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結石】誤以為腰痛 夏天患腎結石高峰期?嗜咖啡茶小心?少飲水尿液濃度過高易結石

【明報專訊】夏天是患腎結石的高峰期,加上疫下生活習慣改變,進一步增加患結石風險。當尿液中代謝物難以稀釋,沉澱在泌尿系統會漸成結石,影響排尿功能。腰痛是腎結石常見症狀,惟不少病人誤以為是腰痠背痛,延誤治療令病情惡化,可致急性腎衰竭。有醫生提醒,腎結石最關鍵成因是飲水不足,無論是預防或減低復發風險,必須要有足夠水分。尤其是戶外活動或工作,流汗更多,每隔1小時補充500至600毫升運動飲品。即使曾患腎結石的人更要比正常分量多…… 腰痛:腎結石常見症狀 少飲水尿液無法稀釋代謝物易結石 近日,不但歐美受熱浪衝擊,華南也進入全年最高溫及潮濕的「三伏天」。走到街上,汗流不止。正常人1天尿量約1500至2000毫升,每天排尿次數約6至8次,每次排尿約250至350毫升。尿液主要成分是水,約佔96%;其餘是鈣質、磷質、鎂質、阿摩尼亞、草酸、蛋白質等代謝物,它們亦是形成腎石結晶體的物質。若飲水不足,尿液無法稀釋代謝物,致其濃度過高,容易沉澱在泌尿系統中,逐漸形成結石。泌尿系統任何一個部分都可以出現結石,例如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等。而根據不同結晶體物質,可分為:草酸鈣結石、磷酸鈣結石、尿酸結石等,當中以草酸鈣結石佔大多數。 相關文章:排尿有問題?尿液顏色異常、氣味濃烈要留神(附5種尿液顏色可能涉及的原因) 夏天腎結石高峰期 士多啤梨高草酸 嗜茶啡小心 為何夏天是腎結石個案的高峰期?泌尿外科專科醫生張皓琬指出,可從以下三方面解釋成因: 地理原因 香港位於亞熱帶地區,夏天氣溫高逾30℃,在街上逛一圈已汗流浹背,一般人在炎熱環境下每小時脫水量約275毫升;若再加上飲水不足使排尿減少,就容易引致腎結石。 繁忙生活節奏 很多人到了有口渴感覺,才會主動喝水,其實這時體內可能缺水0.5至1公升,若再加上夏天多汗,進一步加劇缺水問題。 飲食習慣 不少人愛以茶或咖啡代替白開水,而半發酵黑茶(如普洱、鐵觀音)、咖啡等均屬高草酸。水果雖是夏日消暑解渴良品,但備受歡迎的士多啤梨、布冧等亦屬高草酸。當體內草酸濃度提高,就會增加腎結石風險。此外,不少人飲食習慣偏向重口味,食物的鈉含量偏高;當體內鈉質增加,會導致鈣質從尿液中流失,在尿液中更易與草酸結合,誘發腎結石形成。 新冠疫情令大家的日常生活模式改變,亦增加腎結石的風險。張皓琬指出,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不少人選擇進食維他命C補充劑,欲提升身體抵抗力。這類補充劑每粒劑量介乎500至1000毫克,相等於每日建議攝取量5至10倍之多,如果長期攝取過量維他命C,可能會在體內轉化為更多草酸,亦增加腎結石形成的風險。 相關文章:【腎石】少飲水易生腎石?尿液顏色愈深代表什麼?生活中如何保護腎臟健康? 常吃火鍋 尿酸高致結石 「此外,近年發現不少20、30歲患者尿酸水平偏高,引致尿酸結石。原來大家在疫情期間多留家吃火鍋,不少湯底和食材的嘌呤(又名普林,purine)含量較高,例如動物內臟、肉類、肉類熬製的湯底、海產類(尤其是貝殼類)、豆及豆製品、酒精類飲品等。嘌呤被身體消化後,產生尿酸,尿酸水平上升,增加尿酸結石的形成。」張皓琬提醒,腎結石最關鍵成因是飲水不足,無論是預防或減低復發風險,必須要有足夠水分。不同年齡人士身體活動量與代謝率略有不同,飲水量因人而異,可透過飲水方程式計算每人每日飲水量。 飲水方程式 50歲以下:體重(公斤)×35毫升 50至65歲:體重(公斤)×30毫升 65歲以上:體重(公斤)×25毫升 例子:1名30歲人士,體重55公斤,每天飲水量:55×35毫升=1925毫升,然後除以8(每天8杯水),就代表每杯水應有分量。 2小時飲1杯水 白開水為主 張建議大家每2小時飲1杯水,逐啖逐啖慢慢飲。這8杯水可以包括白開水、湯水,或其他飲料如果汁等;但白開水比例要超過1半(最少有4至5杯),其餘飲料應適可而止,以免令身體攝取過多鈉質、糖分等。如果戶外活動或工作,流汗更多,每隔1小時補充500至600毫升運動飲品,既補水,還可補充身體流失的重要礦物質。曾患腎結石的人更要比正常分量多,女性每日喝2公升,男性則喝2.5至3公升。 相關文章:腰痛有原因 久坐勞損退化傷腰椎? 治療有法 強化核心肌肉要小心 個案:結石引發腎積水 肚痛誤當腸胃炎 腎臟位於背後兩側腰窩處,若因結石梗阻尿路,可致腰痛或下背痛,所以腰痛是腎結石常見徵兆之一。不過有時初期症狀因類似其他疾病,導致延誤求診。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張皓琬早前就接觸過一名20多歲年輕女性,因為突然肚痛持續2天,先向普通科醫生求診,後經轉介看泌尿外科專科。「超聲波檢查發現,輸尿管有結石,導致尿液無法順利排出,引發兩邊腎臟積水,左邊腎臟有水腫,右邊腎臟亦有少少水腫。如果發展至兩邊同時水腫,可致急性腎衰竭,嚴重可致命。由於結石沉積在輸尿管,所以她沒有一般腎結石常見的腰背痛感覺,反而是腹痛,誤以為是腸胃炎。」 詳細問症下,發現結石出現與她的飲食習慣有關,原來她平時不習慣喝水,每天只喝兩杯咖啡,每天只得兩次小便。 「近年這類年輕病人為數不少,平時飲水不足,自覺小便次數極少不成問題。幸好接受治療後,她很積極改變生活習慣,每天飲足夠水分,以防腎結石復發。」 知多啲:高檸檬酸食物 助減腎石形成 有傳聞指膠原蛋白補充劑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泌尿外科專科醫生張皓琬指出,進食膠原蛋白補充劑後,體內會把所富含的甘氨酸和羥脯氨酸轉化成草酸,暫時未有研究證實膠原蛋白補充劑與腎結石有顯著關連。但要提提大家,腎結石有復發可能,接受過碎石治療後,若依舊少飲水,又不糾正飲食習慣,仍然進食高風險食物,1至2年就可能復發。 她建議患者應避免相關風險食物,如草酸鈣結石患者,應避免高草酸的食物;尿酸結石患者應避免高嘌呤食物等。此外,檸檬酸在尿液中和鈣結合,增加鈣離子濃度,可降低草酸鈣結晶的發生,所以多吃高檸檬酸食物有助減低腎石形成,檸檬水、奇異果是不錯選擇。 文:黎芸迪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酷熱天氣】容易中暑?熱衰竭?炎夏出濕疹、熱痱等問題知多啲 戶外防蚊防曬補水有法

本港連日受酷熱天氣影響,加上大暑(23日),天文台最新預測氣溫會持續高企多天,並提醒市民要注意身體狀况,若出現頭暈、頭痛、噁心、氣促及神志不清等徵狀,就要立即休息和求助,並盡快求醫。在炎夏一旦中暑或熱衰竭會出現哪些徵狀?急救處理有何步驟?皮膚又紅又痕癢,如何分辨熱痱或是濕疹?炎夏被蚊叮怎辦?專家教你戶外工作或運動時,怎樣做好補水、防曬、防蚊防蟲等準備呢? 【中暑症狀】持續高溫中暑怎麼辦?與熱衰竭有分別?急救導師教路:4個處理步驟 夏天炎熱,無論是在戶外或室內,都有機會中暑。當人體不能有效控制體溫,就有機會出現熱衰竭,嚴重可致中暑,若不及時降溫及急救更會有生命危險!當身邊有人熱衰竭或中暑應怎麼辦?急救導師教大家分辨患者是熱衰竭還是中暑,並按4個步驟處理! 夏天行山練「烈陽神功」?做足5招免中暑 我們的身體有恆溫機制,會透過排汗及擴張毛孔來散熱。當人大量流汗,流失體內的水及鹽時,有可能出現熱衰竭,此時身體仍能排汗,皮膚濕潤,患者有頭暈、惡心及臉色蒼白等徵狀……如何才能避免熱衰竭或中暑? 分辨熱痱與濕疹 熱痱可觸動濕疹大發作 患者注意汗水積聚身體要散熱 皮膚出現紅腫疹粒,痕癢難耐。究竟是熱痱還是濕疹?熱痱發作原因與炎熱天氣、汗水刺激有關,故只要有足夠散熱,改變生活習慣,如及時抹走汗水,便可令熱痱「斷尾」,不會像濕疹般反覆復發。惟皮膚科專科醫生亦提醒患濕疹的人,因身體較容易有敏感反應,如長熱痱亦有可能觸動濕疹「大發作」,故濕疹患者應多留意身體散熱情况,穿著鬆身衣物,避免長時間留在酷熱環境才是上策! 【皮膚癌】陽光中紫外線UVA及UVB易破壞皮膚 可引發皮膚癌 做好防曬護膚助預防 戶外活動應每兩小時搽一次防曬霜?養和醫院皮膚科專科醫生指出,陽光中的紫外線包括UVA及UVB,而UVA及UVB同樣會導致皮膚癌,一旦長期曝曬,後果可以很嚴重。若經常在外活動,甚或在沙灘曝曬,最好每兩小時搽一次…… 防曬產品使用6注意 皮膚科醫生:防曬塗抹全身需約9茶匙 眼耳嘴周邊易忽略 出門須塗防曬抵禦紫外線傷害,除了塗抹次數,亦要注意每次塗抹足夠份量!皮膚科專科醫生表示,全身塗防曬需約9茶匙,那麼,面部、頸部、軀幹前後、上下肢分別要塗多少? 【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炎熱天氣 慎防病媒蚊傳播傳染病 DEET驅蚊劑防蚊叮有效嗎? 炎熱天氣是蚊子的活躍季節!被蚊叮除了感到痕癢外,亦有可能染上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例如登革熱、日本腦炎和寨卡病毒感染等,患者染病後有機會出現發燒、頭痛等徵狀,需接受支援性治療。外出時要做足防蚊措施,選用含有避蚊胺(DEET)成分的驅蚊劑,是否就有效避免被蚊叮呢? 天氣熱被蚊叮痕癢難忍 學識源頭滅蚊 善用滅蟲燈、蚊香、蚊貼 在戶外活動時,不少人會使用含除蟲菊酯的防蚊貼。蟲害控制專家解釋,使用蚊貼時,驅蚊劑會在空氣揮發,但範圍有限,左手貼上防蚊貼,右手也有可能被叮,防不勝防!他建議把防蚊貼貼在頸背這些相對活動幅度較細的部位,驅蚊效能較佳。為加強覆蓋身體範圍,亦可在身體其他位置噴灑蚊怕水。 【低血鈉症】俗稱水中毒 中重度低血鈉出現頭痛、惡心、肌肉抽筋等徵狀(知多啲:飲幾多水才夠) 「見字飲水」相信是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過,瘋狂灌水,亦未必健康!究竟水要怎樣飲才算健康?行山、長跑等戶外活動,又有何飲水策略? 熱天運動引發心臟危機 飲水太多太少都傷「心」 飲水太多或太少同樣會出事?心臟衰竭患者如吸收太多水分,血量多了,四肢的血液流回心臟較慢,會引致腳腫,未必有即時危險;但如果肺部血液流回心臟太慢,可導致肺水腫,影響呼吸,情况較危險。另一邊廂,天熱時經常汗流浹背,如身體水分不足會影響血液循環…… 【心臟病】8成猝死個案由心臟問題引起?有先兆嗎?三高、吸煙者屬高危族? 近日氣溫高企,進行戶外運動時要加倍小心!有心臟科專科醫生提醒,運動時出現下列徵狀是一大警號:胸口痛、嚴重氣促、不正常心跳、突然頭暈等,這都可能是猝死先兆,需要找醫生作詳細檢查。 常見運動抽筋3大應對及預防方法 一個情况或是身體警號 外出運動時出現抽筋,可能跟肌肉緊張或過度勞累有關;夏日炎炎,如身體出現脫水、或電解質出現不平衡的狀况,亦會令抽筋機會增加!要降低運動時發生抽筋的機會,運動前後都要準備以下事項: 【夏日系列】選擇太陽眼鏡要訣 烈日當空,太陽眼鏡是時候出動。市面上太陽眼鏡種類繁多而且價錢參差,應該如何選擇合適的太陽眼鏡?養和醫院註冊視光師表示,一副好的太陽眼鏡,除了能阻擋陽光,更應能過濾紫外線,因為過多紫外線有機會傷害角膜、晶體、視網膜,或令眼白組織增生。故視光師一般會建議市民選擇能有效地阻擋99%以上紫外線的太陽眼鏡,並要留意鏡片的面積及貼面度。 Read more

【低血鈉症】俗稱水中毒 中重度低血鈉出現頭痛、惡心、肌肉抽筋等徵狀(知多啲:飲幾多水才夠)

【明報專訊】今年夏天特別炎熱,經常汗流浹背,飲水不足,分分鐘有中暑危機「見字飲水」相信是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過,瘋狂灌水,亦未必健康!泌尿外科專科醫生張皓琬指,飲水幫助腎臟執行工作,但並非飲得愈多愈好,如果適得其反,有可能出現水中毒,在臨牀上稱為「低血鈉症」。低血鈉症患者會出現頭痛、惡心、肌肉抽筋等不適。究竟水要怎樣飲才算健康?行山、長跑等戶外活動,又有何飲水策略? Read more

知多啲:飲水、運動 心臟百上加斤?

【明報專訊】做運動會否傷心?心臟科專科醫生何鴻光表示,高強度運動如馬拉松,事前應先全面檢查身體,看看心臟結構及血壓是否正常,醫生或會建議做動態心電圖,在跑步機上試跑,測試心臟可承受的上限;其間醫生會留意有否徵狀,觀察心電圖變化,心跳有否紊亂,血壓是否正常,若全部過關,參加高強度或競技運動時就較為安全。 何鴻光指出,運動時可接受的每分鐘最高心跳速率因年齡而有所不同,計算方法是: 最大心跳率=220-年齡 舉例以50歲的人來說,每分鐘最高心跳速率不可超過170(即220-50),否則可能有生命危險;而普通運動可接受的比較安全每分鐘心跳速率,則是最高心跳速率的四分三,以50歲的人為例,約130 (即170×3/4)。他提醒,近年坊間不斷強調運動可以改善健康,甚至「能醫百病」,更有人放棄用藥,誤以為做運動及改善生活習慣,疾病就會痊癒,但這其實潛藏危險,「突然運動亦不太好,應先確保身體沒大礙,再花點時間操練,讓身體慢慢適應」。 心臟已肥大 飲水勿超1.5公升 另外,坊間常鼓勵多飲水,認為飲大量水對身體有益,但何指出,過量飲水或會引致心臟肥大,令心瓣倒流。正常人每天喝水1.5公升已足夠,年輕人或出汗較多者可喝2公升;但上了年紀的人腎功能會下降,不要喝太多水。而已出現心臟肥大的病人,吃東西不要太鹹,亦不要喝太多水或流質飲食,每天1.2公升至1.5公升已可;運動亦不要過量,以免令心臟百上加斤,每天步行8000至10000步已可。

Read more

新醫學研究:腸道不健康 大腦都「閉塞」?

【明報專訊】腸道內住了數之不盡的細菌,除了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愈來愈多研究顯示,這些腸道微生物是免疫系統重要防衛,更支配着大腦健康。 你腸道健康嗎?排便習慣是反映腸道健康的關鍵。偏偏香港不少人受便秘困擾,腸道不暢通,分分鐘導致「腦閉塞」。解救便秘,什麼方法最有效? 腸道微生物或遙控腦細胞 腦腸軸(Brain-Gut Axis)和腸道細菌叢(Gut Flora)是近年熱門醫學研究。腸道微生物不單與消化道健康、便秘關係密切,哈佛醫學院附屬的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BWH)剛發表一項研究指出,腸道微生物有可能遙控大腦負責控制炎症、神經退化疾病的腦細胞;而去年一項有關腸道微生物的大型研究指出,有67個因素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的組成,當中日常飲食及生活習慣有莫大關係。 腸道健康既然主宰大腦健康,腸道暢通,大腦就有可能更加精靈;偏偏不少港人有便秘問題,多肉少菜、缺乏飲水的飲食習慣,以致「有入無出」。 養和醫院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徐成智指出,便秘成因很多,以不良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最常見。嚴重便秘,導致腹脹、痔瘡、腸出血、肛門扯裂等問題。註冊營養師陳秋惠表示,為解決便秘,有人服食瀉藥,有人食奇異果,有人食纖維粉,各出其謀。然而有些只能治標,有的可針對根本。究竟哪一種方法最好?徐成智和陳秋惠逐一仔細分析。 ◆治本方法 1.增加膳食纖維 「遇上便秘病人,通常會詳細詢問飲食習慣,留意他們平日食蔬菜、水果,與肉類的比例,從中發現很多人每日攝取的膳食纖維並不足夠。」徐成智醫生不時遇到因便秘而求診的病人,他說,飲食西化,多食快餐、煎炸肥膩食物,少食纖維、少運動,甚至有時因工作忙碌而少飲水,都增加便秘風險。 黑莓、西莓乾「通便」勝奇異果 「都市人大部分進食水果不夠一至兩份,宜由增加水果攝取入手。」陳秋惠教路,很多人以為奇異果所含的膳食纖維素特別多,但她說不是﹕「反而有個別莓類如去核西莓乾、黑莓等所含的膳食纖維比奇異果多。」所以營養師常推介去核西莓乾,因容易存放和進食。不過,不宜每日只靠進食乾果來攝取纖維素,因含濃縮果糖,不利健康,同時要多食不同種類的新鮮水果。然而,她提醒,不宜一次過增加大量膳食纖維,否則易因飲水不足、腸胃未適應而難以排便。宜循序漸進,例如第一個星期先由增加水果攝取量開始,第二個星期才增加蔬菜攝取量。而每人每日宜攝取25至35克纖維素,建議每日進食兩份水果、三份蔬菜,碳水化合物宜盡量選擇全穀類。一般而言,增加膳食纖維攝取,便秘問題可在兩至三天內改善。 2. 飲水 「試想像大腸猶如一條河,河上有大便懸浮,當水流足時,大便會順利被冲出肛門排走,所以飲水是對付便秘的方法之一。相反,若腸道內缺乏水分,大便會乾硬如石頭,難以排走。」徐成智指出,增加飲水量,是解決便秘的重要秘訣。陳秋惠提醒,一般人每日最少飲用8至10杯水,若攝取的膳食纖維增加,可能需要飲用更多水分。 3. 壓力處理 壓力會導致便秘,但徐成智認為比較難處理。人人都面對不同程度的壓力,視乎如何應付,必要時可能需轉介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臨牀上,他曾在考試季遇到兩個中學生,不約而同因便秘來求醫,同樣要求寫信向考試局申請將考試時間延長10至15分鐘,因壓力大時,他們會有便意、急需上廁所,但坐在馬桶上良久都排泄不出。「二人因考試壓力令便秘惡化,但其間亦發現另一問題是如廁太久,並在如廁時打機,令排便意欲受外來因素干擾而下降。」 邊玩手機邊如廁 分心難「暢通」 4. 改善排便習慣 徐成智說﹕「排便時宜專心,讓大腦信息與腸胃溝通,以順利完成排便。不宜一邊上廁所,一邊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看電影、打機或看雜誌。」另外,他叮囑要戒掉強忍大便的習慣,因忍大便時會令肛門收緊,大便的水分被腸道吸走,腸道內水分愈來愈少,大便亦變得乾硬,待下次再有便意時,便難以排泄。他說,大部分人習慣在餐後排便,因為進餐後會出現胃結腸反射,即當有食物進入胃部,就有信號令腸道郁動,將糞便推至肛門位置,令人有排便意欲。 陳秋惠則說﹕「如廁時可按摩腹部,從右至左順時針方向打圈按摩,有助排便。」 治本優點﹕ ˙建立健康的飲食模式及生活習慣,長遠改善腸道健康 ˙預防便秘再次出現 缺點﹕不會即時見效,可能需二至三天後才能排便暢順 ◆治標方法 5. 藥物治療 徐成智指出,處理便秘的藥物主要涉及兩種目的,「加快腸道蠕動或令腸道減少吸收水分,腸道內水分充足,有助排便」。無論口服抑或塞藥,均可在數小時內或翌日生效。不過他指出,藥物治標不治本,只要進食足夠分量的水果、蔬菜,自然不用依賴藥物解決便秘,故改善飲食習慣才是長遠之法。 6. 製造腹瀉效果 有人會刻意服食藥物或令胃腸受不了的食物(如牛奶),令自己腹瀉,以「急救」便秘。陳秋惠認為不可取﹕「不宜經常依賴瀉藥,以免令腸道機能變懶惰,不懂正常運作,亦可能引致其他副作用,例如腸道受損。」至於有人靠飲牛奶「自製腹瀉」,她說﹕「不少亞洲人有乳糖不耐症,飲用牛奶後,易因未能分解牛奶中的糖分而腹瀉。但若時常借這種方法來解救便秘,易因排出過量水分而引致脫水,長遠有可能影響腸胃功能。」 7. 補充纖維粉 陳秋惠說,若沒有時間進食水果、蔬菜的人士,可嘗試將纖維粉加於早餐、飲品中,但不宜長期依賴來取代進食水果、蔬菜,因會減少吸收水果及蔬菜中的維他命、礦物質等營養素,營養不夠均衡。 治標優點﹕ ˙即時或短時間暢通排便 缺點﹕ ˙無助長遠改善腸道健康 ˙便秘會再出現 ˙易對藥物及纖維粉造成依賴 ■飲食建議 兩份水果三份蔬菜 KO便秘 ◆先增加水果攝取量至每日2份,可選擇以下類型: 黑莓(每份約半杯)……纖維素含量:約4克 去核西梅乾(每份約4粒)……纖維素含量:約4克 Raspberry(每份約半杯)……纖維素含量:約4克 奇異果(每份約1個)……纖維素含量:1至3克 其他水果,如蘋果、香蕉、橙、士多啤梨(每份大小如一個女士的拳頭)……纖維素含量:1至3克 ◆此外,從其他不同範疇攝取膳食纖維: 穀物:纖維較高的如燕麥、十穀米、五穀飯、蕎麥等 豆類:紅腰豆、眉豆、罐頭雜豆等均屬高纖, 每杯熟豆約含4克膳食纖維 蔬菜:每日最少進食3份蔬菜,如粟米、 西蘭花、紅蘿蔔、紅菜頭、 菠菜等各以半杯為1份 ■解構便秘 14.3%成人受便秘困擾 便秘問題,困擾大人小朋友。根據衛生防護中心資料,成年人的便秘患病率為14.3%,小學生為12.2%,學前兒童則為28.8%。到底便秘成因是什麼?如何為之便秘? ◆定義 ˙排便困難(例如﹕經常需用力排便、排便不清、糞便呈硬塊狀等) ˙排便次數稀疏(每周少於3次) ˙因排便問題影響日常生活 ◆常見成因 ˙飲食及生活習慣 ˙壓力及情緒(例如﹕工作壓力、生活節奏急速、抑鬱症等) ˙藥物副作用(例如﹕處理抑鬱症、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抗敏感藥等,部分人服後會便秘) ˙先天腸道蠕動較緩慢 ˙直腸與肛門不協調(即有便意但因肛門不懂放鬆而難以排便) ˙肛門疾病(例如﹕肛裂,因排便時肛門疼痛而不願排便) 資料提供:養和醫院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徐成智、註冊營養師陳秋惠、衛生防護中心 文:吳穎湘 編輯:高卓怡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