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們一生中,腰背痛發病率高達84%,其中慢性腰背痛佔23%,而腰背痛在一年內復發率亦可達84%,所以腰背痛問題絕對不容忽視。腰背痛範圍包括整個腰背到臀部,甚至延伸到大腿後方到小腿位置。
在物理治療診所內,因為腰背痛求診的人均在生活上遇上不同程度的影響,包括:不能坐下或站立,轉換姿勢時引致疼痛,不能負重,部分病人連走路也受到影響,甚至影響日常工作和睡眠素質。
腰背痛問題多源於肌肉、肌腱,也可以是椎間盤、脊椎關節問題所引起。成因主要與日常生活習慣有關,例如:吸煙、肥胖、長期坐臥或站立、缺乏運動、工作姿勢不當和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工作。亦有研究顯示,精神壓力和情緒緊張都可能導致腰背痛。所以,辦公室一族要遠離腰背痛,除了注意生活習慣外,心理健康亦不容忽視。
吸煙阻礙軟組織修復
眾所周知,吸煙對身體有害無益,不過影響的其實不單是心肺功能,研究證實,不論男女,吸煙與慢性腰背痛都有密切關係。2010年一份整合研究分析指出,吸煙者相比非吸煙者,患上慢性腰背痛的機率多近1.7倍。吸煙令椎間盤和脊椎附近結構的血液循環和養分降低,加速退化和減低附近軟組織修復功能。此外,吸煙亦會干擾中樞神經系統,加強腦部對痛感的信號,在同一腰背勞損的情况下,吸煙者會比非吸煙者受着更強的痛楚,因此,戒煙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的決定。
肥胖者腰背痛風險高逾1倍
肥胖除了影響心血管健康外,對腰背痛一樣有負面影響。根據2018年一份整合分析發現,過重和肥胖人士患上腰背痛的風險,比正常體重人士分別多1.15倍和1.36倍。而身體質量指數(BMI)愈高,就有愈大風險受到腰背痛影響。BMI指數是其中一個衡量肥胖的標準,計算方法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以中國人標準為參考,BMI超過24便屬於過重,超過28便屬於肥胖。(亞洲人標準:23至24.9屬於過重,25或以上屬於肥胖)
肥胖與腰背痛的關係暫時未有一致的說法。有認為肥胖人士因積聚過多皮下脂肪,加重了脊椎負荷,令腰椎壓力加劇,導致腰背痛。但無論背後原因如何,只要增加運動量,便可以減低腰背痛風險。2014年一份研究顯示,BMI超過36的肥胖人士,平均每日增加17分鐘中度強度運動(如:快步走、水中運動、踏單車、社交舞等),可減低32%患上腰背痛的風險。
久坐久站 椎間盤受壓
隨着社會發展,加上新冠病毒疫情來襲,愈來愈多人需要長期坐着工作,室內和戶外運動機會減少,生活變得偏向靜態。研究顯示,即使能夠保持良好坐姿或站姿,只要是長期坐下或站立,都會令肌肉不適感覺加劇,亦令椎間盤壓力加大,導致腰背痛,或伴隨肩頸痛等。
要避免長時間保持一種工作姿勢導致痛症出現,最重要方法就是要讓自己在工作或休閒期間,有一個恆常改變姿勢的習慣。坊間有一些電動升降桌,理念是讓用家每工作一段時間可以改變姿勢(坐或站),然而它們價錢不菲亦較佔空間。比較省錢的做法,是辦公室桌上工作時,每隔30分鐘後休息一會,伸個懶腰,起身走一走,避免長期保持同一姿勢,增加腰背壓力。
壓力大、情緒緊張 對痛楚更敏感
腰背痛讓人覺得問題在腰背上;實情是,痛感是由腦部演繹。雖然腰椎負荷過重會增加對腦部痛感信號傳送,但痛感信號其實亦會受其他因素影響而增減。物理治療師常用的電療儀器可減低痛感信號傳送到腦部,從而減少痛感。而研究亦發現,精神壓力過大、情緒緊張或睡眠質素差,都會加強痛感信號強度,亦令腦部對痛感變得更為敏感,形成各種各樣痛症出現。因此,平常學會放鬆心情,例如:冥想、恆常運動等,都有不同證據顯示能有效減低心理壓力和情緒緊張。
文:黃嘉豪(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註冊物理治療師)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 懶理運動疼痛受傷?或致後遺症難逆轉 正視運動創傷治療 成復健關鍵
- 腰背痛?強直性脊椎炎患者多男性30歲前病發 惡化恐全身硬直
- 【通波仔】了解兩款新式支架:可體內降解支架 血管恢復自然功能適應血壓
- 倒及牙加劇牙齒磨損 影響咀嚼、面部骨骼發育兼外觀 了解3種矯齒方法
- 新一代薄血藥 減嚴重出血風險 增預防中風能力 病人毋須刻意戒口
- 玩滾軸溜冰減肥勝游水慢跑?協調全身肌肉 提高消脂身形fit
- 新手媽媽擔心奶量不足?乳房脹痛如何紓緩?婦產科專科醫生拆解母乳餵哺成功關鍵
- 腺樣體發炎肥大可致兒童上呼吸道阻塞 港12歲發病率高
- 重型地中海貧血患者 長期輸血需「去鐵」 移植臍帶血可根治?
- 牙科照X光檢查輻射量有幾多?照得多患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