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大醫精誠:臨終關懷護理 守護生命尊嚴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過程,由於血肉之軀先天的局限,生存、疾病和衰老如影隨形,伴隨終生,所有人都受到這一規律的限制。醫生的天職是救傷扶危,協助病人與病魔搏鬥,但就算醫術再高明,面對死亡的大限,也總要心懷謙卑。無論醫療科技多麼先進,都必須承認科學的局限。最後到了回魂乏術的時候,我們又應該怎麼做?

兩修女畢生助貧病人士

兩位先後獲頒港大名譽博士的天主教修女以她們畢生言傳身教,道出醫護同工濟世之心。

2016年封聖的德蘭修女(Saint Teresa of Calcutta,圖)於1950年創立仁愛傳教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此後在全球多個貧困地區,為最受社會忽略的邊緣族群提供醫護服務。她們服侍的對象大多身處缺乏醫療建設的落後地區,即使當地老百姓也無法獲得適切的治療,更何况愛滋病、痲瘋病患者和先天殘障的嬰孩等被社會遺忘的人?當現實環境令病患和照顧者感到無助和絕望的時候,往往是德蘭修女和她的傳教士為患者的不幸人生提供了撫慰,燃點了希望。

香港也有一位曾為治療肺癆病人奉獻終生的亞規納斯修女(Sister Mary Aquinas)。她的醫術或許稱不上神乎其技,也並無驚天動地的科研創舉,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肺結核病肆虐香港之際,她致力照顧肺癆病人,以當時的社會條件而言,減輕病人的痛楚,可說是功德無量,並不遜於治療本身。她的一顆真摯誠懇的心,值得多少大教授、專家為之鞠躬致敬。

最後關頭無恐懼遺憾

近年醫學界與社會大眾均開始關注臨終關懷護理(end-of-life care),考慮的是如何令病患在彌留的歲月裏,盡量減輕痛苦,守護生命的尊嚴。譬如患者可選擇接受臨終護理的所在——無論醫院、療養院還是家中,由主診醫生全面統籌及協調,醫護人員、社工、治療師等專業人員提供家訪服務,病患的親友也可全程參與其中。古人曾慨嘆「死生亦大矣」,面臨死亡,不只是病患,他們的至親都需要足夠的心理準備及支援。

今天香港正面臨人口老年化,臨終關懷護理的服務,必將成為社會需求不可逆轉的趨勢。每當從新聞得知那些受貧病煎熬、相依為命的長者最終自行了斷生命,最是令人心酸。每天在公營醫院內,目睹不少末期病人仍然繼續無奈接受深切治療或危急搶救服務,情况都未如理想,也總是黯然神傷。目前全港善終服務極為匱乏,從整體醫療資源分配所得也絕對不足。這是一個最低調、缺乏光環的領域,金錢回報亦不豐厚,因此願意投身其中的人寥寥可數,在未來的醫改計劃裏,我們是否應該重新考慮臨終關懷護理服務的重要性?

無論有沒有宗教信仰,人生在世只是暫時的客途,除了畢生追求健康幸福,最終都要坦然面對整個過程的終結。醫療除了為人帶來健康,也要從終極的角度思考生命,「藥王」孫思邈曾經撰文《大醫精誠》點出﹕醫者務必「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包括在最後關頭助人安然渡過,既無恐懼,也無遺憾。

文﹕梁卓偉(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唐明(特約作者)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23075676_l.jpg;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