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 及早識別大腸癌增治癒成效

分享此內容:

每年3月是「大腸癌關注月」,衞生署希望藉此提升市民預防大腸癌的意識,並進一步推廣大腸癌篩查計劃(計劃)。

大腸癌是本港常見癌症之一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而致命的癌症之一。根據香港癌症統計中心的統計數字,2021年本地錄得5,899宗新增大腸癌個案,而於2022年則有2,270宗因大腸癌死亡個案。年紀愈大,患上大腸癌的機會便愈高, 50歲以上的人士更要加倍注意。

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 及早識別大腸癌增治癒成效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而致命的癌症之一。年紀愈大,患上大腸癌的機會便愈高, 50歲以上的人士更要加倍注意。

什麼是大腸癌

在多種行為、環境和遺傳因素影響下,患者部分大腸壁細胞或會出現異常的增生,形成大腸瘜肉。多數瘜肉雖然為良性,但部分卻會慢慢演變為癌症,大多數大腸癌就是由一粒細小的瘜肉開始。

如何預防大腸癌

健康生活模式對預防大腸癌十分重要。多吃高纖維食物,例如全穀類、豆類、水果和蔬菜等,並恆常運動,保持健康體重及腰圍,避免飲酒及吸煙,都有助預防大腸癌。此外,定期參與篩查,亦有助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篩查計劃

篩查主要針對沒有病徵的人士進行檢測,從而識別患者或較高風險人士,以便及早診治。政府的大腸癌篩查計劃自2016年起推行,資助年齡介乎50歲至75歲、沒有大腸癌症狀的香港居民,於私營機構每兩年接受一次篩查。

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 及早識別大腸癌增治癒成效
大腸癌篩查主要是針對沒有病徵的人士進行檢測,以識別患者或較高風險人士,及早診治。(衞生署提供)

相關閲讀:【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參加者經基層醫療醫生評估後,會先獲發兩支大便免疫化學測試採便管,以檢測大便中是否含肉眼未能辨識的微量血液 (即「隱血」)。參加者可跟隨獲發的採便指引,自行完成採樣,過程簡單而衞生。為確保測試結果有效,參加者須於獲發採便管起的8星期內交回樣本。由首次採便當日起的4日內,不論完成兩次採便與否,亦應交回樣本。如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獲轉介到已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以接受獲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如測試結果呈陰性,參加者應於兩年後進行覆檢。

現時已有超過1,000名基層醫療醫生參與計劃,遍佈全港。大部分提供服務的診所更不會收取額外費用。

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 及早識別大腸癌增治癒成效
參加篩查計劃人士經基層醫療醫生評估後,會獲發兩支大便免疫化學測試採便管,以檢測大便中是否有「隱血」。(衞生署提供)

計劃成效

計劃推行至今,已協助識別超過2,900個大腸癌案例及3.3萬個大腸腺瘤案例。經計劃發現的大腸癌約六成屬於早期(即大腸癌第二期或以下),而並非經篩查發現的大腸癌中,則只有約四成屬早期。因此,參與篩查計劃能有效及早發現和診治大腸癌,提高治癒率。


相關閲讀:大腸癌95%屬腺癌 九成由腺瘤瘜肉演變照大腸鏡或黏膜下剝離術切除頑固瘜肉?


坐言起行 預防大腸癌

衞生署鼓勵合資格人士盡快參與計劃,並邀請合資格的親友一同參與。只要介乎1948年至1974年出生、無大腸癌病徵的香港居民便可參與。

如欲查詢更多計劃的參與資格、醫生名單、收費及其他詳情,歡迎瀏覽計劃的專題網頁(www.colonscreen.gov.hk),或於辦公時間內致電3565 6288查詢。

撰文:衞生署非傳染病處大腸癌篩查科 鄭嘉駿醫生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