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多啲:磁力共振不涉輻射 對胎兒較安全

【明報專訊】懷孕時,出現乳房腫瘤、腰痠背痛、疲倦乏力等,究竟是正常情况,還是癌症徵兆? 癌症徵兆易誤當孕期不適 黎詠詩指,孕婦容易混淆孕期不適現象及癌症發作徵兆,因而延誤求診。她曾接觸一名患有胰臟癌的孕婦,她最初不時感到背脊肌肉疼痛,誤以為是懷孕常見的不適現象,至接受磁力共振檢查後,才發現有淋巴腫脹,繼而確診胰臟癌。 不少癌症檢查方法牽涉輻射,準媽媽擔心有損胎兒健康,或因而遲遲不求醫,致延誤診斷,加重病情。黎詠詩指出,常見癌症檢查有X光、電腦斷層掃描(CT)、磁力共振(MRI)等。以乳房造影為例,孕婦接受X光或電腦斷層掃描時,輻射只集中在胸部,基本上對腹腔胎兒影響不大,若再加上鉛板遮蓋腹部,進一步確保胎兒安全。而MRI不涉及輻射,對胎兒安全。 乳房造影無虞 正電子掃描不宜 不過,常用作評估和診斷癌症的正電子掃描(PET-CT),輻射量高,孕婦不宜。 Read more

【有片】無敵MRI 暗病統統現形? 中空器官、細腫瘤 隨時睇漏眼

體檢時照一個全身MRI,五臟六腑的問題,統統無所遁形? 磁力共振(MRI)沒有輻射、準確度高,加上沒有痛楚,令很多人都神化了它的功效,以為任何疾病在MRI面前都無所遁形。所以身體檢查時,不惜工本,都要做一個全身MRI。 ■問醫生 ◆劉:劉仲恒(放射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心肝脾肺腎樣樣掂? 問:全身磁力共振,任何病都照到? 鄭:全身MRI的確可以提供很多參考資料,例如腦、肝臟、胰臟、腎臟或卵巢有沒有腫瘤,都可以看到頗清晰影像。但是,對於中空的器官,例如胃、腸、膀胱,以及太微細的腫瘤,MRI就未必照得到清晰的影像。而且身體檢查不單針對癌症,還有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糖尿病、膽固醇或尿酸等水平,這些都不能通過磁力共振檢查得到,需要抽血檢查及經醫生診斷才能知道。所以,體檢前最好都是先見醫生,向醫生講解自己的生活習慣,有沒有出現一些徵狀,以及家族成員的健康情况等,再由醫生建議做哪些檢查。 劉:研究顯示,全身MRI檢查找到疾病的機率約為5%至10%。以本港常見癌症為例,乳癌的檢查指引是乳房造影,肺癌亦有低劑量電腦掃描,醫生會根據病人的情况,建議選擇一些準繩度較高而傷害較低的檢查,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可否檢查腸癌、瘜肉? 問:檢查心、肺、腸,MRI無用? 劉:檢查心臟血管首選電腦掃描,可較清楚看到三條大血管的閉塞情况。因為心臟是一個郁動較快的器官,必須使用檢查速度較快的儀器。檢查腸癌,可以用傳統大腸鏡篩查,或選擇電腦掃描模擬大腸鏡,檢查有沒有腸癌及瘜肉,比MRI更為準繩。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一的肺癌,大部分病人確診時已屬於第三、四期,死亡率高達六成,通過低劑量電腦掃描有助發現早期肺癌,病人可以接受手術治療,提高存活率及生活質素。 ■韌帶受傷都check到? 問:哪一類檢查,MRI較優勝? 劉:MRI並非萬能,但的確對某些病症的檢查會較優勝。由頭部開始講起,首先是腦,檢查中樞神經系統的灰質或白質、中風、腫瘤;耳鼻喉方面,例如檢查神經線腫瘤或鼻咽癌等,MRI都較為準確。身軀方面,女性頭號癌症是乳癌,乳癌有不同檢查方法,如MRI、乳房造影、超聲波等。腹部的肝癌,婦科器官如子宮、卵巢癌,MRI都可提供準確影像。另外,運動時扭傷關節或肌肉組織,MRI可以檢查韌帶有沒有損傷、斷裂、水腫或積血,有助選擇治療方案。 ■身上帶鐵會灼傷? 問:紋身會阻擋影像,未必適合做MRI? 劉:有人以為紋身會妨礙影像照射,實情是不會如此,大家可以安心。但為何做MRI前醫生會問接受檢查人士有沒有紋身,是因為要講解風險。紋身過程中有部分顏料含有鐵的成分,可能會在皮膚上遺下鐵質,鐵質會在檢查過程中發熱,所以除了紋身外,醫生亦會問清楚接受檢查人士身上有否裝有鐵的東西,例如補牙或斷骨後裝上鐵片等等,都可能引起灼傷風險。所以檢查牀上有一個手掣,其間如感到不適可以即時通知醫護人員。 ■細路紮紮跳唔啱使? 問:MRI無輻射,雖然貴,但較安全? 鄭:MRI雖然無輻射,但未必人人適合。首先,檢查過程需時最少30分鐘,否則會影響準確度,要小孩或幼兒檢查時躺着不動半小時,未必做得到;其次是有些人有幽閉恐懼症,受不住長時間困在MRI儀器的檢查管道內,或許要考慮其他掃描檢查。另外,因檢查時間長,如病情危急,或需要盡快知道檢查結果,以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例如有沒有肺炎、肺積水?究竟是出血性中風還是阻塞性中風?這時要選擇其他檢查方法。MRI影像是利用電腦重新構圖而成,醫生的經驗也會影響檢查結果。所以,身體檢查並不是愈貴愈好,選擇合適的方法才最重要。 文:張意宇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知多啲:磁力共振技術大躍進 需時噪音大減

磁力共振是利用快速運轉的強力磁場,擷取身體不同部分的信號反應,然後以電腦程序產生體內結構的影像結合技術。由於MRI可以檢測到人體結構的微小變化,有利於早期診斷,而且檢查不帶輻射物質,因此成為體檢的選擇項目。 可設「參數」 針對檢查特定疾病 放射科專科醫生劉仲恒表示,MRI與電腦掃描及超聲波檢查等最大的分別,在於MRI有很多參數(sequence),例如T1、T2、DWI、FLAIR及ADC等等,「不同的參數設定,可以突顯出身體內某些物質,其中T1便是血的參數,T2可以提升水分的顯像度,而DWI則常用於監察初期中風」。 他續稱,不同疾病會令身體內特定物質出現變化,例如水分、脂肪、肌肉等,因此設定參數就等於加入不同的放大鏡,「讓醫生更易分辨到不同組織的構成,作出更準確的判斷」。 不過,MRI亦有很多限制:掃描時間長,檢查時噪音大,加上有強大磁場,很多儀器和搶救設備都不能與MRI同時使用。 不過,隨着儀器不斷改進,MRI已在不同方面有改善。劉仲恒指出,第一個改善是縮短了檢查時間,以往做一次全身檢查最長可達兩小時不等,但現時最多只需二三十分鐘,其次是儀器管道直徑由以往的40、50cm擴闊至70cm,無論是有幽閉恐懼症抑或過胖人士,舒適度都大有改善。另外,噪音問題也比以往大減八成。 現時裝有心臟起搏器的病人,亦可以接受檢查。劉仲恒稱現時大部分起搏器都不會被磁力吸引,不過由於起搏器的設定有可能受磁場影響,所以仍需要有相關技術人員在場。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