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需要 「疫」境失支援 長期照顧者見招拆招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疫症來襲,打亂不少人的生活步伐,對於有特殊需要、長期病患等人士,影響更翻天覆地,日常生活規律被打亂,帶來不少情緒困擾。

特殊需要 「疫」境失支援 長期照顧者見招拆招
壓力爆煲——防疫期間,學校、日間中心等關閉,照顧者長時間照料特殊需要人士或長期病患,容易壓力「爆煲」。(明報製圖)

對於有特殊需要的家庭來說,留家防疫形如「困獸鬥」,照顧者壓力巨大,家庭衝突頻起。針對不同類別的家庭,社工提醒各有方法應對。

 

■智力障礙 自閉兒子 出街堅拒戴口罩

個案:一對年約70歲的夫婦,與一名年約40歲中度智障自閉症的兒子同住。疫情來襲,兒子不能如常每天到日間活動中心接受訓練,夫婦2人須分擔照顧工作,一方留家照顧兒子,另一方外出買菜及搶購口罩,壓力巨大。因智力所限,兒子防疫意識較弱,外出時不願意戴口罩,令父母十分困擾。

 

用圖像講解作息流程

 

特殊需要 「疫」境失支援 長期照顧者見招拆招
黃倩蘊(受訪者提供)

聖雅各福群會復康服務經理兼註冊社工黃倩蘊表示,智障人士不能如常到中心訓練,情緒大受影響。由於智障人士依賴觸感及視覺來與外界溝通,例如在公園觸摸樹木,若單單在家用手機或網上教材,不能滿足其社交需要。留家日子愈長,情緒愈容易受困擾,如感到厭煩、發脾氣等,甚至出現自殘行為。

照顧者的壓力亦不輕。黃倩蘊表示,由於智障人士未必理解時間觀念,當不能如常到中心接受訓練時,生活容易失去規律,令照顧者更難處理。要減輕照顧壓力,須先重建智障人士的生活規律。建議照顧者可用圖表,每日向智障人士講解當日生活流程,劃分休息和活動時間。在活動方面,照顧者可為智障人士安排寫字練習、砌圖活動、家居運動等。若智障人士外出時拒絕戴口罩,照顧者嘗試陪同在家模擬戴口罩,以15分鐘起跳,慢慢延長時間,趁機提高其防疫意識。

 

■過度活躍症 過度催谷 ADHD兒自殘出走

個案: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初中少年,需服藥控制病情,由於專注力較弱,平日在學校上課時不時「坐唔定」。停課後,母親怕兒子的學業落後,安排補習,加緊催谷。隨着留家防疫的日子漸長,母子漸因學業問題頻起衝突,最後兒子不堪受壓,出現自殘行為,更數番離家出走。經報警及社工介入後,二人重新溝通,疏導情緒。

特殊需要 「疫」境失支援 長期照顧者見招拆招
留意情緒——家長要多留意自己的情緒,假如當日的心情惡劣如颱風來襲,便不宜多作管教,以免與子女發生衝突。(Ben-Schonewille@iStockphoto)

明愛家庭服務資深社工林詠姬表示,這名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少年,害怕沉悶,每日待家感到「不知要在家坐監至何時」,又不能與同學見面,因此感到煩躁非常。另一邊廂,母親發現兒子在家未能專注網上課堂,多次欠交功課,便加緊催逼,令母子二人的關係更為緊張。

 

學習聆聽 放下防衛機制

要化解以上衝突,林詠姬建議雙方先學習聆聽,了解對方基本需要,包括被明白、被愛、安全感及社交需要。在以上個案中,少年渴望母親明白自己的社交需要,以及近日覺得「失去自由」的感受。當少年表達自己的需要,有感獲母親明白後,防衛機制繼而軟化,二人便能恢復溝通。

除了聆聽需要,家長也可主動出擊,多關心子女。她建議家長運用不同方式,了解子女的情緒及感受,如詢問圖像化問題,「現時你心中有幾多顆石頭」、「你的心裏天氣如何」等。家長亦要留意自己的情緒天氣,假設當日的心情惡劣如颱風來襲,便不宜多作管教,以免與子女正面衝突。因自己情緒不佳時,較難與子女溝通,聆聽其需要。

 

■認知障礙 1小時上廁所20次 照顧者吃不消

個案:一名女士與患有中期認知障礙症的母親同住,有家傭協助打理家務。自疫情來襲後,母親不能到日間老人中心接受恆常訓練,待家時間較以往大增。因病影響,母親短期記憶力衰退,曾試過1小時上廁所20次,每次都要女兒協助。居家防疫日子未見盡頭,女兒已感到吃不消。

 

特殊需要 「疫」境失支援 長期照顧者見招拆招
蕭筠樹(受訪者提供)

聖雅各福群會健智支援服務中心個案經理兼註冊社工蕭筠樹表示,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情緒管理能力較弱,疫情下長期待家,難免感到侷促及煩躁,易與照顧者衝突;加上患者的短期記憶力較弱,常會出現重複行為,例如重複詢問何時恢復訓練、短時間內多次如廁等,令照顧者無從招架,難以兼顧照患者及日常事務。

面對患者的重複追問,如何應對?蕭筠樹表示,照顧者可嘗試以對方能理解的語言來溝通,舉例說,若患者重複追問何時能到中心訓練,照顧者可用「中心裝修」、「今日為公眾假期,中心不開放」等答案來簡單回應;毋須長篇大論解釋疫情下市民需待家防疫,因患者認知能力及短期記憶力退化,未必明白箇中意思。

 

與家人輪流照顧 避免獨力承擔

他強調,溝通時照顧者須保持情緒穩定。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壓力巨大,因此留家防疫期間,照顧者宜尋求家人及朋友的協助,輪流照顧患者,以免獨力承擔。同時照顧者需要設定自己的壓力指標,如留意睡眠時間,若一星期中有兩至三晚失眠,包括難以入睡,則意味着承受巨大壓力,需要減壓。

 

社區資源:非常時期 應急服務不停擺

疫情來襲,社會幾近停擺,有需要家庭如何尋求社區資源?

疫情爆發前,一般社區中心或服務單位逢周一至周六開放,蕭筠樹以其工作的聖雅各福群會健智支援服務中心為例,認知障礙症患者能在中心待上大半天,接受訓練同時結識朋友。但疫情來襲後,中心暫停恆常服務,只能提供應急服務,每日服務的患者由原本約60人,減至約12人。

儘管仍有社福機構提供應急服務,但在疫情之下,未必接收新個案。蕭筠樹建議,若求助者未曾於任何社福機構接受服務,但此刻需申請應急服務,如送飯、上門照顧服務等,照顧者可致電該區的長者地區中心及長者鄰舍中心,由中心轉介至仍接收新個案的社福機構。若求助個案小於60歲,可致電當區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向社工求助。

 

網上工作坊減壓 情緒支援

林詠姬表示,社工會根據個案,視乎需要作家訪,亦可提供輔導,疏導個案情緒。亦有居住劏房的個案因疫情緣故,在家形如「困獸鬥」,社工會按情况安排短暫住宿服務。明愛家庭服務上月開始也特設「戶互傳愛」抗疫服務系列,家長可透過互聯網及手機,參與社工舉辦的減壓工作坊,亦可接受網上情緒支援服務。

 

文:鄧安琪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