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排便習慣改變響警號 癌症期數0至4期治療、存活率有不同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大腸癌為本港第2位最常見的癌症,僅次於肺癌。大腸癌篩查計劃自2016年推行以來,約34.8萬人參與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大便隱血測試),佔目標群組(50至75歲市民)不足一成,參與率偏低。逾41,100人在首輪測試中呈陽性,約2400人確診大腸癌。確診個案中,1700宗初步分析結果顯示,約57%屬於治癒率較高的早期個案。大腸癌在不同癌症期數,無論治療方法與存活率都不同。定期篩查是提高大腸癌存活率的關鍵。

大腸癌排便習慣改變響警號 了解0至4期治療與存活率

衛生署數據顯示,2020年大腸癌新登記個案為5087宗,佔癌症新症總數14.9%;2021年因大腸癌死亡人數為2298,佔癌症死亡總數15.2%。逾九成患者年齡逾50歲,男女患者比例為1.3:1。

大腸癌的成因跟生活和飲食習慣、年齡和家族史有關。大多數由良性瘜肉開始,經年累月慢慢演變成癌症,而早期大腸癌沒有任何症狀。

大腸為消化系統的最後部分,分為結腸、直腸和肛門。食物的水分和營養經消化系統吸收,剩餘殘渣形成大便經肛門排出。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指出,大腸癌常見徵狀包括:排便習慣在不明原因下改變,例如腹瀉或便秘,並持續逾2星期;大便帶血或大量黏液;排便後仍有便意;腹部不適,如持續疼痛、腹脹、飽脹或絞痛等;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和疲倦。然而,徵狀不可一概而論,要視乎腫瘤位置,「若腫瘤在升結腸或橫結腸,病人可能先出現貧血,後有腸塞;若腫瘤在降結腸、乙狀結腸或直腸,大便會帶血或有明顯黏液分泌,或排便習慣改變,或排出糊狀大便而非成形大便」。

李續指,大腸癌不及早處理,腫瘤慢慢增大導致腸塞,病人會肚脹、嘔吐;癌細胞亦可能循血液、淋巴轉移至其他器官,「很多時會轉移至肝臟、肺和骨骼。這些器官功能慢慢受影響,導致衰竭」。他亦提醒:「大腸癌初期沒任何症狀,及早診斷能提高治癒機會。」大家應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發現任何徵狀,盡快找醫生檢查。

當懷疑病人患上大腸癌,醫生一般會用大腸鏡檢查,查看有否腫瘤和確認位置,同時切除瘜肉或抽組織化驗;其次通過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或正電子掃描,有助確定癌症期數。「這非常重要。知道腫瘤期數,方可為病人制訂治療方案。」

【大腸癌】排便習慣改變響警號 癌症期數0至4期治療、存活率有不同
(設計圖片,SciePro、VectorMine@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相關閲讀:【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微創切腫瘤 造口袋無阻正常社交

早期大腸癌,主要以外科手術把腫瘤切除;而發展至第3期的大腸癌,要視乎腫瘤位置,若腫瘤在結腸,手術後亦要接受化療。當發展至第4期,由於癌細胞已轉移,治療方案一般是化療再配合標靶治療控制病情。

提及大腸癌手術,病人其中最擔心的問題是人工造口。李兆康指,近年大腸癌手術多屬微創手術,能縮短病人康復期和減低出現併發症風險;但很多時直腸癌病人需在手術後加裝臨時或永久造口,「現時造口袋很少會有異味產生,只要適當護理和清潔,病人亦能過正常社交生活,不用擔心」。

【大腸癌】排便習慣改變響警號 癌症期數0至4期治療、存活率有不同
李兆康(受訪者提供)

滿50歲定期照腸 少肉多菜戒煙酒

導致大腸癌的風險因素,李兆康說離不開不良生活習慣,包括日常飲食少菜多肉、缺乏運動、肥胖、飲酒和吸煙;另外,50歲、男性、有大腸癌家族病史、大腸長期發炎等人士,患大腸癌風險亦較高。因此要預防大腸癌,年過50要定期接受大腸鏡篩查,及早發現及切除瘜肉,減低病變風險;另外,均衡飲食、少肉多菜、恆常運動、戒煙戒酒。

大腸癌依TNM分期數

大腸癌以TNM系統作分期(見主圖),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吳嘉恩解釋:「 T是腫瘤(tumour),是指腫瘤大小及入侵範圍;N是淋巴(node),代表癌細胞是否入侵附近淋巴;M是轉移(metastasis),腫瘤是否已轉移至其他器官。」

大腸癌存活率和治療因病情差異而不同。吳嘉恩指,「早期發現和治療,對提高存活率至為關鍵。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具體病情以制訂最佳治療方案」。

【大腸癌】排便習慣改變響警號 癌症期數0至4期治療、存活率有不同
吳嘉恩(受訪者提供)

0期

T:癌細胞僅限於大腸黏膜,尚未擴散;又稱原位癌

N:未擴散至淋巴

M:未有遠處轉移

治療:主要採用內窺鏡切除手術

5年存活率:可達95%

1期

T:

‧1A:癌細胞入侵至大腸黏膜下層,未到大腸壁肌肉層

‧1B:癌細胞入侵至肌肉層,但未穿大腸壁

N:未擴散至淋巴

M:未有遠處轉移

治療:手術切除腫瘤,部分患者或需要輔助化療

5年存活率:85%至95%

2期

T:

‧2A:癌細胞穿透大腸壁

‧2B:癌細胞穿透大腸壁,入侵附近組織

‧2C:癌細胞穿透大腸壁,入侵附近組織,並到腹膜表面

N:未擴散至淋巴

M:未有遠處轉移

治療:手術加化療為主,部分患者需加上電療

5年存活率:65%至85%

3期

T:

‧3A:癌細胞入侵淋巴

‧3B:癌細胞穿透大腸壁,入侵附近組織

‧3C:癌細胞穿透大腸壁,入侵到附近組織,並至腹膜表面

N:擴散至淋巴

M:未有遠處轉移

治療:手術切除加上化療、電療,或標靶治療

5年存活率:約50%至65%

4期

TNM:癌細胞轉移至1個或多個器官,如肝、肺、骨、腦或遠處淋巴

治療:以化療、電療和標靶治療為主,手術只屬輔助性質

5年存活率:約10%至15%


相關閲讀:【大腸癌】大腸癌 5 大高危因素 大便帶血勿混淆痔瘡 及早發現內視鏡可切除


個案:手術+化療 運動強身

Helen在37歲時確診大腸癌,她回憶,有一天急步過馬路後嚴重氣喘,自覺身體有點不妥,決定看醫生。驗血結果發現貧血,她之後接受一連串檢查,包括大腸內窺鏡,發現大腸有腫瘤,醫生安排手術切除腫瘤。「手術後病理報告,指1粒淋巴結有癌細胞,大腸癌屬第3期,需要化療。」

Helen共接受了8次化療,「治療後初期容易肚瀉,後來腸道適應了就沒問題。不過,化療後極怕風和怕冷,我已有兩年沒穿短袖衣服出街,手腳亦經常麻痹,曾經以為一輩子都會這樣」。但後來遇上新冠疫情,因無法外遊,Helen多了行山,「運動令我的身體狀况大有改善;人沒那麼怕冷,手腳麻痹也消失」。

【大腸癌】排便習慣改變響警號 癌症期數0至4期治療、存活率有不同
Helen(受訪者提供)

文:馮淑玲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