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本港半月3%人接種科興、BioNTech疫苗 衛署疫苗指引:曾中風心肌梗塞者應延至康復3月至半年後打 糖尿、高血壓調校藥物者應延接種(附接種疫苗前應注意事項)
【明報專訊】政府上月26日推出疫苗接種計劃,截至昨午1時,全港16歲或以上3%人口已接種第一劑疫苗。政府昨宣布擴大優先組別,由年滿60歲可預約打針,擴至30歲或以上者都可預約,在港以外就讀的16歲或以上學生,以及家庭傭工,今起亦可優先種科興或BioNTech疫苗;擴展計劃後,全港550萬人合資格。此外,衛生署昨向私家醫生發出打科興疫苗的暫擬指引,建議近期曾有現急性心肌梗塞和中風者,在康復後3至6個月才接種疫苗,至於患糖尿病、高血壓等長期病患者,若病情未受控或正在調校藥物等,應延遲接種。但指引並未就不宜打疫苗的血糖、血壓等定具體指標。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有隱性心臟病、糖尿病? 通波仔手術後、三高人士應否接種科興/BioNTech疫苗? 5個問題要留意
鼎爺私房菜五周年盛宴 明報獨家買一送一優惠 限量50份 $1280 / 位 立即選購! |
衛署疫苗指引:中風心肌梗塞康復逾3月後打 糖尿病、高血壓調校藥物者應延接種
近期出現多宗打科興疫苗後嚴重異常事件,衛生署昨向私家醫生發出暫擬指引,據暫擬指引,近期曾有急性心肌梗塞和中風者,應延3至6個月、病情受控才打疫苗。此外,患糖尿病、高血壓等長期病患者,若病情未受控或正在調校藥物等,應延遲接種。
未列不宜接種血糖、血壓水平
至於如何評估病情受控,指引並未列明血糖和血壓到什麼水平不宜打針,建議醫生參考外國和本地指引,又提供食衛局現有關於診斷和治療糖尿病和高血壓的指引。
家庭醫生林永和認為指引為私家醫生提供了多一些資料,例如最近曾中風者要延遲打疫苗。他說明白衛生署沒有數據,很難定出清晰指引,希望當局加強與前線醫生溝通,例如舉辦網上會議,讓醫生交流接種的注意事項。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科興/BioNTech疫苗接種中心地點分佈、預約6個步驟你要知(附兩款疫苗副作用一覽)
何栢良:未有充分數據 政府不必堅持長期病患打科興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昨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建議政府以精準數據分析接種科興疫苗會否增加中風或心臟病風險,惟暫未見相關公布。他認為未有充分數據前,政府不必堅持建議年滿60歲及長期病患打科興。他說如用過往心臟病及中風全年病發數據與目前比較,不夠精準,建議用今年每周及不同年齡組別的發病率,比較打科興後的發病率。
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在同一節目建議醫管局公布過去5年每年因心血管病或急性中風等死亡的數據,未來可每兩周更新。
較年輕市民接種 私醫:留意有否懷孕或已接種其他疫苗
此外,政府昨日宣布擴大優先組別後,林永和表示,其診所附近銀行有10名30至59歲職員隨即預約打疫苗,他估計新增組別預約情况與60歲或以上組別相若。林又說,私家醫生為較年輕市民打疫苗時,或少了對三高等長期病患的顧慮,但會更留意接種者有否懷孕、有否接種其他疫苗,例如子宮頸癌疫苗等。
澳門5周接種率9% 新加坡10周7%
不少鄰近地區已開始打疫苗,接種速度各異,據澳門當局數據,當地人口約68萬,2月9日開始為醫護等優先組別打疫苗,隨後逐步開放給所有澳門居民和外地僱員接種,截至本月14日、即開始接種約5周,當地約6.2萬人已打疫苗,佔當地人口比例約9%。
至於新加坡,據當局數據,當地人口約569萬,去年12月30日起推出疫苗接種計劃,截至3月8日、即接種開始約10周,約39萬人接種最少一劑疫苗,佔人口總數約7%,當中約22萬人已接種兩劑。
明報記者
(疫情第四波)
- 【口罩測試】消委會抽查30款彩色口罩測試BFE、PFE、含菌量及透氣度 6款總評分最高口罩
- 【新冠】第五波確診者沒打針病死率較已打3針者高約70倍 注意長者染疫初無病徵第4天變差
- 【小腸氣成因】皮下突出物以為是腫瘤?小腸氣卡住小腸 嚴重可致腸臟壞死 了解疝氣修補手術
- 【高血壓】世衛料成年患者近半不知患病 定期運動助降低血壓 減 7mmHg心血管患病率降30%風險(附5招鬆一鬆)
- 【罕見病】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3大徵狀:持續疲倦、皮膚痕癢及變深色 膽管持續發炎可致肝硬化
- 【新冠疫苗】科興接種年齡降至6個月大 明起可打 專家建議首兩針相距4星期 不建議溝針 政府洽溝兒童復必泰
- 【腎結石】誤以為腰痛 夏天患腎結石高峰期?嗜咖啡茶小心?少飲水尿液濃度過高易結石
-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 【新冠康復者】學者:Omicron非普通感冒 兩成康復童有長新冠病徵 記憶力轉差、精神不振 3至11歲首針接種率七成多未如理想
- 【酷熱天氣】容易中暑?熱衰竭?炎夏出濕疹、熱痱等問題知多啲 戶外防蚊防曬補水有法
- 【壓力】心靈避難所(醫賢心事)
- 接種科興疫苗後累計7死 6個案涉心血管問題 注射後翌日出現面癱 孔繁毅:臨牀上不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