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對醫生來說,診症不止着眼於病徵,病因亦很重要,因為有時疏忽病因可以導致嚴重後果。家庭醫生正正擔當這把關的角色,幫病人辨別徵狀輕重緩急,避免低估、延誤病情;並為病人提供全面、協調、持續、家庭及預防性護理,照顧患者和家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交健康。
醫學是客觀、系統化的。醫生會視乎病徵特性,根據醫學實證,找出病因。事實上,家庭醫生需要有很高的診症技巧及醫學知識去判別病情,例如能明辨徵狀屬緊急病症(如氣胸),應立即轉介急症室;又或者能因應個別徵狀,為病人轉介合適專科醫生。家庭醫生正擔當這個協調角色。
掌握廣闊知識範疇
有些徵狀受生理、心理因素互為影響而形成,家庭醫生會為病人全面評估,提出合適治療方案。就如上期提及阿明的例子,當留意到他出現焦慮徵狀,家庭醫生先嘗試了解其家庭背景,再為他作出合適的治療方案及轉介。
家庭醫生除了有廣闊知識範疇,對每一個專科、不同年齡層的病症都有充分的認知,懂得為病人通過適當而不過度的檢查作診斷外,亦要懂得聆聽,在知道病人的看法、憂慮及期望後,與病人達成共識,才安排恰當的跟進。在阿明的個案中,當知道他失眠、有焦慮徵狀後,除了處方藥物外,亦嘗試與他傾談、了解他壓力的由來,並為他安排合適的體檢計劃,找出真正病因。
度身訂做身體檢查
要真正幫助病人,家庭醫生不會只叫病人做一般的身體檢查計劃,而是綜合個人背景、家族病史、習慣、年齡、病歷等,度身訂做合適的身體檢查,並由醫生講解驗身報告。
很多香港人並沒有家庭醫生的概念,但其實「一人一家庭醫生」非常重要,因為家庭醫生會熟知病人家庭背景、家族病史、與家人關係等,這延續性對給予病人全面照顧非常重要。若病人同時有不同非緊急的徵狀,家庭醫生會因應病人年齡、需要,分階段處理問題,並於恰當時候安排做合適檢查和轉介。事實上,病人即使身體無特別問題,亦應該每年見一次家庭醫生,評估健康。緊記,預防勝於治療!
文:趙志輝(中大醫務中心家庭醫學診所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世界骨質疏鬆日】30歲後骨質流失快 骨骼變脆弱、易骨折 4重點防無聲疾病
- 【流感疫苗】夏季冬季流感夾擊 3類疫苗:滅活、重組、噴鼻減活怎樣揀?哪些防重症?
- 【世界精神衛生日】學童學業壓力感焦慮?家長不擅溝通? 多聆聽少批判 靠近子女助解困
- 【冠狀病毒】港大:舊藥易生抗藥性 研強效口服新藥 抗多種冠狀病毒
- 【乙型肝炎】每10個患乙肝4個不自知 篩查年內推 先驗家人帶病毒者
- 【流感疫苗】2025/26年度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劃展開 一年打一次宜早不宜遲
- 重組流感疫苗是什麼?劉宇隆:適合對雞蛋過敏者接種 盧寵茂:母嬰院設賽諾菲三價滅活疫苗孕婦可接種
- 港大研究:行得快助保護呼吸系統 降患癌風險 肺癌尤顯著
- 【肥胖】全球5至19歲近1/10屬肥胖 增糖尿、心臟病風險 超加工食物所致
- 【精神健康】港大估算:去年港人自殺率升 學童輕生率減半 25至39歲男升幅最大主因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