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腹肌首植除顫器 救心律不正4歲女 免開胸肋骨減創傷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瑪麗醫院心胸外科與兒童心臟科的團隊,去年7月進行全球首創手術,在一名心律不正的4歲女童的腹肌下安裝心臟除顫器S-ICD,除顫器的電極線在皮下連接心臟,較傳統要打開胸骨及肋骨的手術創傷大減,避免以往血管因連接電極線,產生血管堵塞和感染等問題。女童術後曾心跳過速至每分鐘180次,除顫器S-ICD成功令其心律回復正常,生活至今未受病患影響。是次手術為全球首宗及最年輕病例,團隊已將經驗在醫學文獻發布。

瑪麗醫院兒童心臟科部門主管翁德璋指出,每日都有不少人因心臟病而猝死,如冠心病、結構性心臟病及未知因素等,有關疾病可產生心室心搏過速或心室纖維性顫動,令心臟停頓而猝死;病人如病發,需要立即進行心肺復蘇或除顫法,將心律跳動變回正常,如7至10分鐘內不做除顫法或復蘇法便會失救;而除顫法有兩種,一是體外除顫器,由第三者操作儀器搶救,若患者病發時單獨便會很危險,故有另一種是體內除顫器。

傳統除顫器 更換有風險

翁德璋續指安裝心臟植入式除顫器ICD可在病人發生心律不正時,助他們將心律回復正常,但傳統手術需打開患者的胸骨及肋骨,ICD電極線再經血管連接心臟,有關手術不但產生血管易損壞及堵塞等問題,當ICD無電需移除電極線更換時,有關問題亦增加手術的風險,對患者也帶來重大創傷。

新機毋須經血管 可磁力共振

針對有關缺點,醫療界研發全皮下心臟植入式除顫器S-ICD,特點是電極線植於皮下,毋須經過血管進入心臟,減低手術風險,也不影響血管和心臟,有關手術將S-ICD安裝在左胸膛附近,S-ICD增加過濾零件後可進行磁力共振掃描。

該部門副顧問醫生郭爕義指出,患者芊懿去年在家中病發昏迷時4歲,體重僅20公斤,屬較瘦小;父母將她送往私家醫院,經約12分鐘搶救後始恢復意識,及後獲悉女兒曾出現心室纖維性顫動,隨即轉送瑪麗醫院兒科深切治療部,其間再出現心室纖維性顫動;在藥物控制下,其心律始回復穩定。

腹肌做口袋 胸骨兩小切口

當院方與其父母商討替她植入內置除顫器以防止心臟病發時,其父母擔心傳統ICD會對女兒造成嚴重創傷;而芊懿心臟曾停頓逾10分鐘,或對腦部發展造成影響,害怕安裝ICD後不可進行磁力共振檢查,結果決定試用新除顫器S-ICD;而為減低傳統安裝在胸膛位置時,需打開胸骨及肋骨所帶來的創傷,團隊首創在腹肌放置S-ICD,電極線在皮下連接心臟。

協助進行手術的瑪麗醫院心胸外科主管區永谷表示,手術先在患者腹肌內做一個口袋放置S-ICD,在胸骨附近做兩個分別約2厘米的小切口,以穩固電極線位置,再在皮下將電極線植入連接心臟,確認位置可準確感應心室心律不正及電擊除顫動便完成手術;類似手術是全球首度進行,而且患者體型較細小,需時找出確認S-ICD的位置,增加挑戰,整個手術約花2.5小時。

翁德璋指2016年至今包括芊懿,共有5宗安裝皮下除顫器S-ICD,其他病人年齡由11歲至成年不等。其他病人將S-ICD安裝於左胸膛位置,芊懿是首人將S-ICD安裝於腹肌下。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https://video3.mingpao.com/inews/201803/20180308heart.mp4;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3/de76e1ccbed1d262d805d291db2f324d.jpg今年5歲的芊懿(右一)去年在家昏迷,後來確認患有心室纖維性顫動,屬心律不正的一種;及後接受在腹肌下植入全皮下心臟植入式除顫器S-ICD手術,手術後至今7個多月沒有出現心室心律不正問題,生活未受影響。有關手術為全球首案及最年輕病例。左一為瑪麗醫院兒童心臟科部門主管翁德璋,左二為該院兒童心臟科副顧問醫生郭爕義。(郭慶輝攝);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3/de76f782debb28b550b78c8b1c9ded69.jpg;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