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精神健康】學者:「99.9%精神病患者99.9%時間沒威脅」籲社會勿標籤 免潛在病人不敢求助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港大精神醫學講座教授陳友凱稱,理解公眾因殺人案而擔心精神病者再有暴力行為,但強調過往大部分嚴重傷人、謀殺案均非精神病者所為,「99.9%精神病患者喺99.9%時間都係冇安全威脅」。對於有人擔心與精神病患者生活於同一社區,陳稱患者有家人及醫療團隊陪同,「普通人都可以有(暴力傾向)」,期望社會勿過分憂慮或歧視,否則部分潛在病人或不敢求助,「講出嚟咁大鑊,就寧願唔講」。另外,根據醫管局數字,去年4月至今年3月有逾5萬宗精神科新症預約,約四分之三屬穩定新症。至於各區輪候時間中位數,緊急新症介乎少於1周及1周,半緊急新症介乎3周至4周,達到醫管局分別維持2周及8周內的目標(見表)。

學者憂社會對精神病患者有負面印象 勿標籤和歧視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非官方委員阮淑茵認為,事發後社會難免感不安和痛心,故疏導死者家屬和受影響市民的情緒屬重要工作。她說憂慘劇發生後,社會對精神病患者會有負面印象,導致患者擔心被標籤和歧視而拒絕求助,未能及早識別問題,或令其精神健康惡化,着大眾不要就單一事件與精神病者處於對立狀態。

【精神健康】學者:「99.9%精神病患者99.9%時間沒威脅」籲社會勿標籤 免潛在病人不敢求助

社工:「精神病」「暴力」勿畫等號

中大社工系講師丁惟彬表示,業界就精神健康教育工作宣傳多年,可惜每次出現慘劇,少不免有人單一地歸究於疑犯的精神病紀錄。丁惟彬認為「凡事總有導火線激發犯案」,應了解疑犯家庭背景及犯案動機等,而非在案件審判前就理所當然地將「精神病患者」與「暴力傾向」畫上等號。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昨日發聲明,對不幸事件深表關注,向兩名死者家屬表達深切哀悼和真誠慰問;呼籲市民停止傳播事件的相關短片和圖片,並持續留意自己和身邊人情緒狀况,需要時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委員會相信是次悲劇屬於個別事件,呼籲市民毋須對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人抱有不必要恐懼,應繼續支持及鼓勵他們求助。

【精神健康】學者:「99.9%精神病患者99.9%時間沒威脅」籲社會勿標籤 免潛在病人不敢求助
荷里活廣場前日發生謀殺案,社署昨日在商場旁邊的鑽石山站C2出口設流動服務站,提供情緒支援,包括向市民派發單張,講解處理情緒困擾的方法。社署臨牀心理學家亦會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情緒輔導。社署24小時電話熱線為2343 2255,紅十字會熱線為5164 5040。(衛永康攝)

相關閲讀:【情緒病】7個香港人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 家人伴侶如何陪伴照顧、應對助復元?


心理學會:逾九成暴力事件無關精神病患

香港心理學會臨牀心理學組昨發新聞稿表示,英美等國家數據顯示94%至96%暴力事件與確診精神病患者無關,強調確診精神病不會增加暴力行為風險,希望市民以客觀中立看待精神病患者需要。

(求助熱線:社署24小時電話熱線為2343 2255,紅十字會熱線為5164 5040)

醫管局:逾5萬精神科新症預約 穩定新症最長輪候1.8年

根據醫管局數字,去年4月至今年3月有逾5萬宗精神科新症預約,約四分之三屬穩定新症。至於各區輪候時間中位數,緊急新症介乎少於1周及1周,半緊急新症介乎3周至4周,達到醫管局分別維持2周及8周內的目標(見表)。

中大社工系講師丁惟彬稱,部分患者因財政狀况未能到私家門診治療,故未能及時獲支援;而患者一般不能單靠服藥痊癒,需醫生了解其家庭狀况及成長經歷等,逐步協助他們走出陰霾,較短時間治療未必能達至相關效果。

【精神健康】學者:「99.9%精神病患者99.9%時間沒威脅」籲社會勿標籤 免潛在病人不敢求助

精神健康諮委:加強「醫社合作」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非官方委員阮淑茵建議當局加強「醫社合作」,促進醫生與社工聯繫,讓精神病者獲更全面診治。她認為多年來精神病者醫療及社區資源均不足,擔心患者未能獲即時治療而病情惡化。她說現時一名醫生要照顧50至60個舊症,另每日要應付新症,早前曾陪新症患者求診,惟醫生很匆忙,不足半小時就完成診斷,未有把握首次見面了解其成長背景及建立信任,工作量大令診治質素欠佳。

阮稱由委員會建議試行的公私營合作計劃已開展,以減輕公院壓力,她曾反映要訂立指標和時間表等,惟未獲正視,反問「究竟幾時先會擴大至幾多社區」。她說東涌和深水埗等區先後有新屋邨落成,惟當局未有相應增加資源,導致部分中心人手及資源不足。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社工:港一社工支援40患者

澳美1對10多人

曾在相關中心服務逾10年的丁惟彬說,2011年一個社工要支援60至70個患者,前年減至約40個,惟與澳洲及美國等一人照顧10多宗個案相比,本港人手比例仍較吃力。他說一般被列作精神病的個案都需處理,從情緒輔導、家庭狀况,以至就業支援等範疇均涵蓋,而患者不論有否在公院治療,或相隔一段時間未再診治亦會獲支援,故前線工作壓力增加。

丁說醫管局曾於2017至18年提議加強醫社合作,包括雙方分工、建立中央醫療紀錄及雙方聯繫機制等,惟推進工作並不積極,現時雙方只就高危個案開會,但屬非常規安排。他說過往經常會主動與社康護士及個案經理聯繫,期望理順雙方對精神病者的支援,惟亦曾被婉拒,因此認同需就醫社合作建立機制。

社署發言人稱,政府將於2023/24年度增加中心的臨牀心理學家人手,加強專業支援及培訓,亦會提供額外資助加強資訊科技應用。

醫管局表示會配合政府政策,並與精神科服務相關持份者保持溝通,探討如何應對本港精神健康事宜。

明報記者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