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肥胖學會近日訪問逾500名市民,發現第五波疫情下,36%受訪者的體重較2019年底增加一成,而受訪者體重指標(BMI)愈高,增磅比率亦隨之上升。學會表示,隨着疫情從高位回落,惟近四成受訪者稱因久未運動,而提不起勁重拾運動習慣;亦有逾四成表示要把握機會多外出用餐。學會認為,結果反映港人出現抗疫疲勞及心理壓力,另呼籲公眾及醫學界正視肥胖症,勿讓患者獨自面對治療。
相關文章:中央肥胖增糖尿病風險 營養師教你轉化白色脂肪為棕色脂肪(附減重控糖4大重點)
第五波疫下36%港人較2019年平均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愈多
第五波新冠疫情襲港高峰期間,不少市民須留家工作或改為視像上課,運動量大減,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後即外出大快朵頤,致體重急升。香港肥胖學會於5月27日至6月6日,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向559名18歲或以上市民做網上調查,發現約36%受訪者體重較2019年底增加,增幅平均達一成;而受訪者BMI愈高,增磅比率亦隨之上升。
調查另顯示,37%受訪者形容疫下運動量大減,當中涉及不同原因,如九成人稱因避免感染而減少外出、八成一人因運動設施關閉而減少運動等。
相關文章:【肥胖致癌】世衛報告指歐洲33%兒童59%成年人超重 每年料逾120萬人死亡與肥胖有關 體重升致最少13種癌症
近四成受訪者:久未運動難重拾 另四成:把握機會外出用餐
香港肥胖學會創會主席袁美欣補充,有三成受訪者認為相較前四波,此波疫情更難控制或維持體重,遂感到較大壓力。隨着疫情從高位回落,市民生活逐漸復常,惟近四成受訪者稱因久未運動,提不起勁重拾運動習慣;亦有逾四成表示會趁疫情再爆發前把握機會多外出用餐。袁認為,調查結果反映港人出現抗疫疲勞及心理壓力,增肥原因與恢復堂食、久未運動有關。
相關文章:【減肥】仿飯 vs 斷食 vs 生酮好壞有不同 營養師提醒非人人適合:腸道敏感、糖尿、腎病患者要注意
呼籲公眾正視肥胖症 患者不應獨自面對治療
學會現任主席徐俊苗指出,本港對肥胖的歧視甚嚴重,逾半受訪者認為肥胖者「懶做運動」、常暴飲暴食或缺乏意志力等,呼籲公眾正視肥胖症。
他續指出,肥胖患者不應獨自面對治療,需配合註冊營養師、臨牀心理學家等醫療團隊,為其制定個人化的治療建議,方能有效且不反彈地減肥。
(新冠疫情)
專題系列文章
- 中西藥合用改善紅斑狼瘡、乾燥綜合症等慢性炎症反應 港大:具協同療效
- 【腦癇症】機械臂微創手術確認癲癇病源 免開顱更精準 手術時間減半
- 【罕見病】子7歲確診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 活動能力漸失不自怨 母:他是我老師
- 【Monday Blues】研究:在職與否焦慮星期一引發皮質醇高 長期壓力增心臟病風險
- 【躁鬱症】研究:鋰劑可安全應用於躁鬱症治療 副作用發病率低
- 中風病人無法吞口水 以「內窺鏡吞嚥練習」 兩月可拆胃喉
- 醫生:肺癌破壞肺結構致功能受損 一旦感染可致急性呼吸衰竭
- 慢病共治逾13萬人接受「三高」篩查 四成確診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
- 首間婦女康健服務「樂妍站」提供子宮頸癌和乳癌篩查 64歲或以下須先做會員
- 日本百日咳持續蔓延 今年至今感染人數已達去年全年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