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蛇的痛楚非比尋常」、「紅疹繞身體一圈可以致命」,這些都是坊間對生蛇即帶狀疱疹(Herpes Zoster / Shingles)的常見說法,它與大部分人經歷過的水痘有密切關係。究竟如何避免生蛇?從未出過水痘,是否代表以後都不會生蛇?一旦受到感染,怎樣把握治療的最佳時機?生蛇後是否可免疫,或是仍需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俗稱「蛇針」)作預防?

生蛇與水痘病源相同 帶狀疱疹病毒潛伏神經線內
養和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康天澤醫生表示,生蛇屬於病毒感染,病源與水痘相同,亦即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 VZV)。初次感染這種病毒會引發水痘,其後,病毒會潛伏在背根神經節或腦感覺神經節內,日後一旦身體免疫力有所下降時,病毒會伺機再度活躍起來,引發生蛇。
許多人早在童年時已感染過這種病毒,最常見是在小學階段。康醫生指,大部分小朋友在接觸此病毒後會長出水痘;但也有小部分並不會出現水痘的病徵,只有在驗血時才發現體內有此病毒的抗體。所以即使從未出水痘,可能也有帶狀疱疹病毒潛伏於神經線內,日後仍有機會生蛇。
生蛇痛感如觸電閃痛 紅疹沿神經線生長
康醫生表示,除了曾患水痘外,50歲以上、免疫功能較低的人士均屬生蛇的高危一族,包括多種慢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腎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及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等。生蛇一般不會經社交接觸而傳染,但其引發的水泡性紅疹內的液體卻帶有病毒,免疫力較低的人士如接觸到這些液體,便有機會感染帶狀疱疹病毒。
由於病毒影響神經線,所以生蛇最典型的徵狀為痛楚,痛感為針刺、閃痛,即如觸電般的神經痛。另外,病人的身體會出現沿神經線生長、呈帶狀的水泡性紅疹,面部、頸項、軀幹、臀部、腿部甚至腳底都有機會生蛇。如果生蛇的位置在大腿罅隙等不顯眼的地方,容易因處理不當而引起繼發性皮膚感染。康醫生續稱,如果病毒沿面部三叉神經線影響眼部,可致眼睛發炎、破壞角膜,嚴重可影響視力。另外,孕婦如果從未出過水痘或沒有抗體,可以從生蛇人士身上感染病毒而出水痘,病毒或會影響胎兒,導致畸胎。
生蛇真的會繞身體一圈?什麼是帶狀疱疹後遺神經痛?
究竟生蛇會不會繞身體一圈?康醫生指,帶狀疱疹的特徵是沿神經線的走向,而且呈單側性,所以並不會出現「繞身體一圈」的情况。值得留意的是,一般生蛇的病情演變大多是先有痛感,因此不少病人在發病初期會誤以為是受傷;其後約2至3天內,皮膚會長出水泡狀紅疹,此時臨床診斷便可確認為生蛇。水泡可持續1至14天,帶有膿皰或血水,通常在2至3星期內會結痂。期間病人切勿抓破皮膚,以免傷口發炎。
患者通常也會擔心生蛇會引發持續的痛楚,事實上,部分患者的確會出現併發症,其中最常見的是帶狀疱疹後遺神經痛。康醫生指,此併發症所引致的疼痛可持續數月甚至超過一年,有些病人會因而失眠,對生活帶來困擾。所以治療的目標是要減輕症狀、避免復發。首要是處方抗病毒藥物,療程約一星期,新式抗病毒藥為每天3劑,合共21粒藥,傳統抗病毒藥物則需每日5次,合共35粒藥。另外亦會輔以神經線止痛藥,壓抑患者的痛感及縮短痛楚的時間。
相關閲讀:紅斑狼瘡症|女性患者居多 常見症狀皮膚出紅疹 嚴重可影響心臟、腦部器官 治療後可否懷孕?醫生解構風險
新冠後免疫力減弱 生蛇個案增多
預防始終勝於治療。康醫生指,生蛇與免疫力息息相關,尤其在新冠疫情後,臨床診斷可見生蛇患者的比率亦有所增加,所以要有充足休息、均衡飲食、適量運動最為重要,以增強抵抗力。此外,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亦有效預防發病,減低併發症及後遺症的機會與嚴重性。50歲以上、曾患水痘、免疫力較低的人士,都適宜接受疫苗注射。
傳統「蛇針」為皮下注射,可減低生蛇機會約五成至七成,有效期約5至10年,但效果會隨年紀增長而減低。新式的「蛇針」則為肌肉注射,合共兩劑,第二針可相隔2至6個月後注射,讓免疫系統慢慢適應。根據目前的研究數據,注射此疫苗後首十年,生蛇的機會可減低超過九成。
相關閲讀:生蛇可再復發?72小時黃金治療期?接種疫苗可減後遺症?拆解5個生蛇常見問題
生蛇相隔半年以上可打蛇針 身體狀况良好方接種
康醫生補充,生蛇後的短時間內,體內仍會有一定抗體,因此可相隔半年至一年後,才考慮接受疫苗注射。另外,由於疫苗的主要功能是讓免疫系統「預習」對抗病毒,所以注射疫苗的最佳時機是身體狀况良好的時候。反之,患病期間免疫系統已在「打仗」,此時注射疫苗會影響其效果。所以,無論是「蛇針」、流感疫苗或肺炎鏈球菌疫苗等,醫生均會建議在身體健康的時候及早注射,務求達到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