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腦中風治療黃金期3小時?8小時?  精準醫學造影判別大腦病况 為患者配對治療選項 

分享此內容:

中風是香港的第四大致命疾病,平均每年奪去3000多條性命,如未能及時把握「治療黃金期」搶救,而令腦細胞長時間缺血及壞死,患者日後有可能要面對嚴重殘障。現時約八成的中風個案均屬於由腦血管栓塞所致的缺血性中風。有研究顯示,當腦血管被阻塞,每分鐘可致190萬至200萬個神經細胞壞死。為爭分奪秒搶救腦中風,醫學界不斷致力提升診斷及治療的效率,挽救更多性命及減輕中風對腦部的傷害。

中風治療的首要關鍵,在於能否及時恢復腦部血流。現時,醫學界對中風的「治療黃金期」有各種說法——3小時、4.5小時、8小時,甚至24小時的論點各有不同的依據。養和腦神經外科中心主任梁嘉銘醫生表示,中風治療的目的是要趕及在腦細胞尚未完全壞死前恢復供血,以搶救缺血但仍未死亡的細胞。以缺血性中風為例,治療主要有兩種方法——注射溶血針、以導管手術取出血栓。醫學界的早期研究認為,注射溶血針的治療用於中風病發3小時內效果最好;其後陸續有研究發現,即使在4.5小時內使用,其治療效果仍然理想,安全性亦高。

醫學造影判斷腦組織狀况 可避免「出血性併發症」

及至約十年前,醫學界進一步提出,如採用導管手術治療,「治療黃金期」可延至病發8小時內。梁醫生表示,此手術的做法是將導管放入阻塞的腦血管或頸部血管,直接取出血栓以恢復血流。有些研究認為,此種手術可有效恢復血流,部分患者甚至可完全康復。然而亦有其他研究指,如中風發作已逾8小時,血管已長時間缺血、組織亦開始壞死,此時如突然恢復血流,或會令脆弱的組織破裂,反而造成「出血性併發症」。

梁醫生表示,這個「兩難」已隨醫學造影技術的演進而帶來了解決方案。現時新型的電腦斷層掃描(CT)和磁力共振(MRI),可讓醫生應用於中風的診治,迅速而準確判斷患者的腦組織受破壞的程度,判別合適的治療策略。例如尚處於缺血階段的話,只要組織未完全壞死,即使發病已超過8小時,醫生仍會考慮採用導管手術施治。這技術突破了過往只能以病發時間作為參考,現在可直接從分析腦部病變的範圍評估施治策略,令更多中風患者得到救治的可能。


相關文章:中風急救與談笑用兵


「談笑用兵」及判辨腦中風徵狀

中風往往突如其來,但有些表徵可及早察覺,亦即醫學界時常提醒大眾的「談笑用兵」口訣:

「談」:口齒不清

「笑」:臉部歪斜或流口水

「用」:手腳無力或突然麻木等症狀,甚至可能突然視力模糊,這些均反映腦部血管供血異常

「兵」:需立即找救「兵」治理

清晨中風:以醫學造影評估腦組織受損程度

及早診治無疑十分重要,然而亦有中風情况是難以及時發現的,例如清晨中風。梁醫生表示,清晨中風常見的病發情况,是患者未有在平日起床的時間醒來,當家人發現時,患者已經意識不清甚或跌倒。診治清晨中風的難度在於無從確認患者的中風發作時間——究竟是在前一晚入睡後、抑或清晨剛起床時?

梁醫生指,由於兩者的治療策略大為不同,若未能以發病時間作為參考,可透過電腦斷層掃描或磁力共振檢查,從醫學造影直接評估壞死組織與可挽救部分的體積。若腦部尚存大量缺血但未壞死的組織,即使超過黃金時間,仍應接受治療,而這也是醫學界提出24小時內仍可治療中風的理據。

及時治療 約四至五成患者可恢復基本自理 

數據顯示,缺血性中風後一個月的死亡率達10%至20%;而30%至50%的患者可能出現嚴重殘障。過去在未有溶血針和導管手術時,僅10%中風康復患者能恢復自理能力。梁醫生表示,現在隨着搶救與治療的進步,康復率已提升3至4倍,部分患者甚至可回復至接近發病前的生活或工作狀態。「只要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約40%至50%中風患者可恢復基本自理能力。」梁醫生提醒,一旦懷疑有人中風,必須盡快求助,讓患者有機會迅速得到治療。


相關文章:【中風治療】正視中風迹象應用人工智能精準評估病情 擴闊黃金「治療窗」


知多啲:中風急救之基本

1/ 保持冷靜立即求助:

  • 應立即撥打999求助,或聯絡主診醫生,盡快送院。
  • 記下症狀發生的確切時間。
  • 準備好患者的病歷和用藥資料。

2/ 採取急救程序

  • 靜待醫護人員接手治理。
  • 將患者移到安全位置,平躺並鬆開領帶或衣物,確保呼吸暢順;
  • 若患者昏迷或神志不清,需注意是否有嘔吐,應將其頭部側向一邊以防窒息;
  • 移除患者的假牙,並清除口中異物;
  • 若有抽搐,保護頭部避免撞擊,但不要強行撬開緊閉的牙關;
  • 絕對不要餵食任何東西,包括水、藥物或食物,以免嗆咳;
  • 靜待醫護人員接手治理。
缺血性腦中風治療黃金期3小時?8小時?  精準醫學造影判別大腦病况 為患者配對治療選項 
若懷疑有人中風,必須盡快求醫,讓患者有機會迅速得到適切的治療及減輕中風對腦部的傷害。(設計圖片。pexels)
  1. 中風的「治療黃金期」到底是多久?

    中風治療的目標是盡快恢復腦部血流,以挽救仍未壞死的腦細胞。雖然一般會聽到「3 小時、4.5 小時、8 小時甚至 24 小時」等不同說法,但現代醫學造影(如 CT、MRI)可更準確判斷腦組織是否仍可挽救。即使超過 8 小時,只要腦部仍有大量缺血但未壞死的組織,部分患者仍可受惠於導管取栓等治療。

  2. 清晨中風(睡眠中風)如何判斷是否仍可治療?

    清晨中風因難以確定發病時間,早期常被視為無法在「黃金期」內處理。現今透過 CT 或 MRI,可直接評估壞死與可挽救組織的比例——若仍有大量尚未壞死的腦細胞,醫生仍會考慮溶血針或導管手術。這也是醫學界提出「24 小時內仍可搶救」的重要原因。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