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了解導致胰島素阻抗7個成因 戒除不良生活飲食習慣 有助控制糖尿
二型糖尿病屬本港常見的慢性病之一,病人的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問題,是其中一個形成二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而且有機會引致其他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有研究指出,出現胰島素阻抗主要源於患者各種不良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因此戒除陋習,注重健康飲食及勤運動,有望改善胰島素阻抗問題,從而控制糖尿病病情。
胰島素阻抗是什麼?跟糖尿病有何關係?
養和醫院糖尿科護士李玲兒指出,胰島素阻抗是指脂肪細胞、肌肉細胞和肝細胞對正常濃度的胰島素反應不足,需要更高胰島素濃度才能令上述細胞對胰島素產生反應。
李玲兒解釋,如有正常代謝機能的人士,在進食後胰腺內的胰島β-細胞會分泌胰島素,胰島素會傳遞信息至體內的胰島素感應組織,例如肌肉、脂肪等,令細胞膜表面產生接收體,以吸收葡萄糖,並降低血糖含量至約5mmol/L的正常值。
然而,若病人有胰島素阻抗,正常濃度的胰島素不足以刺激並傳遞信息至肌肉和脂肪細胞,致葡萄糖無法被吸收,為了補償,胰腺會釋放大量胰島素,以促使細胞吸收葡萄糖,而這會引致餐後數小時出現血糖含量急劇下降及低血糖反應;久而久之,胰島素的分泌會逐漸變得不足,最終形成二型糖尿病。
胰島素阻抗的7個成因
.中央肥胖
.不良的飲食習慣,例如高碳水化合物及多吃油膩食物,同時少吃蔬果
.吸煙
.過量飲酒
.缺乏運動
.壓力過大
.或與特定藥物有關,例如糖皮質激素
要預防及改善胰島素阻抗,避免持續惡化而形成二型糖尿病,李玲兒指出,改善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至為重要,可以從以下6方面入手:
由改善不良生活、飲食習慣開始
1. 健康、均衡飲食
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及選吃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以避免血糖濃度快速上升,減低胰臟的負荷。日常均衡飲食有助維持身體正常功能及活動,多吃新鮮食物,減少攝取加工及醃漬的食物,以低油、低鹽、低糖及高纖為原則;宜選用天然調味料,如蔥、薑、蒜等,盡量以作取代鹽和醬料。烹調方式則建議多採用清蒸、水煮、涼拌、烤等,取代煎及油炸。
2. 控制體重
亞洲人體重指標(BMI)理想為18.5-22.9(kg/m2)
3. 定期身體檢查
定期檢查血脂、血壓及血糖,以及早發現和預防糖尿病的併發症,有助改善因胰島素阻抗而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4. 不吸煙、少喝酒
盡量戒煙,多做運動以降低煙癮,亦有需要可向戒煙診所尋求協助。此外,亦應減少喝酒,宜從減少飲酒量或降低酒精濃度開始。
5. 多運動
每周最少運動三次,做中等至劇烈程度的運動,時間不少於150分鐘,多運動有助維持理想體重,提升胰島素敏感度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
6. 調適壓力
面對生活壓力,宜自行尋找不同方式放鬆,例如聽音樂、運動、聊天或培養個人興趣。
- 【肚痛原因】兒童肚痛可大可小 真假如何分辨
- 【糖尿病】了解導致胰島素阻抗7個成因 戒除不良生活飲食習慣 有助控制糖尿
- 對付類風濕性關節炎 把握治療黃金期 保住關節活動免侵蝕
- 【增強抗逆力】青年抗逆 添動力(衛生處方)
- 【減肥】港約30%成年人屬肥胖 BMI 30或以上 浸大研究:識別肥胖者「不知飽」機制 助傳飽肚信號控體重
- 【世界無煙日】吸煙令患癌風險大增 電子煙無助戒煙反上癮 中西醫戒煙有法
- 拆解輕度認知障礙 及早評估與改善生活習慣 或有助逆轉病情
- 【風濕科】長期口乾、眼乾 小心乾燥綜合症可引發關節痛、血管炎 女性尤其注意
- 為免新冠後遺症 兒童及青少年完整接種新冠疫苗「刻不容緩」
- 【4種耳疾】耳石、耳水不平衡、聽力下降、耳鳴 令人眩暈、嘔吐、精神狀况轉差 逐一拆解成因與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