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咳~咳~咳~
空氣變差,咳嗽不斷,試盡止咳水、止咳藥,甚至吸氣管舒張劑都無效。因為禍首未必是氣管,而是鼻敏感引起鼻水倒流,刺激氣管導致咳嗽。
鼻敏感一發作,眼水鼻水突然湧出,非常難受。要控制病情,最重要是找出致敏原並盡量遠離。
◆吳:吳素珊(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網購Power Up】擊退致敏原!Smartech UV除蟎吸塵機助你保持家居清潔,減輕皮膚痕癢、氣管敏感。
無流鼻水也是鼻敏感?
問:咳不停,但沒流鼻水,醫生診斷為鼻敏感,何解?
吳:鼻敏感十分普遍,當中有些病人不認為自己患有鼻敏感,因為他們並沒有流鼻水、打噴嚏等常見病徵。事實上,鼻敏感的流鼻水徵狀有可能不太明顯,但輕微鼻水倒流會導致咳嗽,令病人誤以為咳嗽是唯一病徵。所以醫生必須詳細詢問病史,獲取更多資訊才能診斷。否則就算病人服用紓緩氣管的藥物,對減少咳嗽亦不會有大幫助。
鄭:不少病人常以為咳嗽是氣管過敏所致,亦有人擔心是肺部出現問題。其實鼻敏感徵狀與很多疾病相似,最好交由醫生診斷。
照X光吹氣,看清氣管阻塞?
問:咳不停,如何診斷是哮喘還是鼻敏感?
吳:鼻敏感與哮喘個案都很常見,臨牀上遇見不少長期咳嗽患者,都是由鼻敏感導致。醫生為了排除哮喘的可能,會做不同檢查,例如肺部聽診、照X光,或作吹氣測試,看看氣管有否阻塞。因為哮喘患者氣管收縮,如不及時治療會有生命危險。另一方面,現時治療哮喘的目標與過往不同,不再待患者氣喘才吸藥,而是要完全控制病情,不會影響日常活動。
鼻敏感點解時好時壞?
問:鼻敏感,病情為何時好時壞?
吳:鼻敏感一般分兩類,一種跟季節有關,例如氣溫、濕度變化,或春夏季時花粉較多,刺激鼻子的過敏反應。另一種則屬於連續性,致敏原主要來自生活環境,例如塵蟎、塵埃、化妝品、油漆、樟腦,或寵物皮屑與毛髮等。
鄭:我從小就有嚴重鼻敏感,每次發作,眼水鼻水突然湧出,我稱之為恐怖襲擊。在某些場合例如升降機或擁擠公共交通工具車廂內,只要附近有女士搽了香水,也會引發鼻敏感。後來又發現進食某些東西、情緒不
佳也會引發鼻敏感。若要控制病情,最重要是找出致敏原並盡量遠離。
非過敏性鼻炎成因不明?
問:做了過敏測試,但找不到致敏原,是否就可排除鼻敏感?
鄭:除了過敏性鼻炎,還有非過敏性鼻炎,例如因血管突然擴張導致鼻黏膜腫脹,引發流鼻水和打噴嚏,病因尚不清楚。治療藥方面和過敏性鼻炎沒有太大分別,例如使用血管收縮劑可以很快解決徵狀;不過,長期鼻敏感患者不建議經常使用,因有可能導致製造更多分泌物。
有無特效藥「斷尾」?
問:鼻敏感是否無法「斷尾」?有沒有特效藥?
鄭:不少患者得知患上鼻敏感,第一時間會問可否斷尾?當知道無法斷尾後,便會覺得醫生建議的預防及紓緩方法浪費時間。我會托一托眼鏡告訴對方,其實近視戴眼鏡也是治標不治本,那是否不應戴眼鏡?事實上,患者應該認清鼻敏感的本質是由多種因素引起,不容易完全避開致敏原,所以必須多管齊下,做好預防和護理,不能單靠一隻萬能藥物。
吳:一般來說,如避免接觸致敏原後,病情也不理想,醫生會因應情况,建議服食藥物、使用噴鼻劑或洗鼻去紓緩病情。以往的口服抗敏感藥有明顯睡意,但現時新式藥物已無此副作用,不過,有患者久服同一劑量藥物,藥效會慢慢降低,有可能要轉藥或調校劑量。若徵狀控制得不好,患者長期不適,例如經常打噴嚏、流鼻水,分泌物過多會影響儀容,甚至引發鼻竇炎、瘜肉、繼發性細菌感染等,因此即使無法根治,也要好好控制病情。
遠離致敏原可防發作?
問:如何防止鼻敏感發作?
吳:最重要是控制致敏原,大部分誘因都是塵蟎,所以必須注意家居清潔,例如定期以熱水清洗牀單被鋪,清潔冷氣機隔塵網,要頻密清理寵物的皮屑及毛髮。如能找出致敏原,對控制病情有很大幫助。
鄭:健康飲食習慣及適量運動,對預防發作有很大幫助。如意外接觸到致敏原如刺激性氣味,應該即時戴上口罩,可有效阻止空氣中的粒子繼續進入鼻腔,起紓緩作用。
知多啲:依賴噴鼻劑 招反效果
治療中度至嚴重鼻敏感,醫生會建議使用類固醇藥物。不過,公眾對類固醇有很大戒心,認為它是「千古罪藥」。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吳素珊解釋,類固醇噴鼻劑特點是可根本性消炎,對紓緩病情非常有用,「它的類固醇劑量其實很低,只要按照醫生指示使用,不用擔心類固醇會穿過鼻黏膜影響其他器官」。至於有患者反映噴鼻後即流鼻血,可能是鼻黏膜太薄,藥物反應較大。醫生會建議停用一至兩星期,之後調低劑量就沒有問題。
家庭醫生鄭志文補充:「有病人噴過一次,覺得沒有幫助就不敢再用,其實類固醇噴鼻劑作用是消炎,不會即時消除流鼻水、打噴嚏或咳嗽等徵狀,必須持續使用數天才能看到成效。」
對於有患者認為部分噴鼻劑的療效更直接,鄭志文提醒要看清楚是哪種藥物,如果是血管收縮劑,它的確可起即時反應,紓緩徵狀,但只應在緊急情况下使用。因為藥力一過,血管會再度擴張,當患者重複使用,會變得依賴血管收縮劑。吳素珊亦指出,血管收縮劑對長期鼻敏感患者可能有反效果,長期使用會製造更多分泌物,到時患者只會更辛苦,所以一定要先請教醫生。
文:Wongyim
編輯:梁小玲
專題系列文章
- 本港三成新手媽媽有產後抑鬱 研究:有薪產假增 產後婦女抑鬱徵狀減22%
- 【開學】學童健康使用電子產品 護眼3「B」法則家長都要識
- 開學在即 學生精神健康注意4R:休息、人際關係、放鬆、抗抗力
- 相隔9300公里做活豬胃手術 中大瑞士院校合研磁控內窺鏡技術 冀治偏遠地區病人
- 日本兩食物中毒案:餐後腹瀉驗出痢疾桿菌 旅館泉水疑受諾如病毒污染
- 新冠病毒株JN.1後代KP.2漸流行 許樹昌料新疫苗防重症及死亡
- 港大研究:甲型流感重症患者併發急性腎損傷 風險超新冠患者一倍
- 港新冠陽性比率持續升 防護中心:「初劑」簡化 接種mRNA疫苗一針視作完成
- 世衛證逾40奧運選手感染新冠 全球病例確診率持續上升
- 腦膜炎雙球菌英澳等流行 嚴重可出皮疹併發腦膜炎 專家籲外遊留學生打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