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對醫生來說,診症不止着眼於病徵,病因亦很重要,因為有時疏忽病因可以導致嚴重後果。家庭醫生正正擔當這把關的角色,幫病人辨別徵狀輕重緩急,避免低估、延誤病情;並為病人提供全面、協調、持續、家庭及預防性護理,照顧患者和家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交健康。
醫學是客觀、系統化的。醫生會視乎病徵特性,根據醫學實證,找出病因。事實上,家庭醫生需要有很高的診症技巧及醫學知識去判別病情,例如能明辨徵狀屬緊急病症(如氣胸),應立即轉介急症室;又或者能因應個別徵狀,為病人轉介合適專科醫生。家庭醫生正擔當這個協調角色。
掌握廣闊知識範疇
有些徵狀受生理、心理因素互為影響而形成,家庭醫生會為病人全面評估,提出合適治療方案。就如上期提及阿明的例子,當留意到他出現焦慮徵狀,家庭醫生先嘗試了解其家庭背景,再為他作出合適的治療方案及轉介。
家庭醫生除了有廣闊知識範疇,對每一個專科、不同年齡層的病症都有充分的認知,懂得為病人通過適當而不過度的檢查作診斷外,亦要懂得聆聽,在知道病人的看法、憂慮及期望後,與病人達成共識,才安排恰當的跟進。在阿明的個案中,當知道他失眠、有焦慮徵狀後,除了處方藥物外,亦嘗試與他傾談、了解他壓力的由來,並為他安排合適的體檢計劃,找出真正病因。
度身訂做身體檢查
要真正幫助病人,家庭醫生不會只叫病人做一般的身體檢查計劃,而是綜合個人背景、家族病史、習慣、年齡、病歷等,度身訂做合適的身體檢查,並由醫生講解驗身報告。
很多香港人並沒有家庭醫生的概念,但其實「一人一家庭醫生」非常重要,因為家庭醫生會熟知病人家庭背景、家族病史、與家人關係等,這延續性對給予病人全面照顧非常重要。若病人同時有不同非緊急的徵狀,家庭醫生會因應病人年齡、需要,分階段處理問題,並於恰當時候安排做合適檢查和轉介。事實上,病人即使身體無特別問題,亦應該每年見一次家庭醫生,評估健康。緊記,預防勝於治療!
文:趙志輝(中大醫務中心家庭醫學診所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衛生署調查:滿15歲者每月暴飲至少1次5罐啤酒、5杯餐酒或烈酒 比例增至2.7%
- 血庫O型A型B型血僅4天存量 紅十字會籲踴躍捐血
- 許樹昌料流感3月中始回落 籲長者幼童盡快接種疫苗 不打針注意戴口罩手衛生
- 食物中毒受影響人數續增 餐後6至68小時現嘔吐、腹瀉、發燒等食物中毒病徵
- 研究:34%失胎夫婦現抑鬱情緒 哀傷持續影響夫婦關係 倡生育史納輔導評估
- 疫後腦膜炎雙球菌反彈 細菌入侵血液可致嚴重病症 病徵:發高燒、劇烈頭痛
- 港踏入流感季節 九成甲型H1病毒 院舍學校一周7宗爆發 衛署籲打疫苗
- 母乳庫招募捐贈者 為極早產及患危疾初生嬰提供母乳
- 流感活躍度上升 公院流感入院率增 衛生防護中心:本港即將踏入流感季節
- 兒童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5個常見問題 解答家長疑慮 (衛生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