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90歲 應否開刀治癌症?誰掌管明天?(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45)
【明報專訊】年將90的張伯,今天首次到我的診所求醫,陪張伯到診的還有他的家人。原來張伯同時患上3種不同的癌病,分別是直腸癌、前列腺癌及罕見的纖維組織癌,已經有多名專科醫生評估張伯的狀况。他們認為3個腫瘤都有機會以開刀根治,可是所有醫生都擔心張伯年紀老邁,增加了手術的風險,所以沒有醫生願意建議張伯開刀與否,只是叫他自己決定。
年近90 應否開刀治癌?
面對如此兩難局面,最後張伯「選擇」紓緩治療,放棄開刀。可是家人感到徬徨無助,希望徵詢其他醫生的意見。
「那些醫生說全身麻醉可能導致中風,又可能心臟停頓……又說開刀可能會流血不止、傷口可能受感染……每當我追問醫生關於手術的風險有多高?成功機會有多大?應否選擇開刀?醫生的答案總是『這個很難說,我已經把所有可能發生的問題都告訴你們,醫生不能代你們選擇,你們自己決定吧』!」張伯的女兒繪影繪聲地覆述醫生的說話。她接着說:「我們沒有醫學知識,怎可能作什麼決定?」
進入明報文化館,揀選您最想重溫的社會變遷範疇集體回憶 立即投票! |
我首次見張伯,發覺他精神飽滿、步履平穩、腦筋清晰,一點也不像90歲老翁。張伯一向身體健康,每天都到街市買餸,照顧自己的起居飲食。其實張伯是一名老兵,當年曾參加抗美援朝戰役,體魄可想而知。我問張伯為何選擇電療,他回答說:「我也不太清楚,只是年紀大了,醫生說開刀危險,又覺得自己對社會再也沒有什麼貢獻,活到這個年紀也差不多吧!」他的說話平淡,似乎再沒有什麼會令他感到畏懼。
我不肯定張伯這個選擇是否他想要的結果,於是嘗試了解他的病歷及家庭背景,發覺張伯的健康狀况比一般同年紀人士好得多。他來自一個「長壽家族」,父親活到近百歲,那個年代十分罕見。
不單以歲數判斷風險
沉思良久,我便對張伯及家人說:「雖然醫生不能夠代你作決定,但我建議你重新考慮動手術,因為開刀的確可以根治你3個癌病。其實你相當健康,我不會單以你的歲數判斷手術的風險。當然,這並不是小手術,亦可能需要分階段開刀。但我相信你的身體可以承受這一連串的手術,康復能力也比一般長者高。若然一切順利的話,健康快活地活到百歲也是合理期望。我也明白長者承受併發症的能力比年輕人低,容易出現骨牌效應,一旦出現嚴重併發症便容易致命或導致永久傷殘。醫生沒有水晶球,不能夠預知未來,但我有理由相信開刀帶給你的好處大過風險,况且電療只能暫時控制腫瘤,治療的副作用亦不好受。」
我接着解釋:「我的建議是基於經驗作出的判斷,亦加上我的個人價值觀,對生命意義的想法。但是每個人都有獨立思想,所以我只可以把我的建議給你們作為參考,希望張伯能夠選擇一條心安理得的路。在這條路上,醫生會竭力協助你及家人面對重重難關,盡力活好每一天。」
張伯及家人未有即時作出決定,希望這番交談能夠減輕他們的重擔,幫助張伯選擇他要走的路。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 【乳癌】精準診斷乳癌病理分類及期數 訂個人化治療方案提升療效
- 【淋巴癌】治療期間免疫力下降 誘發肺結核病 常見病徵:咳嗽發燒夜汗體重下降(醫言有理)
- 【前列腺癌】養和研究: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實時偵測腫瘤 9成患者嚴重副作用大減
- 【直腸癌】研究:免疫藥物療法治直腸癌 18患者全康復 或可避免手術 專家:需再驗證
- 【胃癌】晚期已擴散胃癌存活率低?治療增選擇:新型標靶藥物、免疫治療
- 【前列腺癌】BRCA基因突變是什麼?增前列腺癌胰臟癌風險 調查:八成患癌者不知
- 【乳癌】英國研究:不育男性患乳癌風險高1倍 專家:進一步了解男性生育荷爾蒙角色
- 【罕見癌症】腺樣囊性癌可侵蝕神經線致面癱 化療、標靶藥物助延緩病情
- 【肥胖致癌】世衛報告指歐洲33%兒童59%成年人超重 每年料逾120萬人死亡與肥胖有關 體重升致最少13種癌症
- 血癌患者感染新冠病毒 易出現重症死亡風險高 或影響治療計劃(醫言有理)
- 【新冠肺炎】張竹君:有爆「拜山群組」可能 源頭不明婦一家3染疫 兩人曾拜山 病發現咳嗽等病徵沒求診
- 兩32歲孕婦接種BioNTech疫苗後流產 衛生署未證與疫苗有關 專家:美國逾3萬孕婦已接種mRNA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