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唔使睇醫生;兒童焦慮症,兒童抑鬱症,情緒病,學童壓力,精神科

【兒童健康】有片:突然甩漏鬼畫符 成績急瀉 手冊功課睇穿孩子情緒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小朋友功課突然甩甩漏漏,被教師投訴不專心,成績一落千丈,父母就要注意。兒童受情緒困擾,因其表達能力未成熟,不懂求助。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早前一項調查發現,近三成兒童認為自己有情緒問題,家長卻未有察覺。

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從孩子的手冊、功課等,可以找出情緒病的蛛絲馬迹。

■問醫生

◆黎:黎大森(精神科專科醫生)

◆趙:趙志輝(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扯髮咬指藏心事?

問:如何知道兒童有焦慮症及抑鬱症?

趙:一般來說,家庭醫生接觸的病人都是熟客,如發現小朋友求診時的行為表現、對答異常,已有理由懷疑他們的情緒或專注力出問題。

家長帶小朋友來求診時,大多針對身體不適,而非情緒問題。但嚴重的情緒問題,其實會影響身體及行為,例如出現肚痛、失眠、暴躁等徵狀,也會扯頭髮或咬手指等。所以我們先會詢問小朋友的病况,再向家長了解其各方面的近况及表現,推斷他們是否受情緒困擾。

■一定要睇精神科?

問:當懷疑兒童出現情緒問題,如何處理?如何和家長合作?

趙:掌握初步資料後,視乎小朋友行為對生活的影響,跟進最迫切的問題。他們到底是無法上學?學業上有困擾?還是家長另有特別期望?每次診症,都要花三分之一時間與家長溝通,先要解釋清楚小朋友的情况,再仔細聆聽家長或照顧者的困擾。

家長會比較擔心小朋友一旦接受治療,服用藥物後產生副作用,影響精神,我們會盡力釋除他們的疑慮。如果家長很快已經接受,當然馬上轉介予精神科專科醫生處理。但若疑慮未消,我們會繼續觀察情况。整體來說,要視乎家長的意願,不能強迫小朋友去看精神科專科醫生。

■家長離場免影響孩子?

問:精神科專科醫生會如何評估兒童的情緒問題?

黎:相比家庭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看新症的時間較為充裕,可收集不同範疇的資料參考,有助評估病情。首先我們會單獨面見小朋友,因其表達是最直接,家長在場反而會影響他們的表現,同時家長也會有自己的立場,會掩飾或誇大子女的問題。繼而翻閱小朋友的手冊、功課、測驗卷、成績表等文件。

有情緒問題的小朋友各方面表現會突然退步,例如抄手冊時,原本抄寫得整齊漂亮,但突然開始有所缺漏,導致欠交功課。功課方面,可特別留意小朋友在作文的表現。如作文內容突然變得負面,談及自身的能力不足、運氣不好,呈現的情緒出現變化,則有可能與情緒困擾相關。

長遠來說,情緒問題會影響小朋友的專注力,有部分最初懷疑專注力不足的病人,最後發現其實患上情緒病。如發現子女做功課時開始多「甩漏」,無法應用以前學過的知識,就要多加留意。

■4歲已患焦慮?

問:兒童最早可在什麼時候出現情緒問題?

黎:近年兒童情緒問題的初發年齡一直下降,我接觸過最年幼的病人只有4歲多,他讀低班時已要學習很多東西,包括普通話。升至中班時,因普通話難度加深,也開始要做功課,他最後患上焦慮症,開始表示不想上學。

而一般小朋友到了6歲,從活動式教學的幼稚園升上小學時,因缺乏安全感,會出現分離焦慮等徵狀,家長要多加留意。

兒童如果出現焦慮,會有3方面表徵,第一是退縮,例如咬手指、尿牀;第二是行為問題,脾氣、與人相處表現會變差,或不想上學;第三是生理問題,影響睡眠、胃口、腸胃。

抑鬱方面,成人的抑鬱為情緒持續低落,影響到日常生活。但兒童或青少年的抑鬱傾向為情緒大起大落,有時完全正常,有時突然很不開心,會有傷害自己的想法或行動。

■一食藥無法停止?

問:兒童的情緒問題可如何治療?

黎:視乎病情嚴重程度,治療方式主要分為行為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徵狀輕微的患者,現時所有醫療守則都不建議用藥,建議用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可讓他們明白自己的情况,是因腦部內分泌失調,令他們出現負面感覺,從而有助正面迎擊。現在也有運動治療,因心肺活動可影響腦部內分泌,有助減輕焦慮或抑鬱等徵狀。

如果患者的徵狀愈來愈多,病情愈來愈嚴重,影響到學習、家庭、社交等方面,就需要用藥物輔助。因為患者的腦傳遞物質,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水平下降,無法自行調節,唯有藥物才有助恢復正常水平。最嚴重的情况就需要雙管齊下。

不少家長會擔心子女一旦開始用藥就無法停止,但綜觀全球的醫療守則,也沒提及要一生用藥,現時藥物質素亦已提升,以前最快兩星期才可見效,現在已縮短至一星期。昔日多用的「三環素」、血清素調節劑等藥物,會有頭暈、肚痛等副作用,但新藥已經大大改善。

文:段曉彤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811/HET20181106_01.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811/HET20181106_02.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811/HET20181106_03.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811/HET20181106_04.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811/HET20181106_05.mp4;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12/emo.jpg(kiankhoon@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12/emo-1.jpg(鄧宗弘攝);

唔使睇醫生;兒童焦慮症,兒童抑鬱症,情緒病,學童壓力,精神科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