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腹之慾,本是自然不過的事,但當受制於吞嚥困難,日常飲食可能成為每天的負擔。長者以及一些吞嚥肌肉或神經受損的人士,例如患有中風、認知障礙、癌症(尤其是鼻咽癌)、腦部受損,或曾接受腦部手術的人士,都可能會有吞嚥困難的問題。這不僅對患者的進食量會有直接影響,最終更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影響整體健康或康復進程。
「照護食」,即坊間常說的軟餐,是一種為有吞嚥困難人士而設計的飲食方式。除了院舍外,近年亦有餐廳推出軟餐食品;其實家居的日常飲食同樣可以製成軟餐。有營養師提醒,除了備餐,用餐方法亦必須多加注意,才能讓患者好好進食,攝取充足營養。

照護食重營養均衡 減吞嚥困難人士鯁喉風險
養和營養部註冊營養師羅銘駿表示:「吞嚥困難的人士在吞食物時會感到不適,有時或需多次吞嚥,甚或感到食物卡在喉嚨,這些不良的進食體驗,自然會令他們感覺進食是個苦差;更甚者如曾嗆到,可能會因而害怕進食,有些患者更會將食物含在口內而不敢吞嚥,長遠或會導致營養不良。」因此,照護食的應用對減低吞嚥困難人士於進食時鯁喉的風險,同時確保他們進食安全與營養均衡非常重要。
照護食可涵蓋固體或流質飲食,以及飲品或湯水。調校食物的質地、軟硬程度或飲品的濃稠度均有特定的指標,需按患者的情况而定,一般由醫生或言語治療師建議。另外,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亦有將食物分為8個級別,涵蓋不同的食物質地、大小、軟滑程度、飲品凝結度等,患者和照顧者也可以參考。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