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考試壓力源自錯判?學生如何克服考試焦慮症?

分享此內容:

每年DSE文憑試開考,考生需要應考多個科目,承受巨大壓力。事實上,打從幼年開始,學生便要面對大大小小的校內測驗及考試。考試成績好,固然能入選心儀學校;一旦考試失手,前途便好像一片灰暗。很多學生從小到大被這種考試魔咒纏擾而焦慮不已,究竟考試焦慮和壓力何來?如何能夠克服難關,以最佳狀態迎戰?

DSE考生注意 考試壓力常源自錯判

莘莘學子之所以容易有考試前焦慮症狀,主要源於能否正確評估自己能力或形勢。養和醫院臨牀醫療心理學中心主任、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名譽教授李永浩博士指出,要學懂面對考試焦慮症,學生要先認識焦慮從何來。

常見學生考試焦慮有兩種:一是眼高手低,即為自己定下的目標太高,但實際辦不到,漸漸就會失去信心,出現焦慮;另一種是眼低手高,明明自己能力不錯,但卻低估自己能力,老是對自己缺乏信心,結果白白給自己太多壓力。其實兩種情况都是由於錯判自己能力及形勢所致。

學生們要明白,即使是世界排名前五位的頂級運動員,最後勝出比賽的不一定是排名最前的選手,運動員的臨場發揮及心理質素才是致勝關鍵。任何事都是一個挑戰,如給自己太多壓力,不斷擔心後果,不但影響臨場發揮,更會影響成果。

【DSE】考試壓力源自錯判?學生如何克服考試焦慮症?
如何應對考試帶來的壓力呢?(明報資料圖片。劉焌陶攝)

拆解壓力公式 凡事向好處看

要理解考試為學子帶來多少焦慮,李博士用以下公式作簡單計算:

考試失敗後可能出現的結果 x 可怕程度 = 焦慮的數值

學生如果擔心考試一旦失敗,父母便不愛自己,日後前途盡毀,一世都不會發達,人人都看扁自己,然後將這些臆想出來的後果,乘以可怕程度,焦慮的數值自然高。

然而學生能否面對這些令人擔心的後果,取決於他們是否具備足夠的能力克服難關。這些能力包括能否集中精神讀書,以及一旦失敗時能否快速適應。如果學生具備這些能力,便能減低壓力。

而減壓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他有沒有方法走出困局,例如失敗後父母會否幫助他,繼續支持讓他讀書,又或是留班、重讀,老師會否給他機會等等。

上述公式都是由學生自我主觀感覺評分,如果老是向着最壞的一方去想,老是擔憂,他背負的考試擔子自然千斤重。


相關閲讀:【失眠原因】1/4青年受失眠困擾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有關 如何解「睏」?


愈焦慮 溫習效率愈低

理解壓力來源後,莘莘學子應如何處理這種無形的考試壓力呢?李博士分析,若在考試前出現考試焦慮症,絕對會影響溫習效率,愈擔心愈難得到理想效果。

  1. 避免陷入惡性循環:溫習最重要的是完全專注,但人的專注力有限,當你分心去擔憂考試失敗的後果,擔心仍有很多內容未溫習,便會削弱讀書的專注力,令你更加焦慮,當出現更多焦慮時,你愈難以專心,甚至會產生抵觸情緒,抗拒溫書,導致惡性循環,結果事倍功半。
  2. 焦慮會影響記憶力:人的記憶分為短期記憶和遠期記憶,要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遠期記憶,必須經過思考,明白後才能深刻地記入腦中,這是一個編碼過程。當課本內容成為遠期記憶後,便不容易忘記。但如果溫習時焦慮,便會影響編碼過程,令知識無法深刻地記入腦中,白白浪費時間。

制定溫習地圖 重質不重量

明白焦慮的後果後,學生便要學習如何面對及和克服這個難關。李博士解釋,針對專注力問題,學生首先要問問自己完全專注的話能維持多久。如果只有5分鐘,便應好好利用這5分鐘,心無旁騖地專心溫習。如一邊溫書一邊胡思亂想,請離開坐位,暫停溫習。

建議同學們選定一個專門的溫習座位,一旦就座便要全神貫注溫習。如無法做到,請離開座位休息一下,直到自己能再全面專注溫書才回座。要知道人的專注力就像汽車的油缸儲備一樣,如果漫無目的地遊車河很快便耗盡汽油。同學們要有效溫書,便要清楚定下一條最有效率的路線,讀書時讀書,不去想考試失敗會如何,也不浪費時間去想如何捉題目。只有善用時間及專注,溫書才有效率。

心無雜念 克服臨場焦慮

即使一切準備就緒,進入考場的一刻,不少學生仍會因為太緊張而影響臨場發揮。李博士對即將進入試場的同學有以下忠告:

  1. 順其自然:不要擔憂成績,只要讀得好,成續自然好;
  2. 別給自己太多壓力:看見甲同學疾筆揮寫便緊張,看見乙同學頻頻舉手要答題紙又緊張,這只會不斷影響自己的情緒。即使自己明明溫好書,亦有充分準備,但緊張的情緒往往令自己在面對試卷上的題目時,無法從腦海中找到答案。到離開試場時,答案才突然從腦海中浮現出來,這時會多麼的不忿。

忠告:別讓試場中的任何變化影響情緒,同學們只要知道讀書是為了自己,只需要給自己交待即可。我們要接受有人會勝過自己,如果自己盡了力,臨場發揮得好,已是對得住自己。考試結束後,不應與同學們研究剛才答題是否準確,這只會為自己增添壓力。

家長注意:李博士同時提醒家長不要向子女施加壓力,父母可以做的是給子女多一點信心,讓他們知道條條大道通羅馬,一次失敗並不代表前途盡毀。

「失敗是成功必經之路,如失敗,便停下來休息,最的是目標明確奮勇,縱使前路彎曲,總會找到出路。」

李博士更勉勵莘莘學子,成功不是一條直路,有能力承受失敗,最終才會成功。


相關閲讀:高功能抑鬱症是什麼?旁人眼中工作生活如常 暗裏受負面情緒困擾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