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歡笑背人愁 隨時爆煲 揭開隱形抑鬱快樂假面具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上周再有中學生懷疑輕生,接連不斷有年輕人自尋短見,令人關注他們的情緒問題。

抑鬱症患者一定「苦瓜乾」?原來不少病人「對人歡笑背人愁」,徵狀未必明顯,難以被察覺。美國搖滾樂隊Linkin Park主音Chester Bennington於年中自殺,事發前36小時與兒子及親友共敘天倫,不似受情緒困擾。這些隱形患者,往往病情惡化甚至有意尋死始被發現,可能延誤治療。

10個抑鬱約2個「隱形」
很多人認為抑鬱患者必然情緒低落、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沒心機打扮;但其實不少患者特別是年輕一族,衣著光鮮,經常笑容滿面,外表難以察覺。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根據臨牀經驗指出,10個抑鬱症患者中,有1至2個是徵狀不明顯的隱形患者,主要歸為3類。

■第1類﹕曾被孤立或欺凌
因以往不快經驗,不敢隨便表達自己。有一名18歲女病人,小學時在學校受欺凌,長大後為免再受傷,便戴上假面具示人,盡力討好身邊人,忘了自己的需要。後來,她受學業及人際問題困擾時,向家人透露自己抑鬱不快樂,但家人卻不相信,更說﹕「你這樣也叫有情緒病的話,我都係抑鬱。」直至病情惡化,自殘?手及打牆,出現無活力、經常喊、失眠、有強烈尋死念頭等徵狀,家人才正視,找學校社工,經評估後,發現她情緒指數很差,要緊急轉介專科醫生。

■第2類﹕邊緣人格障礙
邊緣人格障礙的人,自信心較低,對外界沒有安全感,擔心被別人排斥,很需要跟別人建立關係;但他們內心情緒波動大,難於控制情緒,有自毁傾向。有些較「沉靜」的患者,擔心被拒絕及批判,傾向隱藏情感,最後變得孤立痛苦。
有一名20多歲有邊緣人格障礙的女士,小時候父母離異,生活不穩定,缺乏安全感,即使有不滿也不敢開口說,經常展現開心的一面。後來在感情及親人關係出問題,影響情緒,日間表現仍然正常,但晚上則失控?手自殘,情緒很波動,亦有尋死念頭,被家人發現求醫。

■第3類﹕男士逞強 長者不懂說
男士是隱形病人的高危一族,他們先天不愛透露感情,加上認為男子漢要捱得,向人求助猶如弱者,很多時不肯求醫。有一名男士,因父親經常飲酒,自幼受家暴,經常感不安,長大後也常常不快樂,又不善於表達情感。結婚後出現生活壓力,借酒發泄,最後變成酗酒,出現失眠、無胃口、無心機、尋死等抑鬱徵狀。起初太太建議他求醫,但他拒絕,後來太太自己求醫,丈夫陪伴在側,發覺求診過程感覺不壞,最後他也願意接受治療,改善情緒後,酒也少飲了。
另外,很多長者亦不懂表達情感,卻透過身體呈現,由抑鬱轉化為生理問題,醫生要抽絲拆解。有一個老人自跌倒後行動不便,康復後不斷出現痛症,食止痛藥都未能紓緩。經一連串檢查後,發現身體沒問題,而是跌倒後情緒受困,患上抑鬱;處理情緒後,身體慢慢好轉。

或有意尋死始被發現
衛生署數字顯示,香港每100名成年人,便有3個抑鬱症患者,每10名長者便有1人有抑鬱症徵狀,但逾半患者沒有尋求協助。
麥永接指出,初期抑鬱症患者,未必要食藥,可以透過運動、減壓方法等改善,但上述的隱形患者,因為忽略病情,有些確診時病情已是中期至嚴重,不單要用藥和心理治療,同時要兼顧患者背後心理及性格問題,如不安全感、擔心隨時被拋棄、自我價值低等問題。情緒問題可以藥物處理,但性格特質則要通過心理治療,了解自己並作出調整,需要較長時間作全面治療及評估。若不根治背後因素,日後隨時復發。

別說「你抑鬱,我仲抑鬱」
麥永接補充,隱形患者的徵狀未必即時被察覺,直到情况不斷惡化,延誤求醫,甚至來不及求助便做傻事。他建議,不妨留意身邊親友的社交平台,發現有人發出尋死信息,或言行有自殘、情緒波動、生理不適等。主動聯絡並聆聽,聆聽時要附以同理心,千萬別說「你抑鬱,我仲抑鬱」等否定對方感受的說話,錯失幫助對方的機會。

■知多啲
負能量王 或患持續性抑鬱障礙
除了隱形抑鬱,另一種稱為持續性抑鬱障礙(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病人亦較少主動求助。註冊臨牀心理學家鄒凱詩指出,持續性抑鬱障礙的徵狀,是患者感到不開心,但程度不及抑鬱症。他們思想悲觀,一直不開心,甚少快樂記憶,認定自己無力改變事實,不敢對未來有太高期望,怕期望愈大失落愈大,「世界是無法改變,認命吧」,但不覺得自己有病。他們思想負面,凡事不抱希望,但仍可維持正常生活社交,「認為和朋友一起時要勉強陪笑,皮笑肉不笑」。

「即使在風和日麗的公園內,他們都會用悲傷的角度,在美好事情中看到負面。」簡單說,就是「負能量王」。

學習以不同角度理解事物
有一名海外留學生,自細喜愛音樂,「明明希望考入音樂系,但認為自己能力不足,做不到音樂家,怕失敗不敢嘗試,對未來亦無計劃,隨意聽從父母建議讀商科」。原來他人生觀從小已非常負面,每年的生日願望是「可以捱到下一年」,生活沉重。

後來他眼見修讀音樂系的朋友發展良好,相比下認定自己無成就想放棄音樂。「其實相比起來,他朋友每日有很多時間鑽研音樂,但他則集中在自己不足之處。」後來出現抑鬱徵狀,對音樂失去興趣,自己察覺到問題,「長此下去,我人生豈非變得很灰暗」。

他不快樂的情緒愈來愈強烈,後來女友勸喻求醫,才知自己患有持續性抑鬱障礙,服用抗抑鬱藥外,同時需要接受認知行為治療,以不同角度理解事物及重建自信心,一般接受15至20次才有效。「讓患者明白,所謂性格是持續的行為模式,其實可以改變。」療程完成後可以好轉,沒有徵狀,但未必可以樂觀地生活。

長期出現徵狀 不覺有異
抑鬱症患者,情緒可於兩星期內急速低落,對比數周或數月前的自己,當時自己情緒正常、開朗,不似現在般鬱鬱不歡,從中察覺到情緒出現變化。而持續性抑鬱障礙患者,會長期出現徵狀,自己也習慣了而不覺有異,部分患者由親友逼勸或惡化至抑鬱才求醫。通常有子女後較願意求助,避免負面情緒感染子女。

鄒凱詩指出,持續性抑鬱障礙,徵狀是患者感到不開心,伴隨以下其中兩個或以上徵狀(過去兩年內,未試過沒徵狀多過兩個月):
‧無胃口或胃口過盛
‧失眠或嗜睡
‧疲累無力
‧自尊心低
‧難以集中及欠判斷力
‧缺乏希望
文:許朝茵
圖:許朝茵、資料圖片(本版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版提及疾病無關)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0/01-1.jpg隱形抑鬱——不少抑鬱患者雖有徵狀,但拒絕展現於人前,「外表快 . . . . . . (圖:RyanKing999@iStockphoto,設計圖片);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0/02-1.jpg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資料圖片);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0/03-1.jpg拒做弱者——男士通常怕予人軟弱感覺,不喜表達自己情緒,寧願「 . . . . . . (圖:yanyong@iStockphoto,設計圖片);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0/04.jpg註冊臨牀心理學家鄒凱詩(圖:許朝茵);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0/05.jpg長期低落——持續性抑鬱障礙患者抱有悲觀思想,對所有事物充滿負 . . . . . . (圖: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設計圖片);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