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藥劑師,我囝囝3歲,昨晚開始發燒,應該點做好?應否立即睇醫生?可否配退燒藥水?」
天氣轉涼,社區藥劑師經常收到類似查詢。父母見到體溫計顯示逾38℃,難免焦慮,不知所措。有家長會立刻給退燒藥,有的不敢亂用藥;有的即刻帶小朋友求醫,有的則主張在家休息減少頻撲。到底小朋友發燒,該如何處理?[編按:退燒藥中,撲熱息痛(paracetamol)和布洛芬(ibuprofen)都是常見的兒童退燒藥水,究竟適用於輕微至中度發燒,或是高燒呢?服用劑量又如何計算?]
小朋友體溫逾37.5℃=發燒 5種情况早求醫
要好好處理發燒,必須先理解發燒的機制。小朋友正常體溫介乎36.5℃至37.5℃,當超過37.5℃,可視為發燒。其實,發燒是身體自然保護機制,並不是一種疾病。當免疫系統偵測到病原體入侵時,會釋放化學物質使體溫升高,以抑制病原體生長。發燒常見原因包括細菌或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疫苗注射、牙齒萌出,以及非感染因素(如中暑、過度包裹衣物)。這些情况下,腦部下視丘會調高體溫,讓身體應對病原體或異常情况。
根據不同測量部位,發燒標準有差異:
- 腋下測量:≥37.3℃
- 口腔測量:≥37.5℃
- 耳朵或肛門測量:≥38℃
38℃至39℃屬輕微至中度發燒 39℃屬高燒
當體溫達到以上數值時,可確定為發燒。發燒按程度分為輕微、中度和高燒,一般而言,38℃至39℃屬輕微至中度發燒,超過39℃則屬於高燒,需要加倍注意。
多數情况下,輕微至中度發燒可以在家中監測,並透過適當退燒藥水和多喝水來緩解。然而,家長應該特別留意,當小朋友出現以下情况,應及早求醫:
- 年齡小於3個月,體溫超過38℃。由於嬰兒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發燒可能是潛在重病徵兆,應立即就醫
- 持續高燒超過39℃,或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尤其在服用退燒藥後,體溫仍無法有效降低
- 出現異常徵狀,如反應遲鈍、嗜睡、持續哭鬧、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困難、抽搐、頸部僵硬、皮疹等
- 出現反覆高燒或退燒後體溫再次升高,尤其是反覆發燒超過3天,可能需進一步檢查
- 有其他嚴重疾病史,如慢性疾病(如哮喘、心臟病)、免疫力較弱(如接受化療或免疫抑制藥物治療),則需特別小心
父母除了留意小朋友體溫變化,更要觀察其整體狀態。若小朋友仍然精神奕奕,能正常進食、玩耍,則可以繼續觀察,並給予充足水分。但若出現上述的危險徵兆,應盡快求醫,以免錯過治療最佳時機。
知多啲:兒童退燒藥按體重計劑量 忌自行加減
撲熱息痛(paracetamol,又稱為 acetaminophen)是常見兒童退燒藥水之一,適用於輕微至中度發燒。當小朋友體溫達38.5℃,適量服用,可紓緩徵狀。劑量必須根據小朋友體重計算,通常建議劑量範圍是每公斤體重10至15毫克;例如,小朋友體重10公斤,每次服用劑量應是100至150毫克。每4至6小時可服1次,一天不應逾4次。應使用帶刻度針筒或藥匙來確保準確量度藥水,不可隨意估算劑量。過量服用會對小朋友肝臟造成損害。此外,市面有許多感冒藥和止痛藥也含有paracetamol成分,若同時使用,容易導致劑量過高。家長在給小朋友服藥時,務必仔細檢查藥物成分標籤,避免重複用藥。
布洛芬藥性較強 消炎紓緩喉嚨痛
布洛芬(ibuprofen)是另一款常見兒童退燒藥水,主要用於處理溫度較高的發燒(如超過39.5℃),或當小朋友伴隨炎症、喉嚨痛、肌肉疼痛等情况時使用。Ibuprofen屬於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藥性較強,消炎同時又能退燒,但會刺激胃部,因此建議膳後服用,以減少對胃部的影響。一般建議劑量是每公斤體重5至10毫克,以一個10公斤小朋友為例,每次服用量應為50至100毫克;每6至8小時可服用1次,一天不應超過3次。過量會增加胃腸道不適和其他副作用風險。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若小朋友本身有消化系統疾病(如胃潰瘍)、腎臟或心臟疾病,不建議使用ibuprofen。給6個月以下嬰兒服用時,家長更應先徵詢醫生或藥劑師意見,確保安全。
相關閲讀:發高燒是流感定傷風感冒?流感高峰將至憂疫苗副作用?醫生拆解上呼吸道疾病和疫苗問題
肛門塞劑 45分鐘內發揮藥效
雙氯芬酸(diclofenac)是肛門塞劑,當小朋友無法口服藥物,或發燒溫度較高且需迅速退燒時,可考慮使用。Diclofenac是常用的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通過肛門黏膜吸收,能快速發揮藥效,因此特別適合因嘔吐、難以吞嚥或拒絕口服藥的小朋友。Diclofenac每日總劑量以小朋友每公斤體重1至2毫克計算,每8小時可使用1次,最多3次。使用時,家長應將塞劑圓滑一端塗抹小量凡士林,幫助潤滑,再輕輕推入小朋友肛門,並用紙巾輕按肛門,以防藥物滑出。藥效通常在30至45分鐘內開始發揮。Diclofenac肛門塞劑屬處方藥物,家長須帶小朋友到診所求醫,取得醫生處方後前往社區藥房找註冊藥劑師配藥,確保藥物劑量和使用方式都符合專業建議。
大部分兒童藥物劑量都是依從體重計算,可諮詢社區藥劑師協助找出最佳劑量。配藥後,應遵從醫生或藥劑師指示,不要自行加減劑量或改變服藥頻率。過量用藥不但無法加快退燒,反而可能損害肝臟或腎臟,而劑量不足則會影響藥效,無法有效控制體溫。此外,避免同時服用多種含有相同成分的藥物,以防劑量累積過高,增加不良反應的風險。家長亦應密切觀察小朋友服藥後反應,若出現皮疹、嘔吐、呼吸困難等過敏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並告知醫生服用了什麼藥物。
相關閲讀:發燒、頭痛、咳嗽 撲熱息痛、布洛芬、止瀉藥、止咳藥、複方西藥服食方法要注意 藥劑師:忌過量重複用藥
拆解迷思:「壞腦」不關發燒事
1. 發燒會「燒壞腦」嗎?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發燒會「燒壞腦」,這說法其實並不準確。發燒是身體對抗細菌病毒的自然生理反應,當病原體入侵時,身體會通過提升體溫來幫助抵抗感染。因此,發燒本身並不會損害腦部功能。所謂「燒壞腦」的誤解,大多源於一些腦部感染如腦炎或腦膜炎,這些疾病會直接影響神經系統,導致後遺症,但並非因發燒而起。
事實上,適度發燒有助提升免疫系統的活性,創造不利細菌病毒生長的環境,幫助身體清除病菌。家長應重點觀察孩子整體狀况,若他們依然活潑、能喝水、能睡覺,則毋須過度擔心。但如有精神不濟、反應遲鈍等異常情况,應及早求醫。最重要不是立刻降溫,而是針對引起發燒病因治療。
「焗汗」降溫 隨時腎衰竭
2. 「焗」一身汗發燒就會痊癒?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發燒時,應該多穿衣服或蓋厚被來「焗汗」,透過排汗讓體溫下降,這做法並不安全。身體在發燒時,已經處於高溫狀態,此時需要散熱,否則持續高溫會影響身體機能,甚至有中暑或腎衰竭風險。
其實,發燒的本質是身體對抗感染的自然生理反應,最重要的是找出病因,而不是強行焗汗。對於常見的病毒感染,例如上呼吸道或腸胃感染,大多數情况下只需多休息,幾天內便能靠自身免疫力自然痊癒。適當使用退燒藥能減少不舒適感覺,讓孩子能夠休息得更好,從而加快康復速度。因此,應避免穿厚重衣物來焗汗,反而應保持室內涼爽通風,讓孩子舒適地休息。
文:陳志鵬(藥劑連線註冊藥劑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