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大腸癌關注月】大腸癌篩查計劃早識別、早介入 提升治癒率

分享此內容:

每年3月是大腸癌關注月,衞生署藉此鼓勵市民關注大腸癌,奉行健康生活模式,並建議合資格人士,即50至75歲香港居民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以助及早識別、及早治療,提高治癒率。

大腸癌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及最致命的癌症之一。

大腸癌是本港常見癌症之一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及最致命的癌症之一。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統計數字,2022年本地錄得5190宗新增大腸癌個案,同期因大腸癌而死亡個案達2270宗。

罹患大腸癌涉及多項風險因素,當中絕大多數與生活及飲食習慣息息相關,例如飲食中纖維攝取量不足、過量攝取紅肉及加工肉類、缺乏體能活動、飲酒、吸煙。此外,若家族曾有大腸癌病史,尤其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亦會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

年齡亦是大腸癌的風險因素之一,年紀愈大,罹患大腸癌的機會便愈高,50歲以上人士更應該加倍注意。

如何預防大腸癌

這些行為、環境和遺傳因素可促使患者的大腸壁細胞出現異常增生,形成大腸瘜肉。雖然多數瘜肉為良性,但亦有部分會慢慢演變為癌症,大多數大腸癌就由一粒細小的瘜肉開始。

要預防大腸癌,實踐健康的生活模式十分重要:多攝取高纖維食物,如全穀類、豆類、水果和蔬菜等,並恆常運動,維持健康體重及腰圍,避免飲酒及吸煙,都有助減少患上大腸癌的風險。此外,定期參與篩查亦至關重要。

大腸癌篩查計劃

政府自2016年起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年齡介乎50歲至75歲、且沒有大腸癌症狀的香港居民每兩年於私營機構接受篩查。

參加者須先接受基層醫療醫生評估,並會獲發兩支大便免疫化學測試採便管,以檢測大便中是否含有肉眼未能辨識的隱血。

檢測過程簡單而衞生,參加者可在家中自行採樣,並按照指引提交樣本。為確保測試結果有效,參加者須於獲發採便管起的8星期內、及首次採便日期起計的4天內交回樣本。

如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獲轉介到已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獲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如結果呈陰性,參加者須於兩年後進行覆檢。

目前已有超過1000名基層醫療醫生及200名大腸鏡醫生參與計劃,遍佈全港。大部分提供服務的診所更不會收取額外費用。


相關閲讀:【十大癌症】乳癌新症降排名升?大腸癌排名跌可掉以輕心?


已識別逾3000宗大腸癌案例

計劃推行至今,已協助識別約3400宗大腸癌案例及40000宗大腸腺瘤案例。經計劃發現的大腸癌個案中,超過一半屬早期(即大腸癌第二期或以下),而非經篩查發現的大腸癌個案中,屬於早期個案的則不足四成。由此可見,參與計劃能及早發現及診治大腸癌,提高治癒率。


相關閲讀:別怕照胃腸鏡辛苦 了解集檢查、診斷和治療準確度高的好處 照鏡前後注意3個關鍵


坐言起行 預防大腸癌

衞生署鼓勵合資格人士,即介乎1949年至1975年出生、無大腸癌病徵的香港居民盡快參與計劃,並邀請合資格的親友一同參與。

如有意查詢更多計劃詳情,請即登入專題網頁www.colonscreen.gov.hk了解更多,或於辦公時間內致電3565 6288。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正式推出了Instagram官方帳號(www.instagram.com/centreforhealthprotection),期望透過這社交媒體平台與大眾互動,讓社會各界更了解中心如何保障市民健康。

撰文:鄭嘉駿醫生(衞生署非傳染病處大腸癌篩查科)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