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養和醫院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陳偉明醫生表示,不少家長因為受身邊朋輩或網上錯誤資訊影響,認為嬰兒在一兩歲前不應進食上述所謂「高致敏」食物,推遲多元化飲食的習慣,這反而會增加孩童日後出現食物過敏的機會。
相關閲讀:食物過敏≠食物不耐 營養師拆解不同測試方法
讓免疫系統盡早適應「高致敏」食物
高風險的嬰兒或小朋友,即有家族過敏病歷或濕疹,更需要在1歲前及早開始維持多元化飲食,令身體愈早適應,以降低日後患上食物過敏的風險,這亦有助避免飲食失衡及營養不良。
陳醫生指出,若嬰兒出生後首年都沒有接觸高致敏食物,身體的「學習期」一過,當接觸到那些食物時,免疫系統便會把它們當作「敵人」,作出攻擊而形成過敏反應。除了透過進食,致敏原亦可經皮膚或呼吸道進入人體,例如烹調時的油煙、廚具及身體接觸,若某些食物不能經口腔進食正常進入身體,反而只是經皮膚或呼吸道接觸食物,身體便很容易誤認這些食物為有害物質、為敵人,便會引發過敏反應,形成食物過敏的情况。因此家長應讓嬰幼兒及早從出生後約6個月開始進食多元化的食物,當中包括所謂的「高致敏」食物,好讓身體盡早適應,增加對致敏原的耐受程度。
最常見的8種食物致敏原包括奶類、蛋類、堅果、魚類、甲殼類動物、大豆、小麥及花生(見圖),俗稱八大「高致敏」食物。(網上圖片)
相關閲讀: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1歲前循序漸進實行多元化進食法
近年愈來愈多臨床研究數據顯示,及早在1歲前開始多元化飲食可大大提高患者對相關食物的耐受程度,長遠來說可減少食物敏感和提升改善生活質素。陳醫生表示,一般嬰兒和高風險嬰兒的進食方法有所不同。一般嬰兒可按其出生月數分階段進行多元化飲食:
頭6個月大嬰兒:鼓勵盡量餵哺母乳;
6個月大後:家長可以開始餵食糊仔、南瓜糊、梨蓉等嬰兒食品,如適應便可嘗試蛋類、乳酪、花生醬、無骨的魚肉或蝦蟹肉等等的所謂「高致敏」食物;
6個月至1歲的嬰兒:可約每3日加添1款新的食材,並持續增加種類,務求達致多元均衡,而味道應由淡至濃。若餵食奶類食品則要留意,1歲前可先餵食配方奶粉或乳酪,而普通牛奶則適宜1歲後才食用。
高風險嬰兒:有濕疹、家族過敏病史 應先諮詢醫生
至於高風險的嬰兒,如早產或已確診有過敏體質、患有濕疹或有家族過敏病史的孩童,家長應先諮詢醫生意見,在醫生建議下盡早嘗試多元化食物。萬一家長發現子女進食某種食物後出現疑似過敏反應,例如手腳或臉部紅腫、痕癢等,便應停止餵食相關食物和諮詢醫生意見,以及早診斷是否過敏及安排適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