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相關閲讀:子宮下垂5個徵狀 患者陰道下墜、小便困難 女性更年期後高危 盆底肌肉運動助改善
婦女尿失禁常見3類:壓力性、急迫性、混合性
她表示,婦女尿失禁常見有三大類,與不同的肌肉問題相關:
- 壓力性失禁:患者常見在咳嗽、打噴嚏、急步走,甚或在手抱嬰兒或從座位站起來時出現尿滲。主因是骨盆底肌肉鬆弛,導致在進行增加腹部壓力的動作時,骨盆底肌肉因乏力收縮及承托,未能控制尿流而出現滲尿。
- 急迫性失禁:患者經常會有尿急的感覺,甚至在聽到流水聲或開門的鑰匙聲時,都會有小便的意欲,但每次排尿量少,原因是膀胱肌肉過度活躍及不自主地收縮,造成尿滲。
- 混合性失禁:意即同時患有壓力性及急迫性失禁。
由於失禁可源於截然不同的病因,治療方向亦完全不同,區鳳賢建議,患者可向物理治療師尋求協助。
自學盆底肌運動有效嗎?
不少女士或曾在網上閱讀有關運動改善尿失禁的資訊,區鳯賢表示,在她的臨床經驗中,接近九成受尿失禁影響的女士,都曾自行進行運動鍛煉。然而,大部分女士都未能正確掌握收緊和放鬆骨盆底肌肉的方法。因為骨盆底肌肉並非獨立的肌肉,而是屬於深層核心肌肉群的其中一組肌肉——核心肌肉群包括:橫隔膜(上方)、骨盆底肌肉(下方)、腹橫肌(前方)、多裂肌(後方)。因此,正確的鍛煉必須配合整個核心肌肉群,效果才會理想。
她指出,如希望運動鍛煉收效,由專業人士指導並以儀器監察將事半功倍。物理治療師會先以超聲波掃描腹部,實時監察膀胱底部動作,從而得知骨盆底肌肉在運動練習時,有否正確收緊或放鬆——當肌肉收緊時,膀胱底部會向上提升;放鬆時,膀胱底部會向下。這些醫學影像可協助患者掌握鍛煉骨盆底肌肉的動作,而非只憑感覺揣摩。
肌電圖檢測 助建立個人化治療方案
另外,肌電圖(EMG)檢測有助更準確地監察及量度骨盆底肌肉的張力、肌力和耐力,另亦可輸入相關數據,建立練習指標,此功能可協助物理治療師按患者的情况,制訂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有需要時亦可增加運動強度,提升效果。
如文中提及的個案,物理治療師運用肌電圖教導患者控制收緊及放鬆盆底肌肉的方法、協調相關核心肌群的橫隔膜呼吸法,並配合坐着站起的運動練習,經過這種個人化的鍛煉方案,患者尿滲的情况在兩星期後已有明顯改善;其後兩個月亦由每天尿滲超過10次,減少至一星期只有2至3次。患者生活質素大有改善,甚至可以外出旅遊。
相關閲讀:【尿失禁種類】3類中壓力性失禁最常見 產後或更年期女士正視「理遺」問題 預防有法7個Tips
骨盆底肌運動鍛煉:四大關鍵
她續稱,正確的骨盆底肌運動鍛煉,對尿失禁的療效甚高。其中有四大關鍵必須留意:
- 收放自如:患者要正確掌握收緊和放鬆骨盆底肌肉。
- 持之以恆:按物理治療師所制定的個人化治療方案,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增加鍛煉強度和難度。如每周進行一次物理治療,加上每天在家中自行練習。堅持完成整個訓練,效果會更理想。
- 融入日常生活:要達至每天練習,可將骨盆底肌肉訓練融入日常生活,如跳躍板訓練、跑步機鍛煉急步行或跑步等。
- 配合行為治療:如有需要可配合行為治療,如調節飲水量、膀胱訓練、體重控制等。
產後護理:鍛煉核心肌肉群
區鳯賢亦補充,懷孕婦女、順產的媽媽(特別是已生產2至3胎的媽媽),在年輕時未必會察覺盆骨底肌肉鬆弛,但在踏入中年後,因荷爾蒙分泌減少,問題才會開始浮現。因此,婦女的產後護理可涵蓋核心肌肉群訓練和骨盆底肌肉康復,及早預防腹直肌分離,減低日後踏入中年及老年時出現尿失禁的機會。
輕度的尿滲已足以令女士們懊惱不已,更何况是嚴重的尿失禁,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素。怎樣正確進行骨盆底肌運動,才有助改善尿失禁情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