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體檢報告「類風濕因子」呈陽性,是否等於患上類風濕關節炎?關節會否變形?是不治之症嗎?
長者持續膝關節痛一段時間,就是年老退化嗎?退化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徵狀相似,如何分辨?
今時今日,類風濕關節炎並非棘手病,只要把握治療黃金期,九成病人病情可以緩解,不會出現關節變形、侵蝕情况。
問醫生
康:康天澤(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余:余嘉龍(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手指晨僵逾30分鐘要留神?
問:病人因手指腫痛而求醫,如何診斷?
康:手指關節痛成因眾多,醫生會根據病歷、檢查判斷屬何種類型,大致分兩類:
- 創傷性:可能因骨折或韌帶撕裂等受傷引致痛楚
- 非創傷性:可再細分為發炎性及非發炎性
- 發炎性:可以是感染發炎、免疫性關節發炎,或痛風性關節炎。病人會有紅、腫、熱、痛及晨僵等徵狀;晨僵即朝早關節僵硬,尤其超過30分鐘,並伴有疲倦、貧血、體重下降等徵狀。
- 非發炎性:可以是勞損、退化引 起,沒有紅、腫、熱、痛,晨僵時間較短。
不止在小關節作惡?
問:如懷疑病人屬發炎性關節炎,需做什麼檢查?
康:首先,臨牀檢查病人有否其他徵狀,如皮下結節、皮膚轉變、關節變形等情况;亦會檢查發炎關節的分佈,類風濕關節炎多於小關節如手指關節對稱發展,但長者則可能於膝關節等大關節發生,此外亦會檢查有否相關的器官疾病。
如懷疑有類風濕關節炎,會抽血檢測發炎指數,常用如血沉降(ESR)、C-反應蛋白(CRP),如發炎指數高,會轉介至風濕病科進一步檢查,看看是否需要驗血檢查免疫因子,亦可憑X光影像檢查關節有否出現初步侵蝕或變形情况。
類風濕因子陽性≠確診?
問:身體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超標,等於確診類風濕關節炎嗎?
余:人體內免疫系統,有白血球分泌抗體對付細菌和病毒。正常情况下,這些抗體負責保護身體對抗外敵,但當免疫系統出現紊亂,身體會產生一種抗體對付自己,叫自體抗體。類風濕因子就是這些自體抗體的其中一種。當這些抗體攻擊身體任何器官,身體便會發炎 。
5%人口帶有類風濕因子而不會病發,所以身體檢查如發現類風濕因子呈陽性,不用太擔心。醫生可藉抽血檢查,檢測發炎指數有否增高,或透過影像掃描(如超聲波)觀察滑膜有否發炎,從而判斷是否類風濕關節炎。如病人有類風濕因子,並導致關節滑膜發炎,才可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
如體內帶有類風濕因子,亦要留意因子的濃度。低度陽性類風濕因子,10年之內發病率高約5倍。如度數很高,10年內發病風險則升至20倍。
不能根治 靠藥緩解?
問:類風濕關節炎可以根治嗎?
余:類風濕關節炎跟其他免疫系統病,如皮膚敏感、鼻敏感一樣,不能根治。但不代表不能控制,現時利用藥物治療,很大機會能令病情緩解,即於臨牀、驗血及影像上,都偵測不到發炎。
類風濕關節炎發展過程需時,由一開始只有抗體,至其後關節發炎,引致關節侵蝕,最後變形,需要一段時間。如能及早用藥物控制病情,便能停止關節侵蝕、預防變形。目前很多藥物能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按輕微至嚴重,藥物分類如下:
-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止痛消炎,但治標不治本
- 類固醇:能有效控制病情。在醫生監察下短時間使用,既安全又可改善病情。但長時間服用,易患上骨質疏鬆症
- 傳統抗風濕藥:如甲氨蝶呤,使用多年的免疫系統藥物,用以減低免疫系統活躍度,多年來不少研究證實藥物能控制病情;但可能出現副作用如脫髮
- 生物製劑:18年前面世,已發展出18種生物製劑,跟其他藥物相比,較具針對性,副作用較少,近年更推出了口服劑型。費用較昂貴,每月約1萬元
把握6個月至1年內求醫?
問:什麼是治療黃金期?
余:近20年,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有新突破,發現這病有治療黃金期。雖因應每人惡化速度不同,黃金期有長有短,但平均為6個月至1年。如能在黃金期內及早治療,有把握令病情受控,停止發炎,甚至緩解,即完全沒有發炎,病情不會惡化,關節不會變形,並防止其他併發症出現。及早治療,病人對藥物反應佳,用藥量較低、時間較短,亦有可能在停藥後減低復發風險。根據研究顯示,早期治療的病人,於停藥後不復發的機率達30%。如延遲治療,錯過黃金期,機率則減半。
以往藥物治療會由輕微、中等至嚴重,慢慢加重,現時新式治療方案,醫生或寧可先開較重藥物,令病情快點緩解後再慢慢減藥。
文:吳穎湘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相關文章:
【有片】關節痛成因 – 注射透明質酸、血小板漿、換膝頭 解決退化性膝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