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追求卓越不行 是誰要我做人生勝利組?

分享此內容:

「追求卓越」是香港社會普遍認同的社會價值觀,時刻提醒我們要努力求進、不斷向前,但「卓越」的指標,往往被簡化為不同層次的排名,例如經濟自由度、城市競爭力,又或者國際機場、本地大學的世界排名,都成為被高度重視的社會指標。這種鼓勵努力爭先、着重排名的意識形態,也深深影響着社會中不同的制度,以及香港人日常的生活抉擇,甚至對己對人的價值判斷。

■個案

按名次派成績表 上學惶恐焦慮

以下是筆者在教學時,以及專為缺課及輟學學童開設的家庭為本實務計劃中,看過的一些實例。

美儀是我在實務計劃中遇見的家長,在反思香港社會強調比較、追求排名的價值觀時,分享了她的個人經歷。她從小就是名校的高材生,每年都是全級第一,大學時以一級榮譽畢業。然而在她記憶中,學習生活是充滿壓力且終日惶恐。

最可怕的是中學階段,學校為標榜對成績優異學生的讚賞,同時鞭策成績未如理想的學生,會按成績排名派發成績表;校內試如是,公開試成績也如是。她每一次都為自己會否保不住第一位而焦慮,害怕會被公開宣布她退步了、落後了,焦慮得幾乎要逃避出席公開會考。從輔導的經驗得知,美儀所讀的中學按名次派發成績表等做法,並非單一例子。

獨佔鰲頭領袖生 「感謝」文憑試一跌

志聰是我在教學時遇到的學生,他在高中三年間一直在全級獨佔鰲頭,並獲老師委任為領袖生,這為他帶來榮耀、自信和喜悅。為保持這卓越感和榮耀,他將成績接近的同學視為競爭對手,時刻警醒自己不要被超前。對他來說從第一跌到第二或第三,是很失敗很丟臉的事。然而,他卻在文憑試失手,自信和榮耀感消失殆盡。跌過、痛過,抱着自我懷疑和反思,他終於迂迴地透過非聯招成為中文大學的學生。

回首從前,他慶幸有文憑試的一跌,讓他重整人生觀,對他而言,能夠出類拔萃仍是非常有滿足感的事情,但今天的他多了一份踏實,既能努力向前,也能享受平凡,為自己經歷過的一切感到自豪。

承受不了…… 從小塘大魚變成大塘小魚

美儀和志聰都是「追求卓越」社會中的生還者,這種強調比較、標榜卓越、貶斥平庸的價值觀和制度,使不少學生的精神健康崩塌。另一個案的主角心惠,中三時發憤用功,一躍而上成為精英分子;中四時入讀精英班,離開了原本的好友,新的同班同學卻是互相比併的競爭對手。她發現自己從小塘的大魚變成大塘的小魚,卓越不再,雖然加倍努力、狂做練習,但仍落後於人;同時又因學業問題,與父母關係變得日益緊張。抗拒上學的情緒浮現,爭戰了好幾個月,累積的焦慮終於使她癱瘓,再也無法強迫自己上學。無奈地被標籤上「拒學」、「恐學」等「污名」,她為了避開被歸類為問題學生的不快與羞愧,和逃避強迫上學的要求和規勸,斷絕了與老師、同學、親人,甚至父母的接觸。心惠的情况,在參與我的實務計劃的學生之中甚為普遍。

重新理解何謂「卓越」

美儀、志聰和心惠的情况,讓我想到「卓越」若被理解為超越同儕/別人,那「卓越」就只會淪為競爭下勝利者才有的成果,而非個人的自我超越,也沒有對自我的努力作出肯定和欣賞。今天社會以競爭勝利才等於「卓越」的理解,是否真的對我們生命有益?與人關係是否健康?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我的實務計劃的其中一個介入重點,是和學生、家長們作出以上的反思。不少學生和家長告訴我,這樣的反思使他們重獲新生。允祈是其中一個的例子,「追求卓越」使他面對測驗考試,以至功課的評核時,都會因焦慮而癱瘓,害怕縱然努力仍會失手。在反思的過程中,他整理出另一個對「成功」和「卓越」的理解——正因有失手的可能,仍堅持參與測驗考試和面對功課的評核,本身便是一種難得的勇氣和卓越,而且是不會因成績高低而被抹殺的成功。

文:劉玉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業顧問)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9/13e6c134e9bd13bff0b7fe572fe2b39f.jpg畏懼考試——「追求卓越」會使人害怕測驗考試,害怕縱然努力仍會失手。(z_wei@iStockphoto);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