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皮膚痕癢要戒口?組織胺誘發?哪些屬高組織胺食物? 冷敷5分鐘可止痕?

【明報專訊】濕疹患者很多時會主動戒口,避免進食牛肉、海鮮等潛在「致敏食物」,究竟有沒有需要戒口呢?「組織胺」是引起痕癢的物質。坊間常見的抗敏藥,例如對付鼻敏感、蕁麻疹等引起流鼻水、皮膚痕癢,最常使用的藥物就是抗組織胺。食物中亦含有組織胺,避免進食組織胺含量高的食物,可否解決皮膚痕癢?(編者按:中醫認為皮膚瘙癢由「風」、「濕」、「熱」所致,而皮膚瘙癢患者以濕疹、蕁麻疹、玫瑰痤瘡、帶狀疱疹居多,如何對症下藥或在飲食方面要注意什麼呢?) 濕疹?皮膚痕癢要戒口? 受刺激分泌組織胺 誘發痕癢 皮膚痕癢是如何引起的呢?組織胺是其中一種誘發痕癢的化學物質。註冊營養師萬侃指出,組織胺由人體產生,當免疫系統抵禦入侵物如花粉、霉菌等致敏原時,白血球會釋放組織胺到血液中,從而導致皮膚痕癢等過敏反應。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進一步解釋,當皮膚受到刺激時,免疫系統中的肥大細胞啟動保護機制,分泌更多的組織胺到血液,促進炎症反應和修復組織。當組織胺與微血管內皮細胞上的組織胺受體結合,就會產生瘙癢感覺及紅斑,引致皮膚疾病,例如濕疹、蕁麻疹等。而組織胺只是痕癢機制中的其中一種物質,其他物質例如IL-31、IL-4及IL-13都可以誘發痕癢。 含較高組織胺食物:芝士、泡菜、罐頭 日常飲食中,不難找到組織胺的蹤影。一般來說,與新鮮食物相比,芝士、乳酪、豉油、泡菜、罐頭等發酵或加工食物含有較高組織胺;此外,鯖魚、吞拿魚、熟成肉類、咖啡、酒都屬於高組織胺食物。萬侃表示,大多數人可以耐受高組織胺食物,僅約1%人有組織胺不耐症,他們由於體內缺乏一種稱為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的消化酶,使食物中的組織胺在身體積聚無法正常分解,引起皮疹、蕁麻疹、呼吸困難、皮膚痕癢等徵狀。患上腸胃或肝臟疾病、壓力大、腸道微生物群失衡等,都會增加患組織胺不耐症的風險。 林嘉雯補充,「組織胺不耐症」首次出現在1980年代醫學文獻中,惟醫學上暫時沒有足夠證據證實此疾病機制及治療方法,一般泛指身體不能正常代謝組織胺,導致進食大量組織胺食物後,出現紅疹、頭痛、肚痛、作嘔等徵狀。 專家:皮膚痕不必盲目戒口 皮膚痕癢令人困擾、寢食難安,有人會選擇戒口,希望減輕痕癢問題。林嘉雯直言:「如果沒有明顯的食物引起皮膚痕癢問題,不用盲目戒口。」萬侃同樣認為不必盲目戒口,「如有需要,患者可在營養師的指導下接受食物排除法(elimination diet),有助了解哪些食物及攝入量可能引起相關徵狀,不一定需要完全戒斷」。 如懷疑某種類食物引起過敏或食物不耐,至少兩周完全不吃可疑食物。如果徵狀有改善,可逐一將「嫌疑犯」食物重新加入食物中,以了解哪些食物引起徵狀。相反,排除食物後情况未有好轉,則表示這類食物不是最可疑的致敏禍首。若證實某食物引起過敏,營養師會調整食物分量,找出引起徵狀的閾值,譬如試驗結果發現吃一片芝士會引致皮膚痕癢,但吃半片沒有問題,那麼病人便毋須完全戒掉芝士。 相關閲讀: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須營養師監督 免營養不良 特別要注意的是,食物排除法應在營養師的監督下執行,切忌胡亂戒口或自行嘗試排除某類食物,以免造成營養不良、體重下降。如果發現進食某類食物後出現皮膚痕癢、出疹等徵狀,有可能是對食物敏感或食物不耐症,應及早求醫。 雖然健康人士能代謝食物中的組織胺,但亦不能放肆地吃。萬侃提醒,加工及醃製食品不但含有較高組織胺,而且鹽分偏高,攝入過量鈉會增加高血壓風險,增加腎臟負擔,日常應注意鈉攝取量(建議每日少於2000毫克鈉,即少於一平茶匙鹽)。 止痕有法:冷敷5分鐘止癢 皮膚痕癢令人按捺不住出手抓癢,但總是愈抓愈癢。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解釋:「抓癢會刺激皮膚,令本來敏感的免疫系統更加活躍,痕癢感更加強烈,抓得更加厲害,形成惡性循環。」痛感及凍感會使腦部產生痕癢感的神經變得較不活躍,所以拍打和冷敷都能暫時止癢;但拍打或造成傷害,因此不建議,可用毛巾包着冰粒或用冰涼濕毛巾敷癢處約5分鐘來止癢。 天然「抗組織胺」類黃酮素:蘋果、洋葱、橄欖油 抗組織胺藥物能改善過敏的不適,飲食上亦可多選擇有天然「抗組織胺」之稱的類黃酮素,蘋果、洋葱、橄欖油、車厘子、黑莓、蔓越莓都是類黃酮素的豐富來源。註冊營養師萬侃表示,類黃酮素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能力,並且有助抑制組織胺釋放,紓緩皮膚痕癢等過敏徵狀。當然,別以為吃一個蘋果、幾粒車厘子就能馬上止痕,最重要是飲食要多樣化及均衡,喝足夠的水及充足的睡眠去保持皮膚健康。 中醫角度:風濕熱入侵 皮膚瘙癢 風邪入侵,皮膚首當其衝。中醫認為皮膚瘙癢由「風」、「濕」、「熱」所致,屬於中醫「風瘙癢」範疇,可分實證和虛證。註冊中醫潘咨遐指出,實證瘙癢通常是因外來風邪引起,例如「風熱」、「風濕」,而風為百病之長,即「風」是主要致病因素,兼雜寒、濕、熱邪而侵襲人體,尤其是季節交替之際。當風邪侵入人體,易使腠理疏泄而開張,而皮膚作為身體對外第一道防線,首當其衝。由於風性善行數變,風邪所致的瘙癢沒有固定部位,有游走不定的特點。 至於虛證瘙癢,多屬血虛生風。血能濡養滋潤全身臟腑組織;血虛不能濡養皮膚,容易導致乾燥瘙癢。女士月經期間流失經血,可能會因血虛而出現皮膚瘙癢。 濕疹、蕁麻疹、玫瑰痤瘡、生蛇都會引致皮膚瘙癢 皮膚瘙癢患者以濕疹、蕁麻疹、玫瑰痤瘡、帶狀疱疹居多。 ‧蕁麻疹為紅腫疹塊,發病較急,病情變化快;瘙癢游走不定,不會在同一地方或時間內發作,一般在24小時消退 ‧濕疹通常在轉季時病情加重,皮損發紅作癢,還可能有滲出液或結黃痂 ‧玫瑰痤瘡主要表現是在鼻或鼻周出現紅斑,伴有丘疹及膿疱 ‧帶狀疱疹即俗稱「生蛇」,中醫稱為「蛇串瘡」,初期可能僅有單側局部的麻癢或疼痛,不會出現典型皮疹 春天溫熱潮濕又多風,同時又是肝旺盛的季節,肝旺則易生風。當外在環境濕氣較重,外濕會誘發內濕,影響身體運化水濕的功能,濕氣「內外夾擊」可能導致皮膚瘙癢。 相關閲讀: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少吃發物免上火 潘提醒,肥膩和生冷食物容易傷脾胃,使脾失運化,不能把水濕運化到全身;過量甜食會令脾過於滋潤,同樣使脾運化水濕的能力減弱,導致體內濕氣偏重。皮膚瘙癢宜少吃生冷、甜食和肥膩食物,以及中醫所謂的「發物」,即容易引起上火、過敏、誘發舊疾、加重病情的食物,例子不能盡錄,主要包括: ‧甲殼類海鮮,如蝦、蟹等 ‧鴨、鵝、牛、羊 ‧熱性水果,如芒果、榴槤等 ‧菇類,如草菇、冬菇、蘑菇等 ‧南瓜 ‧茄子 ‧堅果類,如花生、腰果等 ‧糯米 ‧酒 小米陳皮薏米粥 健脾祛濕 小米(圖)補中益氣、養胃護脾;陳皮行氣健脾、助消化;生薑和胃止嘔;薏米健脾利濕。此方有助健脾祛濕,紓緩因潮濕天氣而導致的皮膚瘙癢。 材料(2人分量): 小米120克、陳皮1瓣、大棗去核2粒、生薑2片、生熟薏米各15克、食鹽適量、清水1公升 做法:浸泡陳皮,刮去白瓤,然後連同小米、大棗、生薑和生熟薏米放入煲內,加清水大火煲至水滾後,轉小火煲約45分鐘,加適量鹽即可 注意:糖尿病患者及孕婦慎服;服用前先諮詢註冊中醫意見 文:利楚兒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對付類風濕性關節炎 把握治療黃金期 保住關節活動免侵蝕

發現手指出現紅腫熱痛,別以為單純是過度操勞所致,也有可能是免疫系統異常反應引起的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arthritis),一旦延誤治療會令關節持續受到侵蝕而出現無法逆轉的變形,或妨礙日常生活和工作,簡單如拿筷子、寫字、開瓶蓋、梳頭及刷牙等都成問題,嚴重時更會走路不穩及要以輪椅代步。反之若能把握發病後首兩年的治療黃金期接受適當跟進,則很大機會可以控制病情,保持關節的活動能力。 Read more

【風濕科】了解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銀屑病等徵狀和治療 三高患者要注意什麼?

資深演員曾江昨被發現倒斃於指定檢疫酒店房間內,終年87歲。《明報》據悉,曾江患風濕及「三高」,前日曾向女兒透露心口痛,女婿隨即送藥到酒店,惟未知職員有否將藥送上房。老人科專科醫生佘達明說,若長者有風濕及「三高」,往往每日需服5至10粒藥,以保持心臟健康,一旦未有帶備充足藥物,「食少幾日藥好易出事」,或增中風或心臟病發風險。經常聽到的「風濕病」究竟包括哪些?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銀屑病 (俗稱牛皮癬)、強直性脊椎炎等的成因、徵狀和治療是怎樣的呢?跟心臟病和中風有什麼關係?患者要如何提高警覺呢?至於「三高」,困擾着不少都市人,日常在飲食或運動方面又要注意什麼呢? Read more

【女性疾病】經前頭痛 便秘 風濕 血虧作怪 女性調治 養血溫陽並重

【明報專訊】女人靠血養,男人靠氣養。由於男女生理結構有別,女性有經、帶、胎、產,在這些過程中容易血虧。女性一旦血虧,身體就會陷入各種問題,生理功能首當其衝。中醫認為,一半以上女性疾病都和血虧有關,故只要把血養足,自然會好得很快。.便秘:部分女性便秘由肝火所致,但多數都跟血虧有關。體內血不足,腸道津液也會不足,容易便秘;補血猶如增液行舟,養血後便秘也可改善。.經前頭痛:部分女性月經前或經期時頭痛,發現這也是血虧的緣故。月經時血液流失更多,頭在人體最高點,若血量不足,供不上去,隨之出現頭痛。只要養足血,月經前的頭痛自然而解。 Read more

醫學滿東華:治風濕病 點止緩痛

50歲的陳先生確診類風濕關節炎。他與太太前來覆診:「醫生,我吃了兩個月藥後,關節痛已好了很多,不用再吃藥吧!」 替陳先生作進一步檢查時,發覺他數根手指關節、膝關節及手腕關節仍然有輕微腫脹,而且有5至6個關節還有觸痛感覺;再看血液報告,反映發炎指標的血液沉降率(ESR)及丙種反應蛋白(CRP)仍然高於正常水平,病情控制還未達到理想。 Read more

【有片】關節痛成因 – 注射透明質酸、血小板漿、換膝頭 解決退化性膝關節炎

【明報專訊】「風濕痛」其實為退化性膝關節炎(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 ,每逢翻風落雨都會困擾無數長者。除了靜待天氣好轉,難道再沒辦法擺脫痛楚? 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近年出現不少新招,可以選擇注射透明質酸或富血小板血漿,手術亦可選擇全膝或半膝關節置換。不過,首要還是減重、做運動,一方面減輕膝關節負荷,同時增強肌力支援膝關節。   (Tomwang112@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問醫生 何:何嘉棋(骨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40歲已膝頭痛? 問:膝關節退化的成因是什麼?是否只屬「老人病」? 何:退化的成因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先天方面,遺傳了良好的膝關節結構,如骨頭之間的接觸面較大,退化的風險就較小。相反,父母40、50歲已有膝痛問題,或天生有O形腿,風險便會增加。 後天方面,年齡只是三大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運動創傷,例如有助減少關節摩擦的半月板,可能因過度屈膝或激烈碰撞而受傷,影響其功能,在步行和活動時多了不必要的摩擦,加速退化。第3個原因是重複動作,經常搬抬重物,或上落樓梯等,都會使膝關節退化,部分職業因而較「高危」,例如經常要巡樓的大廈保安員。可見,膝關節退化不一定發生在長者身上,我見過最年輕的患者,只有40多歲。   馬拉松跑壞膝? 問:跑步一定傷膝?如何避免? 何:以往膝關節痛症,通常見於肥胖或年長人士身上,近年跑步盛行,令膝痛年輕化。 跑步對膝關節造成的壓力,遠比一般步行為大,而由長跑引致的其中一種傷患,名叫髂脛束症候群(IT Band syndrome)。髂脛束(iliotibial band)是位於大腿側的一組肌肉筋膜,一直向下延伸至膝蓋位置外側。使用過度時,髂脛束與膝關節外側的股骨會不住摩擦。為免因摩擦而導致發炎,職業跑手會在跑步前,針對問題做伸展運動,以保護膝蓋,例如手扶牆壁並保持直立,運用身體的重量,盡量壓向大腿外側(圖),直至有痠緊感。但業餘跑手或偶爾才參加長跑者,對伸展動作缺乏認知,更可能跑姿錯誤,或者穿了不合適的裝備,再加上長時間運動,對膝關節肯定是負擔。   手扶牆壁並保持直立,運用身體的重量,盡量壓向大腿外側,直至有痠緊感(明報製圖)   鄭:膝蓋痛楚不一定出於退化,成因需視乎年齡及創傷等因素。特別是年輕運動員,容易在比賽時承受猛烈的碰撞,韌帶、肌肉及半月板傷患都可能造成膝痛。患者病情各有不同,最好先諮詢醫生意見。   更多伸展運動: 【運動消閒】健身球運動 紓緩頸肩背痛 預防寒背 【運動消閒】簡單4式訓練核心肌 【有片】預防運動:簡單運動 強肌增關節活動度 【運動消閒】拉筋示範:簡易4招保肌肉柔軟 【運動消閒】正筋正骨:走出伸筋拉筋誤區 【有片:運動消閒】4式伸展:預防抽筋靠伸展放鬆   關節進補「回春」? 問:退化性膝關節炎有什麼治療方法? 鄭:先要看醫生找出病因,並因應生活習慣、退化程度等,設計治療方案。較簡單的方法包括控制體重,改變生活和運動習慣,口服關節修補劑、止痛藥、非類固醇消炎藥等。如經醫生評估,需要強度較大的治療,則可考慮在膝關節內注射透明質酸,甚至置換人工膝關節。 何:有患者會在坊間購買營養補充劑,期望關節能回復「青春」,常見的有葡萄糖胺、軟骨素等,但暫時未有醫學文獻,證明藥物有助膝關節軟骨重新生長。我建議多抽時間做運動,減輕體重負荷,增強肌力,對紓緩關節不順滑的感覺,反而更有幫助。患者求醫後,醫生先會辨別膝關節退化的程度,屬於輕微、中度抑或嚴重。輕微至中度退化者,大多數會服止痛藥,增加運動及注射透明質酸;若程度嚴重,則要考慮置換人工膝關節手術。   透明質酸愈打愈無效? 問:對已退化的膝蓋,打針能否起修補作用? 何:注射透明質酸功效在於潤滑關節,減少痛楚與不適,以及活動時發出的咯咯聲;但無助逆轉膝關節退化。其發揮功效的時間亦愈來愈短,假設第1針功效能維持12個月,第2針可能只有9個月功效,並逐次遞減。這是因為打針只能紓緩徵狀,卻沒減慢膝蓋退化,長年累月下,膝關節繼續退化,問題愈趨嚴重,打針的作用愈不顯著。   注射血小板漿 復元膝關節 近年有另一種治療方法,是注射「富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PRP)。身體有自我修復機制,在受傷時協助復元,其中血小板起很大功用。PRP治療是從患者體內抽取50ml血液,透過離心機去除紅血球部分,再運用儀器,從血漿中抽取血小板,濃縮成6ml,注入需要修復的膝關節,目的是促使關節軟骨修補或再生。 在醫學理論及臨牀上,PRP的確能起修補作用,這也是跟注射透明質酸不同之處。但效用是大是小,目前仍欠缺大型或科學研究數據,需再作大量評估,才得知PRP對什麼病人、哪種程度的退化能見效。若膝關節已嚴重退化,注射性的治療手法已不足夠,有需要接受手術。   (黃志東攝)   相關關節痛文章: 【了解關節痛】查找腰痛膝痛病因 及早治療免後患 【了解關節痛】關節「風濕」嗌救命 及早保養勤伸展 【了解關節痛】好zone動:發育期多運動 易誘發膝痛 【了解關節痛】生物製劑延緩退化 強直病人保關節新希望 【了解關節痛】趁盛夏注陽氣 衝出冷氣房 迎日救虛寒 【了解關節痛】游水解關節痛? 錯誤泳姿傷上傷   文:李安兒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知多啲:痛風多夜晚發作 風濕關天氣事

【明報專訊】痛風及中醫常說的風濕,兩者都涉及關節痛症,究竟兩者應該如何分辨?註冊中醫彭淑儀表示,無論是痛風或中醫所說的「風濕」,從中醫角度都會歸類為「痺證」,不過兩種病出現的表徵及發病時間各有不同,「痛風多為熱症,病發時多在手腳上的小關節出現,而發作時間多數於夜晚。當出現痛風時,關節多數會有紅腫熱痛四大徵狀。另外痛風發作與天氣沒有任何關係。其痛症徵狀來得相當快,中午可能還行得走得,但在夜晚突然痛到無法走路」。 「至於風濕,通常體質較寒的人較易患上,而病發時痛症大多出現在大關節上,例如肩、膝等,病發原因多涉及天氣,例如下雨、季節轉變等。另外,痛症發作期比較慢,由最初的痠軟變成痺痛,大約需要一星期。」不少人以為痛風及風濕都是老人病,但彭淑儀說臨牀上患有這兩種病症的人,年齡大多是40歲以上的人士。 跌打酒愈捽愈痛無幫助 每當肌肉、關節疼痛,不少人都會出動跌打酒,捽熱患處令藥酒滲入,希望減少疼痛。但彭淑儀說這做法其實並不妥當,甚至有可能愈捽愈痛。「如果是肌肉疼痛,利用跌打酒捽熱肌肉,令藥力滲入痛處,加速血液循環,做法並沒有問題;但如果是痛風或是風濕病人,這個做法便有很大問題,因為關節痛多為炎症,炎症再用力捽,只會更痛而不會好轉。」

Read more

【了解關節痛】生物製劑延緩退化 強直病人保關節新希望

【明報專訊】「年紀大,骨頭脆」是自然定律,隨年齡增長,鈣質流失愈來愈快,加上年輕時勞損過度,「腰痠背痛」、「骨折」是不少長者常要面對的問題。然而,當心這些問題可能不是一般自然老化過程,而是與「強直性脊椎炎」有關。 為期3年的臨牀研究證實,生物製劑有效減低強直性脊椎炎病人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需要。 坊間普遍對強直性脊椎炎認知不足,過去,病人往往要到骨折時才發現患病;加上早年醫療科技仍未發達,病人大多要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才能恢復部分活動能力。時至今日,雖然髖關節置換手術已發展成熟,但對病人來說,最好還是「能不開刀就不開刀」。幸而,另一種治療方案──生物製劑,在近10年推陳出新,不但能有效改善強直性脊椎炎的病情,更有研究指能降低病人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需要。 60歲的陳伯,是近年來求醫的強直性脊椎炎病人。記得當初見他總是一臉愁容,原來他20多歲已受背痛困擾,不過當時不以為意,到40歲時難忍疼痛才決定求醫,但當時亦只能靠口服藥物控制病情。到近年經評估和建議後,才注射生物製劑。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他的病情改善了,而且相信短期內也沒有更換關節的需要,他才終於重拾久違的笑容。 減置換髖關節需求 美國風濕病學會的一項研究,以生物製劑(抗腫瘤壞死因子)延緩強直性脊椎炎關節退化,2016年發布研究結果。研究找來631名強直性脊椎炎病人,當中有5%病人有嚴重的髖關節問題,醫護人員安排他們接受抗腫瘤壞死因子治療,並定期監測病情。 研究維持了3年,631名病人分別接受了兩個階段的髖關節X光檢測。醫護人員根據巴氏強直性脊柱炎放射學指數(BASRI)分析髖關節X光檢測結果,評估抗腫瘤壞死因子的治療成效,當中若1個病人的評分在第2次髖關節X光檢測中增加了2分或以上,便會定義為病情更嚴重了。研究發現,共551名病人的BASRI沒有增加,即意味着抗腫瘤壞死因子能延緩強直性脊椎炎惡化。 ■知多啲 年輕人發病率最高 背痛3個月快求醫 強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簡稱AS),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失調所引致的風濕科疾病,與HLA-B27抗原有關,佔所有慢性脊椎炎的4%至5%。因免疫系統運作失調,免疫力過度活躍,令原本用作攻擊病毒的細胞,除了攻擊外來病毒,還攻擊自己身體的正常組織,造成持續炎症。強直性脊椎炎常見的發病位置為骶骼關節,即盆骨與尾龍骨之間的關節,痛症於晚間出現得較頻密,而大多數病人會在早上感到背部僵硬(又稱晨僵),亦有可能一直蔓延至腳部。若未能及時接受合適的治療,四周便會出現骨質增生,導致骨骼融合,嚴重不但影響活動能力,更會引起併發症,如周邊關節發炎、腸道炎、虹膜炎和銀屑病等。 骨骼融合 影響活動能力 雖然強直性脊椎炎的成因仍待考究,但發現有家族史的人發病率比沒有家族史的高出10倍。 較少人知道的是,年輕人的發病率其實是最高的,最年輕的十多歲便發病,只是坊間認知不足,常以為只是勞損或疲倦而忽略病情,持續至中年以後才因「受不了痛症」求醫才發現。所以,美國於2009年便已有指引,若病人於45歲或以下,持續3個月或以上感到下背痛及僵硬,便應盡快求醫以排除或確定患有強直性脊椎炎。醫生會先詢問病人的家族史及病徵,配合臨牀檢查,一旦有所懷疑,便會建議病人接受血液檢測或X光檢驗、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以助確定關節的發炎迹象、受破壞程度及監測疾病發展。 ■強直性脊椎炎早期徵狀 .下背痛及僵硬,持續3個月或以上,尤其早上醒來感覺最強烈(晨僵) .靜止時或長時間維持同樣姿勢後,感到僵硬 .活動或運動後痛楚會減輕 .痛楚最先在骶髂關節出現,逐漸上延至臀部、上背、前胸及頸部 .晚間經常因背痛痛醒,睡眠質素大受影響 ■生物製劑 調節免疫系統 生物製劑是透過生物工程技術所製造的藥物,精確地瞄準特定免疫分子,以降低非相關細胞的傷害,有調節免疫系統的功效。腫瘤壞死因子(TNF)是急性反應蛋白質(acute stress protein)中最重要的細胞激素。腫瘤壞死因子在人體內除了造成關節發炎,還會導致發燒、厭食、休克、肝臟壞死等生物效應,引起病人全身倦怠、消瘦等徵狀。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能夠抵抗腫瘤壞死因子之侵害,迅速抑制強直性脊椎炎。 文:李梓恩(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了解關節痛】換關節後 膝頭痛上痛? 多管齊下 痛楚拜拜!

【明報專訊】不少長者受膝痛困擾,為了減痛,為了自由活動,香港每年約有4000宗膝關節置換手術。 然而,病人手術後可能觸及傷口的「傷害感受體」的神經受體,有時會覺得痛楚比手術前更甚;而傳統的鎮痛方法,副作用大,又會產生更多不適。過去十年醫學界就減輕膝關節置換手術病人的痛楚做了不少研究,發現只要多管齊下,如早於手術前開始止痛,手術中混合多種止痛藥的雞尾酒注射,加上手術後盡早接受復康訓練,令病人痛楚大減,加快康復。 作嘔痕癢 嗎啡副作用大 若你細心留意,身邊的長者,可能正受膝痛困擾,出入要靠拐杖、不能上落樓梯、不願遠行,甚至不能蹲下上廁所,膝關節退化對生活影響很大。 本港人口老化,加上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因膝關節退化而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的人數不斷增加,現時本港每年進行這類手術估計大約有4000宗。不過,病人術後仍要服用止痛藥止痛,而傳統鎮痛方法,如非類固醇止痛藥和嗎啡的止痛效果並不理想,以嗎啡為例,不少病人術後受嗎啡副作用困擾,如惡心、嘔吐、皮膚痕癢,劑量重更會引致便秘,甚至影響呼吸。所以在膝關節置換手術後,利用傳統方法鎮痛,反而會令病人產生更多痛楚和不適。 過去十年,醫學界就如何減輕膝關節置換手術病人的痛楚做了不少研究,減少使用單一方式減痛;最近五至六年,手術鎮痛管理技術亦躍前一大步,不單住院時間縮短,也加快了康復。 究竟是如何做得到? 要知道如何減少痛楚,先要知道痛從哪裏來。 病人因關節痛求醫,但原來開刀後反而會觸及傷口的「傷害感受體」的神經受體,所以病人有時會覺得痛楚反而比手術前加劇。 人體皮下有許多神經末梢,其中包括「傷害感受體」,當它被接觸,便會觸發化學物質,產生信息傳到脊椎,再傳至大腦,於是我們便會感到痛楚。神經線會經過股神經線及坐骨神經線,因此痛楚會遍及身體不同部位。所以,若手術時傷口愈小,觸及神經痛的風險便愈小。 要減痛,在手術前、手術中和術後都要下工夫。 手術前數小時服止痛藥 (一)手術前 痛包含心理因素,因此要讓病人明白手術前後過程,減少心理壓力。病人亦需要有合理期望,例如傷口腫痛一般維持四至六周,但程度會與日俱減。清楚解釋手術情况,讓病人明白將會發生什麼事。 手術前的超前鎮痛也十分重要。超前鎮痛是目前外科手術常見的做法,即病人在未出現痛楚前,通常是術前數小時,先處方止痛藥,減弱將來出現的痛楚的傳導和信號。術後也會處方此類藥物止痛。 雞尾酒注射鎮痛 康復較快 (二)手術中 從前用很多硬膜外的鎮痛、神經阻滯或嗎啡藥,現時最有效是雞尾酒注射,也是國際主流方法。硬膜外鎮痛能有效針對下肢傷口痛楚,但此藥會影響膀胱神經,部分病人因此出現小便困難,所以愈來愈不流行。神經阻滯要靠麻醉科醫生在術前用儀器找出病人的股神經,透過導管連續注入止痛藥,故有一定風險;術後亦有可能影響下肢股四頭肌,阻慢康復進度,而且只能處理前方股神經線控制的傷口痛楚。 雞尾酒注射是混合不同藥物,注射在傷口和關節內軟組織。研究發現,術後首三天的鎮痛效果,跟注射神經阻滯的方法一樣。另外一些病人的膝關節在術前因嚴重變形引發痛楚而無法伸直,術後也無法改善,但雞尾酒注射可大大減少整個關節腫痛,改善此情况。 雞尾酒注射治療的好處是沒有明顯副作用,病人能快速康復。我曾於2012年發表一篇文章比較雞尾酒注射和傳統神經阻滯的止痛效果,研究對象是瑪麗醫院16名病人,兩腳同時有相同程度膝關節炎,需要先後接受換骱手術,每次術後分別用神經阻滯和雞尾酒注射作為主要鎮痛手段,比較兩邊膝蓋術後的痛楚程度。結果顯示,術後首三天的鎮痛效果跟注射神經阻滯的方法相若,利用雞尾酒注射,整體手術時間明顯較短,並減少股神經注射的潛在風險。這方法在醫學界逐漸普及,成為現今同類手術的鎮痛主流方式。 (三)術後康復 以往病人術後使用嗎啡,通常要直至第三天才能下牀。另外病人要使用引流管帶走瘀血、會有出血風險而需要輸血,也增加住院時間。 現時的手術,輸血減少,鎮痛做得好,病人術後翌日甚至即日已可落牀走動。換骱手術病人,十年前要住院兩星期;五至六年前,也要至少住院七至十天,現時則五至七天已可自行步出醫院,可見此手術的發展隨着時代不斷進步。 ■知多啲 減少出血 縮住院時間 除了鎮痛,防止出血及輸血也可加快康復。 一般膝關節置換手術平均出血約500至800毫升,部分更達到1000毫升。如能減少出血和輸血,不但減低感染風險,也可縮短住院時間。大型研究發現,輸血增加關節置換手術感染風險,英國骨科學會在2002年發表的研究指出,10%骨科手術需要輸血,其中單是換骱手術已佔39%,數字也頗驚人。 輸血太多可致深層血管栓塞 輸血最常見的副作用是發燒反應,是身體過敏性反應,嚴重的可影響心肺循環系統。關節置換最擔心感染,一旦出現感染,病人可能要再接受手術,甚至要把人工關節拆下重做手術。因此要把感染風險減至最低,很多大型研究都顯示目前的感染風險已降至1至2%。 輸血太多還會出現深層血管栓塞(DVT)的危險。有文獻報告指出,研究了138名接受手術的病人,發現13人有深層血管栓塞,他們都是輸血六包或以上,比率接近10%(9.4%)。 香港輸血其實十分安全,紅十字會會檢驗血包是否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愛滋病毒和HTLV病毒感染以及梅毒,這些病毒性的感染風險已十分低,但因種種原因,如運送過程、人為因素等亦會出現細菌性感染。 文:骨科專科醫生吳富源 編輯:高卓怡 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