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消委會早前調查發現,坊間的長者身體檢查計劃收費差距大,部分計劃標榜便宜,卻將重要檢查項目剔除;有些則以「大包圍」招徠,檢查包括由性病至癌症,卻未必有用。
定期做體檢,是為防患於未然。但體檢套餐五花八門,是否樣樣都要驗呢?「大包圍」是否最安心最全面?
諮詢家庭醫生 體檢宜度身訂做
體檢套餐林林總總,動輒數十至過百項檢驗。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常務)副院長及教授、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黃至生直言,體檢項目不是愈多愈好,應先與醫生商量,按病歷及身體評估,針對性選擇一些合適的檢驗。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副院長(總務)劉浩濂表示,不少病人對體檢套餐都有疑問,不知道哪些檢驗項目適合自己,「驗身一定要度身訂做,套餐有其限制,亦不是人人合適。正如一件衣服得一個尺碼,不可能每個人都合身」。經醫生評估高風險因素,作相關檢查,在預防醫學上作用很大。因此,驗身前最好先諮詢家庭醫生意見。
高危人士 才需HIV測試
市面的體檢計劃設有不同級數,由基本、全面,至鑽石、白金級計劃,檢測項目超過100項,包括胸部X光、HIV測試、大便隱血、尿酸、甲狀腺素、癌症指標等。涵蓋項目愈廣,價錢愈高,但有些檢驗未必有用。
黃至生舉例,腳趾關節紅腫是痛風症的徵狀,若沒有相關徵狀,未必需要檢驗尿酸;又例如HIV測試,只有高危人士如曾共用針筒、不安全性行為,才有需要做。另外,有肺炎徵狀的人士會照肺部X光,亦可能從X光片看到有否患有肺癆、肺積水,但假如沒有徵狀,一般是看不到上述的病變。他補充,透過肺部X光找到癌症的機率低,即使發現都很可能是比較晚期。如沒有家族病史、沒有病徵,並不建議定期做肺部X光檢查。
驗癌症指標 未必找到癌症
另外,有體檢套餐會加入癌症指標(cancer markers),例如驗血檢驗甲種胚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劉浩濂表示,如果是乙、丙型肝炎帶菌者或肝硬化患者,建議每半年至一年做AFP測試及超聲波檢查,作為肝癌普篩查。但值得留意是,大部分癌症指標並非用作篩查或診斷癌症,其主要用途是監察癌症治療是否有效及檢視癌症有沒有復發。而且癌症指標高低,並不代表是否有癌症。癌症指標「正常」或令人有錯誤的安全感,以為無事。劉浩濂分享一個病例,有一名50多歲病人不願意做大腸篩查,表示驗CEA便可得知,到後來出現了病徵,再做檢查終發現患了腸癌,錯失及早治療的機會。
另外,癌症篩查有可能出現過度診斷。劉浩濂舉例,用前列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作為前列腺癌篩查,在醫學界存有爭議,原因是有些研究顯示,篩查對降低死亡率無太大幫助。「因為腫瘤未必會對身體造成傷害,而接下來的治療和藥物,其實未必需要,但引起不必要的負面心理影響和副作用。」
文: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