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統隱形殺手 大腸癌預防勝治療

分享此內容:

阿輝今年50歲,自信身體一直健康,不煙不酒,大便沒有異常,家族也沒有人患上大腸癌的歷史。較早前因為保險公司提供身體檢查優惠,他才接受大腸鏡檢查,卻意外發現不單大腸長有瘜肉,還有一個2.5厘米的癌腫瘤,經過醫生診斷後,證實患上早期大腸癌,他即時接受治療,誓要戰勝這個香港頭號癌症。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在2013年,在十大常見癌症中,大腸癌超越肺癌成為本港「頭號癌症」,共有4769宗,較第二位的肺癌略多138宗。事實上,大腸癌新症數字過去20多年不斷上升,由1994年2547宗,上升至2013年4769宗,上升87%。隨著人口日趨老化,及更多人認識大腸癌的檢查方法,預計大腸癌的個案數目會進一步增加。

大腸癌成頭號癌症

養和醫院外科專科醫生李家驊醫生指出,腸癌以男性患者居多,發病年齡由20餘至90歲不等,但以60歲以上人士為主。

根據衞生署資料顯示,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一部分,包括結腸、直腸及肛門。大腸癌源於大腸壁的細胞異常增生。大多數大腸癌由一粒細小的瘜肉開始。瘜肉通常是良性的,但有些會慢慢演變為癌症,這種變化可以歷時十年或以上。

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廖敬賢醫生表示,瘜肉愈大粒及愈平坦,風險就愈大,應盡快切除。

嗜紅肉患癌風險增

醫學界對大腸癌的成因尚未有完全的定論,但據統計,其成因或與飲食習慣有關,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攝取纖維不足、肥胖、缺乏運動、吸煙、飲酒也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李家驊醫生指出,大腸癌最基本的檢查是大便隱血測試,即使大便樣本只有微量的血液細胞,大便隱血測試都可檢測出來。若結果呈陽性,應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是將可屈曲的內窺鏡由肛門伸進大腸,觀察腸道有否發炎、生瘜肉或出現腫瘤。進行檢查前一至兩天,病人只能進食低渣食物,並需要飲指定藥水,以清理腸道,俗稱「放大便」。腸內壁必須乾淨,因為當醫生將內窺鏡放進腸道內進行檢查時候,需要連細細粒的瘜肉都睇得一清二楚。

愈早發現存活率愈高

不同期數的腸癌,其治療方法與目標各異。廖敬賢醫生指出,第一期腸癌,由於癌細胞尚未擴散,透過外科手術,通常已能將癌腫瘤及周遭組織完全切除。大部分第二期病人不需要化療,化療是保留給有高風險特徵的患者,其中包括腫瘤附近的血管內有癌細胞,腫瘤侵蝕腸壁或低分化癌。

第三期,癌細胞已轉移至淋巴,同樣需做化療,為期六個月,目標是減低將來復發的風險。在這個階段,標靶治療沒有太大作用。第四期是末期癌症,以延長生命為本,不少醫生會繼續採用化療,或適當地加上標靶治療。在過去30年,這類末期病人的存活率由以往6至9個月,增至今時今日的20至30個月。

李家驊醫生指出,以往腸癌一旦在身體內擴散至腹膜或肝臟,則已經視為絕症,不少醫生已經「舉手投降」。不過,隨著科技進步,今時今日的病人透過接受化療及切除腫瘤,康復機會大大提

高。

抗癌對策日新月異,廖敬賢醫生指出,增強身體體質並要有正面的心態, 不要自我放棄,與醫生坦率地討論其病情,找出一個個性化的治療策略是非常重要。

定期檢查萬無一失養和醫院較早前引入達文西機械臂Xi手術系統,旋轉機械臂能從多個角度及位置進入病人體內。高清立體影像系統及微細可轉動工具儀器,有助醫生突破以人手進行手術的限制。

李家驊醫生指出,機械臂開拓一個新領域,手術更精細,可以精確地切除壞組織,保留更多神經線,未來10年,機械臂將在腸癌治療方面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預防勝治療,李家驊醫生指出,如果家屬曾患結直腸癌,可由40歲開始定期檢查。如果沒有家族成員患結直腸癌,則可以由50歲開始接受檢查。

日期:2016年10月12日(星期三)

時間:晚上7:00至8:30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報名: www.mingpaohealth.com/seminar108.htm

查詢電話:2595 3035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1003/news/_01.jpg李家驊醫生稱,腸癌以男性患者居多。;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1003/news/_02.jpg廖敬賢醫生表示,年齡亦是患上結直腸癌的風險因素之一,隨著年紀越大,患上此癌症的機會越高。;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