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李小姐哭着走進診症室,一坐下就說:「醫生,我右乳房摸到一粒硬塊,是否患上乳癌?」還未及回應,她再問:「我的孩子還很小,我會死嗎?要做手術嗎?要電療嗎?需要化療嗎?」
發現硬塊 立刻求診
李小姐30歲,已婚,有一個2歲女兒,餵哺了母乳半年,一直十分健康,家族沒有乳癌歷史。可是,她近日得知60歲鄰居患上乳癌,嚇得立刻回家自我檢查,發現右乳房有一硬塊,立刻求診。
根據2017年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乳癌是香港女性癌症病發率第一名及死亡率第三名的疾病。每15名婦女就有1人有可能在一生中患上乳癌。乳癌風險因素包括:直系親屬有乳癌,個人曾患乳癌,曾服用多於5年荷爾蒙補充藥物,較早初經或較遲收經,肥胖及較遲生育。而曾餵哺母乳的女士,特別是多於1年者,則可減低患乳癌的風險。
另一方面,乳癌也非不治之症,大部分早期乳癌患者可以透過手術、電療醫治,及早發現可提高痊癒率。
檢查屬良性 仍需留意變化
雖然李小姐不屬高風險,但為她檢查乳房後發現右邊乳房有硬塊,所以不能掉以輕心,並安排她做乳房X光造影及乳房超聲波檢查,進一步評估乳房硬塊的情况。檢查顯示她的硬塊是良性囊腫,不用抽針,只需定時覆診。李小姐知道自己並非患上乳癌,立刻鬆一口氣。不過,我們仍提醒李小姐每月要自我檢查乳房,如果發現硬塊有變或其他位置有硬塊,應該盡早求診。
除了每月自我檢查乳房外,每1至2年找醫生作臨牀觀察及觸診,可以更有效發現乳房問題。
除了高風險人士,40歲或以上女士都應每2年做一次乳房X光造影檢查,因其可以顯示觸診未能發現或未形成之早期乳癌。如果對檢查報告有懷疑,醫生會建議患者定期觀察或作抽針檢查。
造影也會漏網 自我檢查策安全
不過,乳房X光造影檢查並不能百分百發現所有乳癌,約10%至15%乳癌未能在造影上發現,所以在自我檢查乳房時發現異常,應及早求診並按醫生指示處理,千萬不要因為乳房X光造影檢查報告正常而掉以輕心。
亞洲婦女乳房密度一般比較高,這本屬正常情况。可是,在乳房X光造影檢查上發現乳房密度較高的女士,患乳癌風險也較高,而且病變可能會更難於造影上顯示。因此,這些女士可以跟醫生商討是否需要作進一步檢驗,以策安全。
文:蘇杏儀(東華三院婦女健康普查部主管)
專題系列文章
- 【肺腺癌】30、40歲非吸煙者患肺癌?亞洲肺腺癌患者逾半與基因突變有關
- 【子宮內膜癌】第四大女性癌症 常見症狀收經後出血 採新分期法助精準個人化治療
- 【肝癌組織碎化技術】Histotripsy超聲波堆疊微氣泡消滅癌細胞 原發或轉移性肝癌適用
- 研究:三大泌尿系統癌症—前列腺癌、膀胱癌及腎癌 全球發病率趨升
- 鼻咽癌發病高峰50至60歲 吃鹹魚增患病風險?了解近年放射治療
- 代謝障礙肝癌港發病率趨升 港大研究:揭肝癌內脂肪「重編細胞」 阻一線治療
- 頸部淋巴結腫大未必是癌症 感染或免疫系統病或影響淋巴組織
- 【胰臟癌】50多歲不煙不酒確診 驗血或超聲波未能偵測隱蔽腫瘤?
- 研究證定期運動降低癌症死亡風險1/3、減復發
- 港每年400多宗膀胱癌新症 內鏡手術機械臂切除膀胱腫瘤 全港首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