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腹之慾,本是自然不過的事,但當受制於吞嚥困難,日常飲食可能成為每天的負擔。長者以及一些吞嚥肌肉或神經受損的人士,例如患有中風、認知障礙、癌症(尤其是鼻咽癌)、腦部受損,或曾接受腦部手術的人士,都可能會有吞嚥困難的問題。這不僅對患者的進食量會有直接影響,最終更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影響整體健康或康復進程。
「照護食」,即坊間常說的軟餐,是一種為有吞嚥困難人士而設計的飲食方式。除了院舍外,近年亦有餐廳推出軟餐食品;其實家居的日常飲食同樣可以製成軟餐。有營養師提醒,除了備餐,用餐方法亦必須多加注意,才能讓患者好好進食,攝取充足營養。

照護食重營養均衡 減吞嚥困難人士鯁喉風險
養和營養部註冊營養師羅銘駿表示:「吞嚥困難的人士在吞食物時會感到不適,有時或需多次吞嚥,甚或感到食物卡在喉嚨,這些不良的進食體驗,自然會令他們感覺進食是個苦差;更甚者如曾嗆到,可能會因而害怕進食,有些患者更會將食物含在口內而不敢吞嚥,長遠或會導致營養不良。」因此,照護食的應用對減低吞嚥困難人士於進食時鯁喉的風險,同時確保他們進食安全與營養均衡非常重要。
照護食可涵蓋固體或流質飲食,以及飲品或湯水。調校食物的質地、軟硬程度或飲品的濃稠度均有特定的指標,需按患者的情况而定,一般由醫生或言語治療師建議。另外,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亦有將食物分為8個級別,涵蓋不同的食物質地、大小、軟滑程度、飲品凝結度等,患者和照顧者也可以參考。
兩類凝固粉:改性澱粉類、黃原膠類 穩定性、備餐需時各有不同
羅銘駿表示,使用凝固粉是照護食其中一種常用的備餐方法。凝固粉能夠增加液體的黏稠度,防止液體進入肺部而造成誤吸,引發肺炎等問題。凝固粉常見分為兩種類型,患者或照顧者選用時,可諮詢醫生或言語治療師的意見:
- 改性澱粉類:澱粉配方的凝固粉能夠迅速增加液體的黏稠度,但稠度會隨時間改變,口水亦會將其分解而變稀;
- 黃原膠類:黃原膠配方凝固粉穩定性更高,不會因為多次的攪拌或長時間放置而分解成液體,減低進食風險。
家常便飯可製成「軟餐」 助增進食慾
照顧者可能會擔心,改變了食物的濃稠度,患者可能會拒絕進食或減低食慾。羅銘駿指,在備餐過程上可以花上心思,例如使用模具令食物外觀與原來形狀相似,有助增進食慾。
他舉例,製作「軟餐版」蘿蔔糕,可先使用攪拌機將糕點打碎,然後加入軟餐酵素和水,酵素的化學作用可分解澱粉中的食物結構或組織,增加黏稠度。然後,將糊狀蘿蔔糕再倒入食物模具中,在室溫下凝結,便成為適合患者進食的質地,而又不失蘿蔔糕的味道及外形。至於使用酵素的分量和食物的軟硬程度,則需根據每個人的情况調整,如果想質地較硬可多加酵素,較軟質則可以適量減少。
相關閲讀:吞嚥困難|經常「濁親」、「落錯格」?了解吞嚥動作4階段 及早處理免致吸入性肺炎
自製「營養」軟餐Tips:可適量添加蛋白粉、高鈣奶、豆類、蔬果
為增加長者所能吸收到的營養和熱量,除了以軟餐幫助進食,羅銘駿表示,也可以考慮在食物中添加蛋白粉、能量粉,甚至是營養奶,增加食物中的卡路里和蛋白質,讓患者在進食量有限的情况下,仍能維持每日身體所需。
要讓軟餐的營養更加均衡,他建議可以在食材選擇上,加入高鈣奶或豆漿、豆腐、雞蛋;煮至腍身的豆類如紅腰豆;不同種類及顏色的蔬果如菠菜、南瓜及香蕉等,為軟餐補充維他命、礦物質及纖維等營養素。食材種類愈多元化,可減少因食物濃稠度受限而引致營養不良的狀况。
相關閲讀:認知障礙症可以根治嗎?
每周量體重評估營養攝取充足 長者BMI宜達18.5以上
一般而言,長者每天應攝取至少5至6份蛋白質類食物(每份蛋白質大約為一隻廣東麻雀牌大小),例如肉類、魚類、雞蛋等,以防止肌肉流失。要評估長者有否攝取充足營養,最簡單的方法是每周量度一次體重,在早晨空腹時測量會更準確。
除了體重外,亦可以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BMI的方法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長者的BMI應該至少達到18.5以上。現時不少醫院及診所也會使用體脂計以測量肌肉量和脂肪量,有助更全面了解長者的營養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