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症丨姿勢正確一樣中招 腰背痛 吸煙、緊張都關事
【明報專訊】我們一生中,腰背痛發病率高達84%,其中慢性腰背痛佔23%,而腰背痛在一年內復發率亦可達84%,所以腰背痛問題絕對不容忽視。腰背痛範圍包括整個腰背到臀部,甚至延伸到大腿後方到小腿位置。
在物理治療診所內,因為腰背痛求診的人均在生活上遇上不同程度的影響,包括:不能坐下或站立,轉換姿勢時引致疼痛,不能負重,部分病人連走路也受到影響,甚至影響日常工作和睡眠素質。
腰背痛問題多源於肌肉、肌腱,也可以是椎間盤、脊椎關節問題所引起。成因主要與日常生活習慣有關,例如:吸煙、肥胖、長期坐臥或站立、缺乏運動、工作姿勢不當和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工作。亦有研究顯示,精神壓力和情緒緊張都可能導致腰背痛。所以,辦公室一族要遠離腰背痛,除了注意生活習慣外,心理健康亦不容忽視。
鼎爺私房菜五周年盛宴 明報獨家買一送一優惠 限量50份 $1280 / 位 立即選購! |
吸煙阻礙軟組織修復
眾所周知,吸煙對身體有害無益,不過影響的其實不單是心肺功能,研究證實,不論男女,吸煙與慢性腰背痛都有密切關係。2010年一份整合研究分析指出,吸煙者相比非吸煙者,患上慢性腰背痛的機率多近1.7倍。吸煙令椎間盤和脊椎附近結構的血液循環和養分降低,加速退化和減低附近軟組織修復功能。此外,吸煙亦會干擾中樞神經系統,加強腦部對痛感的信號,在同一腰背勞損的情况下,吸煙者會比非吸煙者受着更強的痛楚,因此,戒煙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的決定。
肥胖者腰背痛風險高逾1倍
肥胖除了影響心血管健康外,對腰背痛一樣有負面影響。根據2018年一份整合分析發現,過重和肥胖人士患上腰背痛的風險,比正常體重人士分別多1.15倍和1.36倍。而身體質量指數(BMI)愈高,就有愈大風險受到腰背痛影響。BMI指數是其中一個衡量肥胖的標準,計算方法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以中國人標準為參考,BMI超過24便屬於過重,超過28便屬於肥胖。(亞洲人標準:23至24.9屬於過重,25或以上屬於肥胖)
肥胖與腰背痛的關係暫時未有一致的說法。有認為肥胖人士因積聚過多皮下脂肪,加重了脊椎負荷,令腰椎壓力加劇,導致腰背痛。但無論背後原因如何,只要增加運動量,便可以減低腰背痛風險。2014年一份研究顯示,BMI超過36的肥胖人士,平均每日增加17分鐘中度強度運動(如:快步走、水中運動、踏單車、社交舞等),可減低32%患上腰背痛的風險。
久坐久站 椎間盤受壓
隨着社會發展,加上新冠病毒疫情來襲,愈來愈多人需要長期坐着工作,室內和戶外運動機會減少,生活變得偏向靜態。研究顯示,即使能夠保持良好坐姿或站姿,只要是長期坐下或站立,都會令肌肉不適感覺加劇,亦令椎間盤壓力加大,導致腰背痛,或伴隨肩頸痛等。
要避免長時間保持一種工作姿勢導致痛症出現,最重要方法就是要讓自己在工作或休閒期間,有一個恆常改變姿勢的習慣。坊間有一些電動升降桌,理念是讓用家每工作一段時間可以改變姿勢(坐或站),然而它們價錢不菲亦較佔空間。比較省錢的做法,是辦公室桌上工作時,每隔30分鐘後休息一會,伸個懶腰,起身走一走,避免長期保持同一姿勢,增加腰背壓力。
壓力大、情緒緊張 對痛楚更敏感
腰背痛讓人覺得問題在腰背上;實情是,痛感是由腦部演繹。雖然腰椎負荷過重會增加對腦部痛感信號傳送,但痛感信號其實亦會受其他因素影響而增減。物理治療師常用的電療儀器可減低痛感信號傳送到腦部,從而減少痛感。而研究亦發現,精神壓力過大、情緒緊張或睡眠質素差,都會加強痛感信號強度,亦令腦部對痛感變得更為敏感,形成各種各樣痛症出現。因此,平常學會放鬆心情,例如:冥想、恆常運動等,都有不同證據顯示能有效減低心理壓力和情緒緊張。
文:黃嘉豪(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註冊物理治療師)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 關注小兒哮喘留意咳嗽氣促喘鳴徵狀 及早治療增「斷尾」機會
- 【自閉症譜系障礙】《非常律師禹英禑》助社會理解自閉症 了解ASD常見7個症狀
- 【瘧疾】瘧蚊叮咬出現發燒、嘔吐等5個徵狀可併發貧血、昏迷 慎防蚊子傳播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
- 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紅腫熱痛 宜盡早治療紓緩重拾正常生活
- 【創傷後遺症】災難後的傷痛持續? 了解創傷後壓力症4個主要症狀 (醫賢心事)
- 隱源性腦中風年輕人高危?拆解5大隱藏病因 對症下藥減再中風風險
- 【跌倒】40歲後肌肉流失 平衡力反應變差 young old防跌3招鍛煉下肢
- 疫境中決心成為新一代護士 學護起步 守護更多人健康
- 兒童哮喘難斷尾?家長注意:及早診斷、勿自行停藥 7個預防貼士
- 【中風治療黃金3小時】「談笑用兵」及時辨識中風病徵 應對危機減患者後遺症
- 新冠肺炎|病毒出現變種?英國部分地區現新病毒株 增長傳播更快 梁子超:有機會透過留學生輸入個案傳入 何栢良籲毋須恐慌
- 吞嚥困難|經常「濁親」、「落錯格」?了解吞嚥動作4階段 及早處理免致吸入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