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醫生:停服薄血丸 先衡量風險

分享此內容:

問醫生:停服薄血丸 先衡量風險
【明報專訊】:家庭醫生鄭志文 :外科專科醫生梁家騮 :facebook Live 觀眾

觀﹕我爸爸70歲,服食薄血丸(華法林Warfarin)5年。近日大便有血,可否做大腸鏡檢查?是否需要停藥?

梁﹕視乎什麼原因服食華法林(口服抗凝血藥),停藥與否,需平衡風險。若暫停用藥對於本來疾病沒有很大影響,病人可以停藥一段時間,安心進行大腸鏡,減低出血風險。

若病人不適宜停藥,醫生或會考慮轉用另一隻抗凝血藥(肝素Heparin);它比華法林易於控制,進行檢查相對安全一點。

某些極端個案(例如曾經接受更換心瓣手術),病人必須一直服食抗凝血藥,一旦停藥,風險很大;若醫生懷疑腸道出現嚴重疾病,可能在不停藥下照做腸鏡檢查,或者商討其他檢查方法(如:電腦掃描)。

痔瘡出血 不能做篩查?

觀﹕患有痔瘡,若接受大便隱血測試篩查,結果會否不準確?

梁﹕若在痔瘡出血期間採便,就會出現陽性結果。痔瘡病人如要接受大便隱血測試,應該在痔瘡沒有出血時採便。

大便隱血測試有其局限性,絕對不是百分百(大約80%) 準確。即使結果呈現陰性,不代表一定沒事。至於結果陽性,也包括不少「假陽性」個案。例如:30萬人接受大便隱血測試篩查,預計1萬人結果呈陽性。這1萬人再做大腸鏡檢查,可能300個有癌症,2000個有瘜肉,餘下7000多個可能是痔瘡患者。29萬呈現陰性結果的人當中,亦可能有癌症或大瘜肉;不過在大便隱血測試期間沒有出血,所以偵測不到。

另外,大家需要注意,大便出血(不論因為痔瘡與否),其實已經歸納在「出現病徵」群組,不要掉以輕心。

基因檢查 跟進遺傳性腸病

觀﹕我的媽媽48歲死於大腸癌。我在24歲進行大腸鏡檢查時,發現瘜肉;我是否要一直定期檢查?

梁﹕如果患者帶有某些突變基因,屬於遺傳性的腸道疾病,包括: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及家族性結直腸瘜肉綜合症。前者特徵是超過一名家庭成員患上超過一種癌症,而且年輕病發;後者則在年輕時候,大腸開始出現大量瘜肉,如果沒有適當的跟進和治療,40歲左右可能演變成為癌症。

如有懷疑,建議透過基因診斷(*),檢查有沒有突變基因。若帶有突變基因,病人須一直定期跟進。視乎年紀和病變,可能需要採取預防性的切除手術。

若非帶有突變基因,醫生就會當作高風險人士跟進。不論年齡,若大腸鏡檢查發現瘜肉,視乎瘜肉的數目、大小及病變程度,建議每3至5年定期進行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 有何風險?

鄭﹕大腸鏡檢查,出血風險在哪裏?

梁﹕進行大腸鏡檢查,若沒有發現瘜肉,一般風險很低。若發現瘜肉,需要切除治療,出現併發症和出血的風險增加。大腸鏡有弄損或刺穿腸道的風險,導致出血或腹膜發炎徵狀,可能需要手術修補。

另外,大腸鏡檢查前需要飲用藥水,清洗腸道。準備過程,也有可能出現罕有併發症。例如:某些洗腸藥水可能令到本來腎功能有問題的病人出現腎衰竭;或腸塞病人洗腸時或會弄穿腸壁。

* 香港大學瑪麗醫院病理部學系轄下「遺傳性腸胃癌基因診斷化驗室」,為遺傳性結直腸癌患者提供基因診斷服務。

網站﹕goo.gl/F6Rvz5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