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報專訊】長者易患肺炎,常見的有「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及「肺炎鏈球菌感染」(Pneumococcal infections),嚴重可以致命。75歲的陳伯,每年皆有接受「流感疫苗」注射,今年醫生建議他同時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加強保護。
肺炎鏈球菌感染可導致「肺炎」(Pneumonia)、「敗血症」(Septicaemia)及「腦膜炎」(Meningitis),全部皆可致命,免疫力低的病人較容易受感染,尤其接受「脾臟切除手術」(Splenectomy)後,其他還有「漿細胞骨髓癌」(Plasma cell myeloma)及「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病者。
建議先打13價 再打23價
「肺炎鏈球菌疫苗」(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可有效預防感染。目前有兩種疫苗可供選擇,包括含23種「莢膜多醣抗原」(Capsular polysaccharide antigens)的「23價疫苗」(Pneumovax 23),還有較強力但覆蓋面較細的「13價疫苗」(Protein-conjugate vaccine);後者所含的「莢膜多醣抗原」具特殊結構,接種後可產生較強免疫力。因此,「13價疫苗」比「23價疫苗」更適合免疫力尚未完全成熟的兩歲以下幼童及免疫力較弱的65歲以上長者。
幼兒接受疫苗注射,可減少肺炎鏈球菌感染風險,同時降低感染後成為「鼻腔帶菌者」(Nasal carriers)的風險;帶菌者數目減少,也有助降低其他人受感染風險。
專家建議高危人士接種全部兩種疫苗,可先接種13價疫苗,8個星期之後再加種23價疫苗;如已接種23價疫苗,則須等起碼一年後始再接種13價疫苗。
感染肺炎鏈球菌的高危因素,包括抽煙、酗酒、糖尿病及慢性心肺或肝病,尤其長者。超高危因素則包括「脾臟切除手術」、骨髓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及晚期腎病,還有「免疫功能障礙」(Immunodeficiency),例如愛滋病及癌症病人。高危人士宜5年後再次接種23價疫苗,以維持免疫力,不需要再接種13價疫苗。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中西藥合用改善紅斑狼瘡、乾燥綜合症等慢性炎症反應 港大:具協同療效
- 【腦癇症】機械臂微創手術確認癲癇病源 免開顱更精準 手術時間減半
- 【罕見病】子7歲確診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 活動能力漸失不自怨 母:他是我老師
- 【Monday Blues】研究:在職與否焦慮星期一引發皮質醇高 長期壓力增心臟病風險
- 【躁鬱症】研究:鋰劑可安全應用於躁鬱症治療 副作用發病率低
- 中風病人無法吞口水 以「內窺鏡吞嚥練習」 兩月可拆胃喉
- 醫生:肺癌破壞肺結構致功能受損 一旦感染可致急性呼吸衰竭
- 慢病共治逾13萬人接受「三高」篩查 四成確診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
- 首間婦女康健服務「樂妍站」提供子宮頸癌和乳癌篩查 64歲或以下須先做會員
- 日本百日咳持續蔓延 今年至今感染人數已達去年全年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