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長者跌倒十分常見,髖部、脊骨和手腕骨折最為普遍。然而,髖關節骨折的後果十分嚴重。訓練平衡力,增強穩定,可減少跌倒骨折風險。
隨年紀增長,骨質密度慢慢減低;加上不良生活習慣,骨骼變得更脆弱,容易因跌倒或低能量創傷(即一般不會令正常骨骼導致骨折的創傷,如低強度碰撞)引致骨折。
長者髖關節骨折 1年內死亡率高
髖關節、手腕橈骨和脊椎常常因跌倒骨折,這些部位的骨質結構較容易因骨質疏鬆症而變得脆弱,也是跌倒時一般較受力的部位,因而容易骨折。根據2016年香港醫學雜誌文獻指出,長者因髖關節骨折入住公立醫院接受手術的個案,由2001年的3678宗,上升至2011年4759宗。而在2000至2006年,65歲或以上長者因髖關節骨折並做手術後1年的死亡比率,男、女性分別約27%及15%,最普遍情况是併發肺炎及細菌感染等,問題的嚴重程度可見一斑。
除非長者太虛弱而無法接受任何形式的麻醉,否則手術有效減少長期卧牀。醫生會因應骨折位置及嚴重程度安排手術,包括置換人工髖關節、運用金屬釘及板固定骨折位置。手術後應盡早接受復康治療,避免因長時間卧牀令肌力下降。
脊椎壓迫性骨折亦常見於長者,除了跌倒,長者在搬重物及突然轉身時,亦容易引致問題。由於脊椎附近有很多神經線,當神經線受壓會影響身體感覺及活動能力。治療方面,醫生根據骨折嚴重程度,包括脊椎穩定性和神經線有否受壓等,考慮非手術治療(如止痛藥及佩戴矯形器),或以手術固定脊椎及背部後凸的情况。
跌倒時的自然反應是用手按地,因此橈骨亦常常骨折。若是輕微移位及穩定的骨折,矯正移位配合石膏固定便可;如果問題較嚴重及不穩定,醫生可能考慮手術固定。
肌肉於30歲後會隨年齡上升而流失,若加上缺乏負重運動、營養不足及其他如中風等疾病,令長者肌肉力量及質量大幅下降,除了影響日常活動能力,還會影響活動的穩定及協調,增加跌倒風險。
家居昏暗雜亂 增跌倒風險
此外,不當的家居環境亦會增加跌倒危機,例如昏暗環境(尤其是夜間往洗手間的通道)、浴室地面濕滑、椅子不穩固及高度不合適、家居多雜物等。因此,有需要可尋求專業人士評估,根據建議加裝扶手、合適椅子及助行器等,減低跌倒風險。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文:陳啟豪(聖雅各福群會註冊物理治療師)
編輯:王翠麗
專題系列文章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
- 【世界防癆日】預防結核你要知 攜手應對結核病(衛生處方)
- 【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
- 【三高】慢病共治篩者近4成高血糖或血壓 28日起涵血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