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衞生組織將每年7月28日定為「世界肝炎日」,以提高公眾關注肝炎,推動預防措施,應對病毒性肝炎,特別是在香港較為常見的乙型肝炎(乙肝)。
根據衞生署2020至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推算,全港約有41萬名慢性乙肝患者,佔整體人口約5.6%。換言之,平均約每20位港人中就有一位是慢性乙肝患者。值得關注的是,調查顯示近四成患者並不自知患有慢性乙肝,且高達七成患者未有接受適當的醫療跟進。
衞生署今年以「廿分之一係咪你 乙肝早驗早處理」為主題響應「世界肝炎日」,呼籲市民提高警覺,特別提醒較高風險人士及早接受測試,了解自身免疫及感染情况,一旦確診,應及早治理乙肝。

乙型肝炎 部分群組乙肝感染率或更高
香港的乙肝感染率存在顯著年齡差異:35至84歲人士的感染率高達7.8%,而35歲以下組別則明顯較低(少於1%)。這年齡差異除清晰反映香港自1980年代推行的普及兒童乙肝疫苗接種計劃及預防母嬰傳播措施成效卓著,成功保護了年輕一代之外,亦同時揭示乙肝的主要醫療負擔,落在較年長的市民身上。當中,母嬰傳播正是作為大部分慢性乙肝患者的最主要感染途徑。因此,若有家庭成員(如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是慢性乙肝患者,其感染乙肝的風險相對較高。
早篩查 早發現 早醫治
慢性乙肝其中一個特點在於其「沉默」特性。大部分患者可長達數十年計沒有症狀,直至肝臟嚴重受損才被發現。因此,不少患者發展至肝硬化甚至肝癌時才求醫,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肝癌長期位列香港第三大致命癌症,每年奪去逾1400條寶貴生命。乙肝正是香港肝癌的主要元兇,約八成肝癌新症患者患有慢性乙肝。
政府高度重視肝炎及肝癌的預防及治療工作。衞生署積極推動多項防控行動,除了進行病毒性肝炎的監測和預防工作,亦透過多渠道向市民提供健康教育,特別鼓勵較高風險人士,包括慢性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員及性伴侶,及早接受篩查,實踐「早篩查、早發現、早醫治」。若確診感染乙肝,應盡早接受醫療跟進,遵從醫生指示治理,評估是否需要藥物治療,並定期覆診監察肝臟情况。
相關閲讀:肝炎可大可小眼白變黃、小便茶褐色病情轉壞接種疫苗有效抵抗病毒入侵
防控策略
政府在2018年成立預防及控制病毒性肝炎督導委員會,就預防及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整體政策、具體策略和資源運用提供意見。督導委員會於2020年10月制定《2020–2024年香港病毒性肝炎行動計劃》,並已全面推行多項新措施。
政府會繼續密切關注本地及國際的乙肝情况並強化防控策略,計劃今年內訂立《2025-2030年香港病毒性肝炎行動計劃》,進一步加強相關推廣和健康教育,亦將按《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推出新計劃,在社區為較高風險群組提供乙肝篩查及持續管理,以防治肝癌。
相關閲讀:肝癌4大高危因素 患乙肝、脂肪肝、酗酒、吃發霉食物高危
乙肝可防可控
乙肝雖普遍,卻可防可控可治。在世界肝炎日之際,請問問自己:「廿分之一,會是我嗎?」
屬於高風險群組人士(1988年前出生、有肝病或肝癌等家族史),請踏出關鍵一步,接受乙肝測試,掌握健康主動權。
了解更多乙肝資訊,請瀏覽衞生署控制病毒性肝炎辦公室網頁 www.hepatitis.gov.hk。
撰文:衞生署特別預防計劃高級醫生胡衍任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