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現代中醫:創新思維籌建中醫院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政府宣布預留將軍澳百勝角,興建香港第一間中醫院。這是一個創舉,亦是香港中醫界多年來的願望。由於沒有先例可循,所以在籌劃階段,引起中醫業界不少爭議。

私營為上 杜絕濫用

政府出資建院,但公開招標讓非牟利機構營運,因此中醫院將是一間私家醫院。有中醫界人士認為,政府應把中醫院納入醫管局系統,體驗政府對中醫藥的承擔。我對此不敢苟同。

若用醫管局的管理模式,必然減低中醫院的特色,造成以西醫思維管理中醫的困局,這不是中醫業界所願。另外,中醫「治未病」,經常處理亞健康狀態,不少人長期服食中藥調理身體,每日藥費約40至100元不等。若中醫院以公立醫院的模式運作,資助病人食中藥補身,必然有大量病人由社區中醫診所轉投中醫院,變成濫用。

公費中醫 資助貧困病人

對於有經濟困難的病人,建議政府推行「中醫醫療券」。有別於現時的長者醫療券,中醫醫療券可惠及每一個永久居民,可用於社區中醫診所或中醫院。這方法簡單,可減少行政費支出,亦減少病人擠到中醫院浪費資源,同時可以推動中醫作為社區醫療的支柱,體現政府對中醫藥醫療的承擔。

中西結合 病人利益為重

有人提出,中醫院必須為「純中醫」,盡量減低西醫參與程度。我對此提相反意見,中醫院必須中西醫結合,以「中醫為主,西醫為輔,中醫為體,西醫為用」。舉例說,小兒感冒發燒久久不退,收入中醫院,利用中藥治療;但當懷疑有繼發細菌性肺炎,就要抽血、照X光、抽痰種菌等來確診,或可能用抗生素加快復元、胃口不佳引起缺水就需要靜脈吊鹽水補充水分……凡此種種都要西醫輔助。但針對感冒和肺炎,仍是以中醫傷寒或溫病理論處方藥物、透過針灸退熱。

簡單說,用中醫方法來醫治,但有需要時就借用西醫的診斷和治療。中西醫互相配合,加速病人康復,可廣泛用於多種病症,包括癌症、傳染病、生殖醫學、皮膚病、兒童發展問題等。但要規劃得當,避免「不中不西」的情况。

為醫者最重要目標,是用各種有利方法醫治病人。限制中醫院使用西醫方法,恐怕是不利病人,大大減低病人對中醫院的信心。况且宏觀歷史,2000年來中醫學並非一成不變,由先秦醫學到黃帝內經,再經過東漢傷寒論演變,金元四大家、明代本草綱目、清朝溫病學說,到近代中西醫匯通,中醫藥隨年月不斷發展,在21世紀科技爆炸年代,不能故步自封。

因地制宜 完善交通配套

中醫院選址將軍澳百勝角,鄰近消防及救護學院和邵氏影城。有人認為選址偏遠,不利病人求診。誠然,地點遠離市區,但就讓中醫界發揮中醫「因地制宜」的精神,將選址變成優勢。

中醫院建在香港最東面,從將軍澳港鐵站出發約需8分鐘車程,從坑口站或康城站則需5分鐘。比較港島區瑪麗醫院,從堅尼地城站和香港大學站出發,車程分別為4分鐘和7分鐘。若病人從外地前來求診,由機場往中醫院約44分鐘,與前往港怡醫院40分鐘車程差不多。若病人從各深圳口岸到中醫院,所需時間較到港島區任何醫為都短。由此可見醫院選址交通問題不大,但政府必須規劃好往來中醫院和附近港鐵站的交通安排,亦要解決東九龍交通擠塞的問題;同時亦應前瞻地規劃機場直接到中醫院的交通,配合未來外地人士來港中醫醫療旅遊。

選址近郊區,反而有利養生保健。中醫其中一個強項是病後調理康復和治未病,清幽的環境十分適合病人以太極或氣功等作調適。

另外,九龍東和新界東快速發展中,但缺乏私家醫院,啟德和將軍澳人口不斷增加,醫療需求定必增加。現時全港私家醫院牀位緊張,一牀難求。中醫院若能提供高質素的中西醫服務,可緩解醫療服務的龐大需求。

專科發展 減公院壓力

中醫院將是中西醫合作的基地,應先選擇幾個重點發展,定下專科發展策略,例如腫瘤科,不少癌症病人希望有安全可靠的中西醫結合服務,有患者希望以中藥減低電療和化療副作用,有的希望用中藥固本培元,更多病人希望以中醫藥緩減晚期癌症的徵狀和痛苦,但他們同時接受西醫治療和護理。現在無論私營或公營機構,類似牀位極少,這可以成為中醫院發展重點。

另外,因人口老化出現不少長期病患者。老人家感染肺炎,在公立醫院治療後病情緩解,但又未適合回到家中,其間需要康復病牀。目前公立醫院體制中,這類病牀大大不足。若政府與中醫院合作,提供資助,鼓勵中醫院接收這些病人,加可快公立醫院病人流轉。中醫藥在康復,佔據重要位置,病人轉到中醫院服用中藥,亦有望減輕復發。中醫院同時可研究評估中醫藥療效。現在每年聽見醫管局因流感告急,相信中醫院可協助解決。

中西醫結合亦可應用於生殖醫學。社會遲生育的趨勢,不少人接受西方輔助生殖治療,同時服用中藥;另外,皮膚病亦是中西醫配合的熱門病症,中醫院都可作為治療和研究中心,病人在中醫院同時得到中西醫的專科治療。而在中西醫結合治療過程中,將病例收集成大數據,分析最有效的治療方案,不單供香港人使用,更可作為創新科技,推及海外,鞏固香港作為亞洲醫療中心的地位。同時,不少移居外地香港人、華人或外籍人士,希望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院可以成為醫療旅遊的賣點。

以上所說只是一些例子,希望拋磚引玉,開發更多的中西醫合作項目。

法律保險 擴涵蓋範圍

中醫院以中醫為主診醫生,政府必須釐清相關法律責任。現在中醫不能簽發死亡證,若要以中醫為主診醫生,必然牽涉修改法律,賦予中醫院的中醫有權簽發死亡證。

另外,政府要為中醫院中醫提供培訓,讓他們能夠在醫院範圍內轉介病人作抽血、照X光和心電圖等簡單檢查,否則中醫診斷時會「綁手綁腳」。至於哪些檢查可由駐院中醫提供,當局必須以病人安全和業界共識為依歸。

目前的醫療保險不少都涵蓋中醫服務,但住院保險則未包括中醫院。既然政府準備推出自願醫保計劃,應同時與保險業探討醫保計劃須包括中醫院住院收費等,否則出現中西醫醫院承保不同的不公平情况。

中醫院幾年後開業,以上各種問題需要盡快解決。政府應盡快諮詢公眾。

循序發展 建立品牌

正如詩經所講,「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中醫院是一個全新的項目,除了要有創新大膽思維,亦要循序漸進小心行事。中醫院必須建立良好品牌,令病人和中西醫界對中醫院有信心,而信心必先有成績和安全。

香港中醫過往主要治療病情較為穩定的門診病人,住院病人的病情較複雜嚴重,或隨時有急症變化,中醫將會承擔比現在更大的責任。在這個準備階段,希望政府和中西醫業界一起為未來中醫院教育培訓人才,合力推動中醫院發展。

文:蘇子謙(註冊中醫、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系臨牀助理教授、中醫藥發展委員會中醫組成員)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80a10aa7dfc7dea580c708c4f509a283.jpg中西合璧——中醫以四診辨證論治,了解病情,但必要時亦有需要借用西醫的診斷方法,例如照X光、心電圖或抽血化驗等,以提高醫治效率。(資料圖片);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