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上月26日推出疫苗接種計劃,截至昨午1時,全港16歲或以上3%人口已接種第一劑疫苗。政府昨宣布擴大優先組別,由年滿60歲可預約打針,擴至30歲或以上者都可預約,在港以外就讀的16歲或以上學生,以及家庭傭工,今起亦可優先種科興或BioNTech疫苗;擴展計劃後,全港550萬人合資格。此外,衛生署昨向私家醫生發出打科興疫苗的暫擬指引,建議近期曾有現急性心肌梗塞和中風者,在康復後3至6個月才接種疫苗,至於患糖尿病、高血壓等長期病患者,若病情未受控或正在調校藥物等,應延遲接種。但指引並未就不宜打疫苗的血糖、血壓等定具體指標。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有隱性心臟病、糖尿病? 通波仔手術後、三高人士應否接種科興/BioNTech疫苗? 5個問題要留意
衛署疫苗指引:中風心肌梗塞康復逾3月後打 糖尿病、高血壓調校藥物者應延接種
近期出現多宗打科興疫苗後嚴重異常事件,衛生署昨向私家醫生發出暫擬指引,據暫擬指引,近期曾有急性心肌梗塞和中風者,應延3至6個月、病情受控才打疫苗。此外,患糖尿病、高血壓等長期病患者,若病情未受控或正在調校藥物等,應延遲接種。
未列不宜接種血糖、血壓水平
至於如何評估病情受控,指引並未列明血糖和血壓到什麼水平不宜打針,建議醫生參考外國和本地指引,又提供食衛局現有關於診斷和治療糖尿病和高血壓的指引。
家庭醫生林永和認為指引為私家醫生提供了多一些資料,例如最近曾中風者要延遲打疫苗。他說明白衛生署沒有數據,很難定出清晰指引,希望當局加強與前線醫生溝通,例如舉辦網上會議,讓醫生交流接種的注意事項。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科興/BioNTech疫苗接種中心地點分佈、預約6個步驟你要知(附兩款疫苗副作用一覽)
何栢良:未有充分數據 政府不必堅持長期病患打科興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昨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建議政府以精準數據分析接種科興疫苗會否增加中風或心臟病風險,惟暫未見相關公布。他認為未有充分數據前,政府不必堅持建議年滿60歲及長期病患打科興。他說如用過往心臟病及中風全年病發數據與目前比較,不夠精準,建議用今年每周及不同年齡組別的發病率,比較打科興後的發病率。
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在同一節目建議醫管局公布過去5年每年因心血管病或急性中風等死亡的數據,未來可每兩周更新。
較年輕市民接種 私醫:留意有否懷孕或已接種其他疫苗
此外,政府昨日宣布擴大優先組別後,林永和表示,其診所附近銀行有10名30至59歲職員隨即預約打疫苗,他估計新增組別預約情况與60歲或以上組別相若。林又說,私家醫生為較年輕市民打疫苗時,或少了對三高等長期病患的顧慮,但會更留意接種者有否懷孕、有否接種其他疫苗,例如子宮頸癌疫苗等。
澳門5周接種率9% 新加坡10周7%
不少鄰近地區已開始打疫苗,接種速度各異,據澳門當局數據,當地人口約68萬,2月9日開始為醫護等優先組別打疫苗,隨後逐步開放給所有澳門居民和外地僱員接種,截至本月14日、即開始接種約5周,當地約6.2萬人已打疫苗,佔當地人口比例約9%。
至於新加坡,據當局數據,當地人口約569萬,去年12月30日起推出疫苗接種計劃,截至3月8日、即接種開始約10周,約39萬人接種最少一劑疫苗,佔人口總數約7%,當中約22萬人已接種兩劑。
明報記者
(疫情第四波)
專題系列文章
- 保留維他命C 處理蔬果兩大忌:長時間浸洗、熱力 小心攝取過量腎結石
- 【突然離世】喪親之痛難放下 以聆聽和陪伴作安慰 學會擴闊生命 令哀傷「縮小」
- 幽門螺旋桿菌引致胃脹、胃痛 及早檢查治療 解除胃癌威脅
- 痛風石是什麼?尿酸過高結晶體積聚 影響關節外 耳後手肘手指腎臟可結石
- 什麼是難治性抑鬱?腦磁激治療、噴鼻新藥成效?患者:建立病識感勝強迫求醫
- 高血壓病徵常見眩暈、頭痛 針對4病因:濕熱天氣、更年期、飲食失調、血脂血糖
- 12款「骯髒」蔬果檢出210殘留農藥 藍莓四季豆新上榜 牛油果粟米「最乾淨」
- 【膝痛】前膝髕骨上中下3個痛點 成因有不同 跑友常見髕股關節綜合徵
- 【頭皮痕癢】3大常見原因:頭癬 vs 頭皮濕疹 vs 頭皮脂溢性皮炎 對症治療免增脫髮危機
- 【尿道炎】常見病徵尿頻、尿急、尿痛 中老年更年期後女性注意 養生:少吃辛辣煎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