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可早於35歲發病
很多人認為認知障礙症是長者獨有,但事實並非如此。除了年齡和基因等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外,不良生活習慣如缺乏運動、過量煙酒、飲食不均衡,以及有長期病患如糖尿病、三高和肥胖等,都會增加患認知障礙症風險。同時,情緒問題如抑鬱症亦是風險因素之一。認知障礙症的成因很多,年齡增長只屬其一,但並非必然。事實上,年輕人亦可能患病,如額顳葉型腦退化症,病人可早於35歲出現徵狀。反之,有些長者即使年紀很大亦沒有得病。據統計,年齡65至69歲人士中,每70人便有一個患上認知障礙症;而85至89歲的長者中,每4人便有一名患者。
非正常老化過程
有人認為,認知障礙症不是病,而是正常老化過程。這說法並不正確。以阿茲海默症為例,研究指出患者腦部大量積聚一種引致病變的蛋白,令腦部組織受損而影響功能;然而在正常老化過程,大腦較少蛋白積聚。因此,腦退化症不屬正常老化過程。
至目前為止,只有部分腦退化症如血管性腦退化症,可藉健康的生活習慣減低患病風險,包括適量運動、均衡飲食、控制三高、避免過量煙酒及控制體重等。但愈來愈多研究表示,恆常帶氧運動不但能夠健體,更可健腦。帶氧運動鍛煉心肺耐力之餘,還可促進心臟供血到大腦,提供所需養分。一般帶氧運動需達至中等強度,簡單來說,運動時有少許辛苦及輕微呼吸急促,同時亦不會因呼吸過於急促而無法說話。最理想是可維持這強度約20至30分鐘,每星期做最多5次。
帶氧運動需達中等強度
運動模式可視乎興趣及能力而定,簡單至在公園急步行、跳舞及踏單車等。但注意做帶氧運動前後,分別需要做熱身及冷卻運動各約3至5分鐘。以急步行為例,開始時應用慢速作熱身,並用3分鐘逐漸加速至中等強度約20分鐘,再以3分鐘慢慢減速至停止作冷卻。
雖然目前未有有效治療認知障礙症的方法,但患病並不代表人生完了,不同社福機構提供不同協助,患者亦可以活得精彩。當然,亦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給予患者及家屬理解及支援!
練腦動作:四肢協調 健體練腦
以健腦為目標的運動,給予腦袋足夠的刺激必不可少。介紹兩款四肢協調運作,除了靈活關節,亦有訓練腦袋之效。每個動作做15至20次為一組,重複做3至5組,每日依序練習。(註:視乎個人能力,如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停止。這些動作並不能代替經專業人員評估後建議的復康運動。)
文:陳啟豪(聖雅各福群會註冊物理治療師)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