈疼痛,可用類固醇注射作治療;但不建議長時間使用,以免出現關節軟骨磨蝕的副作用。透明質酸可以配合類固醇注射使用,除可減輕膝關節退化外,效用亦維持較長時間。至於高濃度血小板,不少研究指出可以減輕膝關節疼痛,但其原理上如何令關節退化減緩,則有待更多研究及證據支持。 換膝關節前3個月不宜打針 還有一點要注意,研究數據顯示,如果接受關節內注射與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時間相距少於3個月,會增加術後感染風險,所以不建議在膝關節置換手術前3個月接受膝關節內注射。上述3種注射治療方法均能減輕短期或中期之疼痛不適,但仍未有足夠研究能證明有助延遲關節置換手術之時間。 相關文章:退化性膝關節炎三大高危因素 減重10磅膝關節退化率減50% 4招可避免 全膝或半膝置換術點揀好?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李崇義(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兒童哮喘難斷尾?家長注意:及早診斷、勿自行停藥 7個預防貼士

哮喘是常見的兒童疾病之一,患者早於兩、三歲已可能出現咳嗽、喘鳴及呼吸不順等徵狀,尤其多見於運動或大笑大哭過後,若沒有適當處理或輕視這些徵狀,有機會嚴重妨礙孩子的身心發展,甚至致命。有醫生指出,有部分家長因擔心吸入式類固醇的副作用或認為孩子的徵狀稍為緩減,便自行停藥,惟孩子的氣管炎症根本從未「清零」,有機會令氣喘不斷復發,或致哮喘斷尾無期。 Read more

肩周炎致劇痛 原來「滑囊」作怪 拆解滑囊炎4個常見關節位置和治療

人體四肢活動十分依賴關節的靈活度,關節附近的滑囊便是關鍵結構之一,它所分泌的黏液有助減少骨骼和軟組織之間的摩擦。不過當關節使用過度或者磨蝕,便會導致滑囊受損和發炎,患者會感到疼痛,肩周炎便是常見的滑囊炎(Bursitis)之一,主要發生於肩膊、手肘、膝關節、腳踝等4個關節。肩周炎痛?拆解滑囊炎4個常見關節位置:肩膊、手肘、膝關節、腳踝-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高兆祺醫生表示,滑囊位於關節附近的肌肉、肌腱和骨骼之間,基本上有關節的地方就有滑囊。他解釋,滑囊是由滑膜包圍的小水囊,能夠分泌潤滑液以減少關節周邊結構之間的摩擦,讓關節能夠容易移動。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當關節過度活動或使用不當時,滑囊便會受到不必要的摩擦和刺激,出現發炎情况,醫學上稱為滑囊炎,主要發生於肩膊、手肘、膝關節、腳踝這4個關節(見表一)。 Read more

【眼敏感】家長注意小朋友眼痕常捽眼 可致結膜角膜受損、影響視力 4個紓緩眼睛敏感方法(有片)

小朋友經常眼痕、捽眼看似平常,但原來太頻密地捽眼,兼見眼睛紅腫、有小量分泌物等,都有可能是眼睛敏感的徵狀,一旦疏忽處理至影響結膜發炎、角膜受損,有機會影響視力,甚至致盲。養和醫院眼科專科醫生范舒屏醫生提醒家長,若觀察到小朋友經常眼痕、眼紅,便要盡快求醫和查找究竟是塵蟎、寵物毛髮抑或因其他濕疹、鼻敏感等所引發的問題,以便及早控制病情,減少日後復發和出現嚴重眼疾的風險。 Read more

【痔瘡成因】痔瘡非「瘡」?4類人士高危 注意手術切除非一了百了 4招防復發

痔瘡是十分普遍的疾病,俗語有云「十個男人九個痔」,但原來痔瘡與性別無關,女士亦有機會受痔瘡困擾,而且任何年齡的人士都有機會患上。原來痔瘡其實並非一粒「瘡」,痔瘡出現初期未必會有明顯不適,但可能會有出血情况,當嚴重時痔瘡更會凸出,令患者感到無比痛楚。有醫生提醒,若痔瘡長期凸出,可以透過外科手術切除,但切除後並非一了百了,為什麼呢?注意以下4類人士較容易出現痔瘡! Read more

頭皮牛皮癬被誤診為濕疹 慘現脫髮問題?中醫教你重新辨別兩大常見頭皮疾病

衛生署的統計數據顯示,全港約有兩萬名患者飽受額頭、頸、手肘及頭皮牛皮癬困擾,但坊間對此病的認識不多,有患者初期自以為,甚至被醫生誤診為濕疹而誤用治療方式,以致出現脫髮問題,嚴重影響外觀,對患者造成身心創傷。為何不少患者及醫生都會將頭皮牛皮癬誤以為是頭皮濕疹?德善健髮顧問醫師兼皮膚專科中醫師潘子剛醫師表示,雖然兩症都會在皮膚表面形成紅腫及痕癢,但其症型及發病機理卻大相逕庭。 Read more

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皮膚突然變得紅腫、出疹兼痕癢,究竟是蕁麻疹(Urticaria,俗稱「風癩」)來襲,或是濕疹(Eczema)發作?雖然蕁麻疹與濕疹都屬皮膚敏感,徵狀也有相似之處,但其實兩者的成因、病理,以至治療方法都截然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患者若能找出致敏源頭,便有機會減低復發機會,甚至與皮膚敏感說「拜拜」! Read more

【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突發腫脹窒息可致命 罕見遺傳病 藥物以急性處理及長期控制為治療目的

身體不同部位毫無先兆下失控地腫脹,而一旦腫脹的位置是位於咽喉,可以因此堵塞病人的呼吸道,令其在短時間內窒息致命。這種可以影響全身,甚至致命的罕見病,叫「遺傳性血管性水腫」(Hereditary-Angioedema,簡稱HAE),屬一種顯性遺傳病。養和醫院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陳偉明醫生解釋,病人因缺乏一種特定蛋白酶或該蛋白酶的功能異常,在其個別的誘因誘發下,突發出現局部性水腫,醫生一般會按病人情况,處方急性及長期控制用的藥物,來降低病發時致命的風險,以及減少疾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