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跟刺痛 足底筋膜炎作惡 長站勞動族高危
【明報專訊】某朝起身落牀時,雙腳着地一刻腳跟一陣刺痛,痛徹心扉,有被電擊的感覺。痛楚過了一會逐漸緩解,但情况反反覆覆,幾乎每天都會發作!
這是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常見徵狀,是成年人腳跟痛症的主因之一,多見於需要長期站立、行走及勞動多的職業族群,如:侍應、銷售人員、教師、護理人員等。

長站高危——侍應、教師、銷售人員、護理人員等需要長期站立的人,是患上足底筋膜炎的高危族。(monstArrr_@iStockphoto/設計圖片)
足底筋膜是一層覆蓋腳板的堅韌纖維狀薄膜,主要連接足後方跟骨及前方蹠骨,其功能是承托足部內側的足弓。足弓是用作承托步行時身體的重量,由肌腱、肌肉及骨互相協調,來作避震及平衡身體之用,也能在運動時吸收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如足底筋膜因長期過分伸張而引致勞損,或重複受傷而引起炎症,就有可能感到腳底疼痛,影響日常生活如步行、工作或運動。
著錯鞋 運動過度 加劇勞損
扁平足、高弓足(又稱「空凹足」)、足跟肌腱過短,或穿著不適當的鞋,如:過高的高跟鞋、夾腳拖鞋、鞋身太窄、鞋低太硬等,可能改變正常步態生物力學,加劇足底筋膜之張力,產生足底刺痛。另外,退化、運動過度亦會導致足底筋膜有不正常拉力,使其相連之肌肉、肌腱與韌帶不堪負荷,足底筋膜就承受更大衝擊力,甚至使足底筋膜纖維化,血液不易進入,漸漸出現「足底筋膜炎」徵狀。

(明報製圖)
痛點為何多在腳跟?原因是人體約60%的身體重量落在腳跟,這也是足底筋膜最容易受損的地方。臨牀徵狀包括:
- 足跟周圍(尤其是內側)腫脹及壓痛
- 腳掌或大腳趾向上扳時,足跟疼痛
- 早上起牀或久坐後起步踩地時,足跟瞬間刺痛、疼痛或觸電感覺,但痛楚會逐漸紓緩
- 日間久站或行走一段長時間後,痛楚再度浮現或增強
- 通常是一側足跟先出現徵狀,不久後兩側都會有徵狀
治療足底筋膜炎,首先經醫生診斷,如有需要,會處方口服止痛藥,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病情嚴重可能要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減輕臨牀徵狀。在患病初期及炎症活躍時宜多作休息,並適當地減少長時間站立或步行,因應足跟疼痛程度而酌量減少活動量,減輕足部承受的壓力。應選擇舒適、軟硬適中及吸震能力較佳的鞋子。調整鞋帶的鬆緊度,保持鞋子緊貼足部,維持良好的腳部功能結構,同時避免穿著高跟鞋。適當的鞋墊(insole)或足跟墊(heel pad)能改善足弓承托及足部各關節的力學結構,有效紓緩病情。
減足部負擔助預防
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檢查所得之病徵,推斷病因,並選取適當的治療。一般而言,冷/熱療法、超聲波治療、運動繃帶貼紮治療、脈衝電磁波治療及衝擊波治療(shockwave therapy)等,均能有效改善足底筋膜炎的徵狀;最重要的是透過物理治療師的指導,配合適當運動,減低日後重複勞損或創傷的風險。
要預防及紓緩足底筋膜炎,關鍵在於減少足部負擔及紓緩足底筋膜,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
- 選擇合適的鞋子與鞋墊,須完整包覆足部;先天性結構異常者,可向醫生諮詢後穿著矯正鞋
- 減少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如馬拉松、登山
- 減少對足部高衝擊的運動,如排球、籃球;運動前應妥善熱身
- 控制體重,避免提重物
文:冼有榮(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註冊物理治療師)
編輯:廖偉龍
相關文章︰
- 【新冠疫苗】第4針保護力僅多兩月?劉宇隆:18至59歲人士接種3針染疫出現重症及死亡機率接近零 長者長期病者宜打4劑
- 【猴痘】猴痘症狀似天花 患者出現發燒、頭痛、皮疹蔓延 可持續21天 兒童易併發症 世衛:天花疫苗85%保護力 歐美多國續爆發
- 【新冠病毒】英國研究:曾感染其他冠狀病毒康復者或防新冠 記憶T細胞有交叉免疫反應 港兒科醫生憂少接觸病毒或增日後染流感重症風險
- 【新冠疫情】港5月5個飲食爆疫群組 星月樓新旺會涉Omicron BA.2.2亞型 即時繁殖率升破1 港大學者料2至4周後現第六波
- 【新冠康復者】中大研究長新冠 逾三成出現失眠 四成慢性疲勞 附3個入睡貼士
- 【新冠後遺症】新冠患者發病逾年仍有長新冠症狀?常見症狀:疲倦、肌肉痛、睡眠困難等 英研究:3類人士要注意
- 【新冠康復者】9%兒童及青少年癒後覆診出現頭暈咳嗽等急性感染後後遺症 症狀持續12周屬「長新冠」
- 【新冠疫苗】料1萬人接種3針新冠疫苗抗體水平仍不足 孔繁毅:免疫力弱者染疫體內病毒長期未清 可致病毒出現變種
- 【新冠變種】Omicron有75分支 港輸入個案涉Omicron亞系3變種 許樹昌:傳染力或與BA.2相若 BA.2.10個案Ct值19至27仍有傳染性
- 【新冠變種】本港發現第二宗Omicron BA.5 陽性患者已接種兩針復必泰疫苗 張竹君引述世衛:傳播力或更高於現時BA.2
【明報專訊】某朝起身落牀時,雙腳着地一刻腳跟一陣刺痛,痛徹心扉,有被電擊的感覺。痛楚過了一會逐漸緩解,但情况反反覆覆,幾乎每天都會發作!
這是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常見徵狀,是成年人腳跟痛症的主因之一,多見於需要長期站立、行走及勞動多的職業族群,如:侍應、銷售人員、教師、護理人員等。
足底筋膜是一層覆蓋腳板的堅韌纖維狀薄膜,主要連接足後方跟骨及前方蹠骨,其功能是承托足部內側的足弓。足弓是用作承托步行時身體的重量,由肌腱、肌肉及骨互相協調,來作避震及平衡身體之用,也能在運動時吸收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如足底筋膜因長期過分伸張而引致勞損,或重複受傷而引起炎症,就有可能感到腳底疼痛,影響日常生活如步行、工作或運動。
著錯鞋 運動過度 加劇勞損
扁平足、高弓足(又稱「空凹足」)、足跟肌腱過短,或穿著不適當的鞋,如:過高的高跟鞋、夾腳拖鞋、鞋身太窄、鞋低太硬等,可能改變正常步態生物力學,加劇足底筋膜之張力,產生足底刺痛。另外,退化、運動過度亦會導致足底筋膜有不正常拉力,使其相連之肌肉、肌腱與韌帶不堪負荷,足底筋膜就承受更大衝擊力,甚至使足底筋膜纖維化,血液不易進入,漸漸出現「足底筋膜炎」徵狀。
痛點為何多在腳跟?原因是人體約60%的身體重量落在腳跟,這也是足底筋膜最容易受損的地方。臨牀徵狀包括:
- 足跟周圍(尤其是內側)腫脹及壓痛
- 腳掌或大腳趾向上扳時,足跟疼痛
- 早上起牀或久坐後起步踩地時,足跟瞬間刺痛、疼痛或觸電感覺,但痛楚會逐漸紓緩
- 日間久站或行走一段長時間後,痛楚再度浮現或增強
- 通常是一側足跟先出現徵狀,不久後兩側都會有徵狀
治療足底筋膜炎,首先經醫生診斷,如有需要,會處方口服止痛藥,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病情嚴重可能要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減輕臨牀徵狀。在患病初期及炎症活躍時宜多作休息,並適當地減少長時間站立或步行,因應足跟疼痛程度而酌量減少活動量,減輕足部承受的壓力。應選擇舒適、軟硬適中及吸震能力較佳的鞋子。調整鞋帶的鬆緊度,保持鞋子緊貼足部,維持良好的腳部功能結構,同時避免穿著高跟鞋。適當的鞋墊(insole)或足跟墊(heel pad)能改善足弓承托及足部各關節的力學結構,有效紓緩病情。
減足部負擔助預防
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檢查所得之病徵,推斷病因,並選取適當的治療。一般而言,冷/熱療法、超聲波治療、運動繃帶貼紮治療、脈衝電磁波治療及衝擊波治療(shockwave therapy)等,均能有效改善足底筋膜炎的徵狀;最重要的是透過物理治療師的指導,配合適當運動,減低日後重複勞損或創傷的風險。
要預防及紓緩足底筋膜炎,關鍵在於減少足部負擔及紓緩足底筋膜,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
- 選擇合適的鞋子與鞋墊,須完整包覆足部;先天性結構異常者,可向醫生諮詢後穿著矯正鞋
- 減少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如馬拉松、登山
- 減少對足部高衝擊的運動,如排球、籃球;運動前應妥善熱身
- 控制體重,避免提重物
文:冼有榮(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註冊物理治療師)
編輯:廖偉龍
相關文章︰
- 【新冠疫苗】第4針保護力僅多兩月?劉宇隆:18至59歲人士接種3針染疫出現重症及死亡機率接近零 長者長期病者宜打4劑
- 【猴痘】猴痘症狀似天花 患者出現發燒、頭痛、皮疹蔓延 可持續21天 兒童易併發症 世衛:天花疫苗85%保護力 歐美多國續爆發
- 【新冠病毒】英國研究:曾感染其他冠狀病毒康復者或防新冠 記憶T細胞有交叉免疫反應 港兒科醫生憂少接觸病毒或增日後染流感重症風險
- 【新冠疫情】港5月5個飲食爆疫群組 星月樓新旺會涉Omicron BA.2.2亞型 即時繁殖率升破1 港大學者料2至4周後現第六波
- 【新冠康復者】中大研究長新冠 逾三成出現失眠 四成慢性疲勞 附3個入睡貼士
- 【新冠後遺症】新冠患者發病逾年仍有長新冠症狀?常見症狀:疲倦、肌肉痛、睡眠困難等 英研究:3類人士要注意
- 【新冠康復者】9%兒童及青少年癒後覆診出現頭暈咳嗽等急性感染後後遺症 症狀持續12周屬「長新冠」
- 【新冠疫苗】料1萬人接種3針新冠疫苗抗體水平仍不足 孔繁毅:免疫力弱者染疫體內病毒長期未清 可致病毒出現變種
- 【新冠變種】Omicron有75分支 港輸入個案涉Omicron亞系3變種 許樹昌:傳染力或與BA.2相若 BA.2.10個案Ct值19至27仍有傳染性
- 【新冠變種】本港發現第二宗Omicron BA.5 陽性患者已接種兩針復必泰疫苗 張竹君引述世衛:傳播力或更高於現時B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