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一旦不慎跌倒,切勿掉以輕心,建議應盡快求醫檢查,以免因潛在的傷患隨時間惡化;同時亦需要釐清跌倒的原因,是否源於如心臟問題等隱性疾病,如未有及早跟進治療,有機會有更嚴重的後果。急症科醫生提醒,即使長者跌倒後無大礙,家人除了繼續注意長者的身體狀况,亦應留意長者的生活空間及日常習慣,以盡力預防其他非疾病因素引致跌倒意外。
相關文章:【心臟病】了解冠心病成因、徵狀、病發先兆及高危因素 5個關於心臟病、通波仔等治療和檢查問題
長者晚間摸黑行動易跌倒 不主動求醫
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岑健醫生表示,長者最常於晚間跌倒,這是因為部分長者凌晨時分需去洗手間或因失眠欲起床走動,起床時自行摸黑行動下,因而易生意外。此外,根據經驗,不少長者為免家人擔心,即使受傷亦沒有主動告知家人,更不會主動求醫,甚至隱藏傷勢;及後可能因傷勢太明顯或惡化,甚至再次跌倒,才令問題曝光,屆時長者的傷患可能已經惡化,即使治療亦可能預後不佳。
分辨跌倒「外在」或「內在」因素
岑醫生指出,長者如跌倒受傷,不論傷勢輕重,建議均應盡快向家庭醫生求醫,醫生會透過臨床檢查及問診,評估長者的傷勢,以及判斷長者的跌倒原因,例如是因為從高處拿東西、腳踏空而失足等外在原因;抑或是因心臟跳動不規律,導致短暫性腦缺血、血壓不穩、突然疼痛、視力變差等與疾病相關的內在因素。如屬後者,便應從根本治療,例如心臟問題亦尋求心臟科詳細檢查、視力問題可由眼科跟進等,以免本身的疾病惡化而導致可能比跌倒更嚴重的後果。
注意跌倒後身體狀况轉變
此外,如長者跌倒後表面上沒有大礙而且拒絕求醫,家人需分外注意長者跌倒後的身體情况,因為其傷患處有機會是在受傷後期才變得嚴重,例如跌倒後可能已出現骨裂,但骨頭初時尚未移位,只導致輕微痛楚,仍能走路;惟數天後骨折位置或已移位,傷患會急速惡化引致更嚴重的疼痛,此時應盡快求醫,經醫生評估後有機會需施手術處理。
相關文章:【Young Old 健康】 常見眼疾:青光眼、老人黃斑點病變、糖尿眼 定期驗眼及早發現 減視力受損機會
突見手腳不協調 或因跌倒致顱內出血
此外,如長者在跌倒後的4-6星期內,突然出現手腳不協調情况,如拿不到筷子、夾不到食物、走路偏向一邊、無法寫字等,有機會是源於跌倒引發的顱內出血,因腦部滲血問題需一段時間才會壓着腦神經,影響活動能力,應盡快送院。
強身多做負重運動、曬太陽 改善環境防跌倒
岑醫生指出,長者要預防跌倒,可以從強化肌肉及改善家居環境入手。她解釋,骨質密度會隨年紀增長而逐漸流失,導致骨骼愈來愈脆弱,而少運動亦會令肌力持續下降,較容易跌倒,因此建議長者多做負重運動、多吸收維他命D以促進鈣質吸收,外出曬太陽、進食魚肝油、肝類、蛋黃等食物,都有助攝取維他命D,從而增加鈣質吸收;以及多做伸展運動,增強肌力。
至於環境因素,應確保不要存放太多雜物,同時要特別注意如洗手間等較容易引致跌倒的地方,因為有時會有地濕、日常需跨過浴缸才能洗澡、抹身時失平衡等的潛在跌倒風險。岑醫生建議,有需要可尋求職業治療師協助,評估家居環境的黑點,考慮在洗手間加裝扶手或改造企缸等,以盡量減低跌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