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肝癌為本港第三大癌症殺手,目前約八成原發性肝癌患者不適合接受切除手術,部分患者可接受「釔-90微粒體內放射治療」。醫學界過往計算釔-90注射量時,沒有區分腫瘤與正常組織,亦無考慮體積及惡性程度,或導致吸收劑量不足或過多。養和醫院團隊設計出新公式,大部分病人可減少超過一半的注射量,減低對其他肝組織的傷害。
近八成患者不適合切除手術
目前以手術切除病灶為原發性肝癌的一線治療,惟接近八成肝癌患者因腫瘤太大或接近主要血管,不適合接受手術,釔-90微粒體內放射治療是另一選項。
養和醫院內科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梁惠棠表示,釔-90治療是將導管由患者大腿內側引入肝臟動脈,再注入放射性釔-90(Yttrium-90)同位素微粒,微粒可隨血液積聚在腫瘤的小血管,並釋出輻射消滅腫瘤。
傳統劑量劃一 沒考慮腫瘤大小惡性程度
梁指出,過往醫學界將整個肝臟作為目標,目標劑量劃一為120格雷(Gy),即每公斤肝臟組織吸收120焦耳輻射量,從而計算所需釔-90注射量。但傳統方式並無區分腫瘤與正常組織,亦沒考慮腫瘤大小及惡性程度,若腫瘤太大、太惡,可令腫瘤吸收劑量不足:若腫瘤體積較小或低惡性,則會因劑量過多而導致不必要的副作用,例如出現放射性肝炎,令肝功能衰退,若輻射物質流至肺部可引致肺炎。
養和團隊於2014年展開為期3年的臨牀研究,共分析62名接受釔-90放射治療的病人,並首次利用雙追蹤劑正電子掃描,分析腫瘤體積及惡性程度。養和醫院核子醫學科專科醫生張盛基表示,研究有助設計新公式,計算出個人化的注射量。他指低惡性腫瘤可調低注射量,研究中大部分病人減少超過50%的釔-90注射量,降低對周圍組織的傷害。研究結果已刊登於國際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60歲的李先生是乙肝帶菌者,今年3月確診肝癌,惟腫瘤體積太大並接近靜脈,無法接受手術。他在年中接受釔-90治療後,腫瘤縮小,正常肝組織由35%增加至48%,其後接受肝臟切除手術,毋須化療或電療,肝功能回復正常。
梁惠棠補充,約15%至20%的原發性肝癌病人可接受釔-90治療,費用約為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