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對小朋友來說是重要的轉變之一,而任何轉變都難免帶來壓力。由幼稚園入學、升小學、中學,甚至每個學年的開始,學生們都可能因生活上種種轉變被壓力所困擾,有些還會出現適應障礙(Adjustment Disorder)的徵狀。究竟這種心理狀况,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家長應如何應對?若不及早處理,會否演變為抑鬱症、焦慮症呢?
不少家長都曾有這些經歷:每早要孩子起床上學甚為艱難,要不孩子賴床不加理睬、要不發脾氣大鬧一場;孩子下課後顯得悶悶不樂,連對最喜歡的零食、活動、玩手機等都顯得冷淡。家長看見孩子似有不懂或不願意表達的情緒,感到擔心卻不知從何入手。
留意學童適應障礙徵狀 對喜愛事失興趣、情緒變暴躁
養和醫院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主任李永浩博士表示,如果學童對於上學突然顯得很擔憂、不願上學;或在開學後對本來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如嗜好、食物、玩手機等;或有睡眠欠佳、時常發呆、時常感到疲累不堪、對社交不及以往的興趣、忟憎暴躁等情况,有可能是孩子出現「適應障礙」的行為情緒表現。
適應障礙症的患者在面對轉變所帶來的壓力時,未能適應或應對,因而引致心理、行為及情緒問題。學生除了在開學期間會出現適應障礙,考試期間及長假期亦屬高危時間。原因與學生的日常規律有變,或減少與同學見面及面對新的挑戰有關。
不斷「反芻」負面思想 增患焦慮症或抑鬱症機會
李永浩指,在未能適應轉變的背後,孩子心底裏或潛藏着一些負面的想法。有時,壓力會引發他們重複不停地想着負面的事情,心理學上稱為「反芻」(Rumination)。「舉例說,小朋友心裏會想:『如果同學不睬我怎麼辦』,這可能只是一個假想而非事實,但當他們不斷重複這個想法,變得愈來愈擔心卻沒有解決方案,最終,孩子真的會漸漸孤立自己,甚至認為只有在家中才安全,沉迷於自我的負面思想,如不能自拔會增加患有焦慮症或抑鬱症的機會。」
李永浩續稱,如我們看待自己的想法變得負面,思路屬於負面思想,往往會引致以假亂真的感受。家長可教導孩子要時常考究、檢視自己的想法。例如可問孩子:「你怎知道別人看不起你呢?」然後,逐步引導孩子探索思想的真確性:「若同學真的看不起你,他們可能會走開、你說話他們也不會給予反應。但反思你的同學卻不是,他們似乎仍很有興趣聽你的說話呢。」可引發孩子作進一步的反思:「這觀察其實反映同學實際是否跟你想像的一樣負面。」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