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痛病徵:腰背肌肉繃緊 大小腿疼痛 隨時蔓延腳掌針刺麻痺(姿治通鑑)

【明報專訊】坐骨神經痛的病徵除了腰背肌肉繃緊外,亦會因久行或仰臥睡覺時,腿部及腳掌出現針刺麻痹感覺,影響日常生活作息,十分困擾。(編者按:坐骨神經痛患者會因為腰部、臀部繃緊或椎間盤突出等問題,對腰椎或骶椎神經造成壓迫,從而令大腿及小腿出現放射性疼痛或燒灼感……怎辦呢?) 坐骨神經痛腰背肌肉繃緊 久行腿、腳掌針刺麻痺 坐骨神經由第四、五節腰椎(L4-L5)及第一至三節骶骨神經延伸至梨狀肌、大腿外肌,並在膝蓋後位置分叉成脛骨神經及腓骨神經。脛腓骨神經用作控制小腿及腳掌肌肉的活動能力。 相關閲讀:【痛症】補充維他命B改善麻痺刺痛?過量攝取B1、B6、B12加重腎負荷 腿肌肉繃緊 神經添壓 坐骨神經痛患者會因為腰部、臀部繃緊或椎間盤突出等問題,對腰椎或骶椎神經造成壓迫,從而令大腿及小腿出現放射性疼痛或燒灼感。但除了腰背或臀部肌肉繃緊外,大腿及小腿肌肉繃緊亦可壓迫脛骨及腓骨神經,令腳掌及小腿出現麻痹感覺,導致日常生活受限。 身體有兩組筋膜——淺背線及體側線,對於治療坐骨神經痛患者均相當重要。 治療坐骨神經痛 認識兩組筋膜 淺背線由足底筋膜連至頭皮筋膜,中間經過小腿肌肉、大腿後肌、豎棘肌群(腰肌)等肌肉;改善淺背線筋膜問題對於減輕腰背肌肉壓力起關鍵作用。 體側線則由小腿外側肌肉連接至頸部外側肌肉,途經軟組織包括臀部肌肉及髂脛束,這些地方亦是坐骨神經痛患者常見出現麻痹的地方。因此,當患者下肢肌力或平衡力較差時,容易選擇收緊肌肉用以增加身體穩定度,從而令大小腿肌肉以至腰背肌肉繃緊,嚴重者更會壓迫坐骨神經、脛骨神經及腓骨神經,繼而令臀部針刺麻痹感伸延至大小腿,甚至遠及腳掌。 總括而言,完善治療計劃需處理大小腿肌肉繃緊、放鬆腰背肌肉,以及改善下肢肌力與核心肌群穩定度,減低因為肌肉繃緊而對神經造成的壓迫。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有為坐骨神經痛或其他痛症人士而設的物理治療評估服務,詳情可登入bit.ly/3J1dHKs或致電2743 1702查詢。 文:蘇文浩(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物理治療師) 相關閲讀:【坐骨神經】梨狀肌症候群 vs 椎間盤突出 直腿抬高分辨痛楚 治療有不同(談痛說情)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手痹手麻 入夜特別痛 握拳屈掌 揮別腕管綜合症

【明報專訊】腕管綜合症是常見的職業勞損,引致手部麻痹。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長期屈曲手指、手腕,如清潔工人、家庭主婦;或需要長時間使用震動工具,如地盤工人;又或需要長期使用鍵盤和滑鼠的文職人員,都有可能令肌腱膜發炎,引致水腫,令正中神經線受壓。 Read more

腰背痛病者年輕化 坐視可致慢性痛症

【明報專訊】腰背痛不止常見於老人家,年輕人姿勢不當,也有可能中招。九龍中聯網物理治療部發現,腰背痛病患近年有年輕化趨勢,在2016至17年所接收的4000宗新症中,有10%至15%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更出現14、15歲的患者。有物理治療師提醒巿民,若腰背痛處理不當,可變成慢性痛症(即疼痛期持續3個月以上),嚴重影響病人生活,並可能帶來情緒困擾,呼籲患者盡早求醫。 九龍醫院高級物理治療師梁嘉倫表示,年輕人腰背痛成因多與坐姿、站姿不當(如寒背)、長期用電腦久坐不動,及書包或背囊過重有關。梁說不少人對腰背痛掉以輕心,一開始感到腰骨痠軟,往往認為是工作疲勞所致,慢慢地久坐或搬重物也有痛感,甚至「瞓覺都痛醒」,拖延數月或數年才求醫。 嚴重可影響神經組織 或要開刀 他提醒巿民,嚴重腰背痛可影響神經組織,導致下肢無力、麻痺,有可能要接受手術防止惡化,64歲的王女士就是個案之一。 王女士患上腰骨痛超過10年,當時任職家務助理的她,需要經常不斷重複同一個動作,時常腰骨痠痛,起初只靠自行食藥或塗藥膏止痛,兩年後開始感到下肢乏力麻痺,其後求醫被確診脊椎管狹窄症(Spinal Stenosis)。該病成因包括椎間盤突出、不尋常的骨質增生,壓迫到脊椎神經導致下肢刺痛麻痺,醫生曾建議王女士做手術為脊椎神經「減壓」,惟她憂慮手術風險,輾轉之下在4、5年前到九龍醫院物理治療部求診。 改變生活習慣 長遮當拐杖 王女士說,梁嘉倫教她改變生活習慣,如出街用長雨傘當拐杖借力、購物時「拉車仔」等,經治療後現時情况大有改善,暫時毋須接受手術,更由最初痛到「連門都不想出」,至去年更出遠門到台灣、日本旅遊。 梁嘉倫強調,除了痛症紓緩治療(如電療),物理治療師更會多管齊下,如教病人做適當運動(見圖),更會由心理入手,鼓勵病人正面克服痛症,「將病人由谷底拉回來」。當然,糾正病人日常不良姿勢才能徹底紓緩痛症,「若陋習不改,痛症仍會再出現」。

Read more

【有片】打字、拖地、扭毛巾 手腕累壞了 麻痺不求醫 當心廢手指

【明報專訊】上肢筋肌勞損包括近端的網球肘、高爾夫球肘等,以及遠端的拇指腱鞘炎、腕管綜合症。當中以俗稱滑鼠手的腕管綜合症最常見。經常用電腦的上班族,或是經常要扭毛巾、扭地拖的家庭主婦,手腕不斷重複動作,就容易勞損。 當腕管內的正中神經受壓,拇指、食指、中指和半隻無名指就會出現麻痺;情况嚴重時,拇指肌肉萎縮、喪失功能。 「腕管位於手腕摺痕之處,由腕橫韌帶和腕骨組成的一個狹窄空間,好像一條隧道。前臂有一條正中神經線,經過腕管,伸延到手掌。當正中神經線受到卡壓,可能引起腕管綜合症。」骨科專科醫生葉永玉說。 滑鼠手警號:3隻半手指痺 腕管綜合症的早期徵狀是手指麻痺。正中神經線負責拇指、食指、中指和半邊無名指的感覺神經,一旦受壓,這三隻半手指就會感到麻痺。隨着神經卡壓愈來愈嚴重,活動神經也會受到影響。「如果神經長期受壓,可以導致拇指基部的肌肉(大魚際肌)萎縮;拇指力量減弱,甚至影響拇指的功能。」她說,連拿筷子、扣鈕等也有問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重複動作惹禍 中年女性常見 腕管綜合症十分常見。大部分都是因為重複及過度使用手腕關節,導致勞損而引起。病人以中年女性居多;主要從事清潔、護理工作,或是家庭主婦。葉永玉解釋﹕「重複的手部或腕部動作(例如:洗滌、擦抹、扭毛巾)導致腕管中的肌腱出現炎症反應。肌腱滑膜腫脹,令到神經受壓。」其他病症也可導致腕管綜合症,包括:甲狀腺功能失調、腎病、類風濕關節炎等。 針對腕部勞損而引起的腕管綜合症,最重要是生活上的調節。「適當休息,避免手掌和手腕關節過勞。此外,適當和適量的手部伸展運動有助紓緩不適。」因為管內組織發炎令到神經受壓,消炎止痛藥物對於初期的腕管綜合症具有療效。如有需要,醫生也會建議使用手托加強保護,令到手腕關節保持自然放鬆狀態。一般藥物或護具療程,約4至6個星期。 休息伸展 服藥戴手托紓緩 若保守治療不理想,或者病情嚴重(拇指肌肉已經萎縮),醫生就會考慮手術治療。由於麻痺是主觀感覺,病人的承受能力各有不同。診斷過程,醫生會替病人做一個神經線傳導檢查。葉永玉比喻:「把身體的神經線看成電線,可以傳電。若在神經線的一點給予微量電流刺激,沿着神經通路,在另一點可以接收電流。」通過電流刺激測試傳導快慢及強弱,可以得知神經線的受壓程度,這個客觀數據,可用作術前評估。 割韌帶鬆解 即日可出院 手術治療,分為開放手術和微創手術。目的都是把腕橫韌帶切斷,令到正中神經得到鬆解。「開放式的鬆解手術,醫生會在病人手腕位置開一個刀口(大約一吋),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切斷腕橫韌帶,不會傷及正中神經。至於微創手術,切口較小,放入內窺鏡至腕橫韌帶底部,伸出切刀割斷韌帶。」不過,微創方法要從韌帶底部落刀,有可能碰傷正中神經。而文獻記載兩種方法的長期效果沒有差別。如何選擇,主要視乎病人偏好和需要。 她補充,一般鬆解手術只需局部麻醉,病人可即日出院。傷口癒合約需兩個星期;其間不宜提舉重物、不能沾水。術後初期,握力較差,但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如在工作或運動上需要較強握力,只要透過短期物理治療,可以逐漸恢復。 「家庭醫生經常都會遇到因為手部麻痺前來求診的病人。手部麻痺不一定是腕管綜合症,還有其他可能性。」家庭醫生鄭志文提出。頸椎退化、臂叢神經受壓,也可以導致上肢麻痺;而由糖尿病併發的周圍神經病變,可以造成指尖麻痺。 葉永玉回應:「很多年長病人,往往未必單一病症。他們可以腕管勞損,同時頸椎退化,加上糖尿影響神經病變,所以麻痺位置未必典型。醫生需要問及病史和病徵,臨牀檢查,方能準確斷症。」 採訪:鄭寶華 文:麥穎姿 圖:黃志東、資料圖片 編輯:林信君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 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