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健康】最佳男主角:醫療失誤、併發症如何分辨?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近來市民對醫療事故高度關注,上周便有一宗新聞,一名十九歲患腎衰竭的病人,於公立醫院接受血液透析(洗血)時,因導管刺穿動脈而需作血管修補,惟其後病人確診中風,家屬認為醫療事故是人為疏忽所致,院方則將之界定為醫療程序的嚴重併發症,截稿時仍在爭議中。

先講客觀事實,腎衰竭患者在血液透析洗腎前,以超聲波導航於中央靜脈插入導管,是十分普遍的程序,之後患者才可經此處抽血、淨化血液再泵回體內。最傳統的方法是,就像打點滴一樣,找出血管位置並插入針,如能成功抽血,便知道已找到正確位置,可把導管放進去。

十多二十年前,我與一眾醫生亦是學習此法的,最重要是靠經驗,並了解頸部結構和位置。若血管太幼,便可能要以開放形式進行,先在血管附近注射麻醉藥,揭開皮膚後,切開血管放進導管,這是一個簡單的(cut down)臨牀手術。

上述都是簡單的臨牀醫療過程,相當常見,並非高風險手術,不同的專科醫生亦有類似的治療。以泌尿科為例,我們亦常用超聲波,患者來到診症室後,醫生除了查詢病歷及作臨牀檢查,有需要時亦會以超聲波檢查,例如了解腎臟有否積水,或患者反映小便不適時,可立即以儀器進行尿速測試,經檢測尿速快慢,再以超聲波觀察膀胱有否小便積存。其實有不少簡單手術或檢查,都毋須將患者推進手術室,亦可快捷而安全地進行。

手術成敗 醫護能力非唯一原因

現時政府正逐步研究監管診所的醫療程序,不過隨着病人或家屬期望愈來愈高,一些較簡單的手術或程序,亦令他們過分擔心併發症的出現。其實在進行這些手術前,醫生亦會告知所有風險,例如前列腺活組織刺穿檢查,有低於1%的生命風險,但大部分時間都十分安全。普遍市民都不懂分辨什麼是併發症和疏忽,即如手術成功與否,未必與醫生或護士的經驗、能力與專注度而定,患者個人健康狀况與病情惡化程度等,亦可影響治療效果,因此要釐清這些狀况是否與人為疏忽有關。另一方面,併發症與醫療失誤亦可同時存在,很難輕易解釋一切。

假設患者在手術後失血,需要輸送五包血,有可能是醫生做手術時不小心刺穿了動脈,亦可能病人先天血管異常而術前無得知,導致流血不止,與醫生技術與判斷無關。大家要明白,併發症並非必然是醫生犯錯,必須經過嚴謹調查,才可還原事實真相。

文:傅錦峯(泌尿外科專科醫生、香港男士健康學會召集人)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2/news/_22YC004_.jpg事故責任——醫療事故,究竟是併發症還是人為疏忽?必須經過嚴謹調查方可下結論。(圖:LeszekCzerwonka@iStockphoto);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