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本港常見的慢性病之一,一旦患者的血糖水平長期失控,會有很高風險引致併發症,當中包括心臟病。有研究指出,成年糖尿病患者比無糖尿病人士,其患上心臟病的風險會高約2至4倍。此外,「三高」中的血壓高及血脂高,與糖尿病亦是息息相關。所以如及能早發現及控制糖尿病病情,除了可穩定血糖水平,亦間接降低了患上「三高」及心臟病的風險。
相關文章:【糖尿病】血糖失控隨時變糖尿足 提防4個警號 日常護理雙腳有法 免爛腳截肢
糖尿病人患三高 心臟病風險倍增
養和醫院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良貴醫生表示,若病人的血糖水平長期高企,心臟的冠狀動脈血管內膜和肌肉細胞的功能會直接受影響,從而增加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的機會,久而久之,心血管會被這些斑塊阻塞,情况嚴重最終會導致心肌梗塞;另外,糖尿病亦會直接增加心衰竭和腎衰竭的機會。
此外,糖尿病亦會有較大機會引致血壓高及血脂高,如果病人同時罹患「三高」(血糖高、血壓高及血脂高),患上心臟病風險則會倍增,因此及早控制糖尿病尤為重要。
相關文章:【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對付糖尿心 SGLT-2抑制劑降死亡風險
要同時控制糖尿病和糖尿心的問題,除了改善飲食、多做運動及減重外,配合藥物治療亦是重要。陳醫生指出,現時新型糖尿病藥物如SGLT-2抑制劑,能改善患者腎臟的排糖功能,以達至控糖效果。此外,研究指出,此藥物能減少糖尿病和冠心病病人的死亡及出現心肌梗塞風險;而本身有心臟衰竭的糖尿病患者,研究發現他們服用此藥物後,其病發風險及死亡率亦有所降低。因此, SGLT-2抑制劑已成為有糖尿心病人的一線藥物。
相關文章:【心臟病】了解冠心病成因、徵狀、病發先兆及高危因素 5個關於心臟病、通波仔等治療和檢查問題
嚴控「壞膽固醇」水平
除了糖尿病,血壓高及血脂高等問題亦不容忽視,同樣應嚴格控制。血脂方面,陳醫生指出,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水平愈高,病人患上心臟病的風險便會愈高。根據歐洲心臟病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及歐洲動脈粥樣硬化學會(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聯合發布的《2019年臨床心血管疾病治療指引》,醫生會根據病人的病情、各種器官受影響程度、患慢性病年期等因素,來判斷病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制定其「壞膽固醇」的目標水平(見表)。
心血管疾病風險 | 病人「壞膽固醇」目標水平(mmol/L) |
低 | <3.0 |
中 | <2.6 |
高 | <1.8及將目前「壞膽固醇」水平降低至少50% |
極高 | <1.4及將目前「壞膽固醇」水平降低至少50% |
極高* | <1.0及將目前「壞膽固醇」水平降低至少50% |
*病人在接受最大耐受劑量的他汀類藥物治療下,仍於兩年內先後出現兩次心血管相關問題病發,包括中風、心血管或周邊性動脈血管阻塞。
一般而言,病人會透過藥物來控制「壞膽固醇」水平,現時亦有很多不同的選擇,例如常用的口服他汀類藥物(Statins)及依澤替米貝(Ezetimibe)等,亦有針劑PCSK-9抑制劑可供選擇。醫生一般會按照病人的情况,而建議相應的藥物。
建議恆常量血壓監察 正確方法3部曲
至於血壓問題,根據2018年歐洲心臟病學會及2020年世界高血壓聯盟(The World Hypertension League)發布的指引,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應將血壓控制在以下水平:
65歲以下:
上壓(收縮壓):120-130 mmHg
下壓(舒張壓):70-80 mmHg
65歲以上:
上壓(收縮壓):130-140 mmHg
下壓(舒張壓):70-80 mmHg
陳醫生建議,不論是高血壓病人,抑或是血壓正常的糖尿病患者,都應該自行定時在家量度血壓。怎樣才是正確量度血壓呢?
- 量度血壓前30分鐘,不要運動、吸煙、進食或飲用含咖啡因飲料,保持心境平靜;
- 在休息5分鐘或以上後,可量度第1次血壓;
- 之後每隔1分鐘再量度多2次,得出共3個血壓結果,用最後兩次結果的平均值作記錄。
4類常用血壓藥 盡早控制血壓
要控制好血壓,一般常用的血壓藥有:
1/利尿劑(Diuretic)
2/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
3/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RBs/ACEIs)
4/β受體阻斷劑(β-blocker)等
醫生會根據患者的情况,考慮選擇相應合適的血壓藥,一般會選用兩種血壓藥一併處方,希望盡早控制血壓。
專題系列文章
- 高毒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選對標靶治療方法成關鍵 重拾身心健康
- 【解讀肺癌】不吸煙都有肺癌?肺癌也可根治?一文了解肺癌治療新趨勢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精神健康】囤積症有五大元素 多10多歲發病 隨年長惡化 非長者獨有
- 【平安藥包】外出旅行必備 藥劑師列舉藥物清單:止痛退燒、腸胃不適、止暈、急救包……
- 癌症治療:全球首創光敏混合型免疫療法 精準抑制黑色素瘤生長
- 腹痛勿掉以輕心 緩解婦科腹痛有法: 按穴+心情調節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鎂」助眠神器?塗抹皮膚放鬆肌肉一秒入睡?拆解「鎂」功能及食物攝取
- 【牙周病】細菌毒素可入血管 增心臟病風險 注意口腔衛生避攝過多糖分酸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