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腸癌是香港發病率最高的癌症。剛過去1個星期,我共為3名病人確診了大腸癌,希望透過這3名病人的經歷,向大家帶出大腸癌篩查的重要。
第一名患者在他踏入50歲時,主動前來做大腸癌篩查,問診時沒發現任何可疑的徵狀,但經商量後決定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作篩查,結果發現1個「偶然發生」的2厘米腫瘤,經病理化驗及掃描,確診為早期大腸癌,並於接受微創手術5天後順利出院。
第二名患者是年約60的男士,他一直有痔瘡的煩惱,排便後肛門偶爾有出血情况。最近半年出血情况較以往頻密,加上體重下降而前來求診,我為他安排了「人生第一次」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的不僅是痔瘡,還在直腸發現了一個腫瘤。生長在直腸及肛門的腫瘤,病徵與痔瘡相似,很容易令患者掉以輕心,延誤了求診時機。幸好經過進一步檢查後,確診是早期大腸癌,能夠接受手術以根治。
體重驟降、大便帶血快求醫
最後一名患者就沒有那麼幸運,她是一名70歲長者,諱疾忌醫;孫兒見她有超過1年時間感到下腹脹痛,持續出現帶血的腹瀉,於是「夾手夾腳」帶婆婆前來求醫。幾天後為婆婆安排大腸鏡檢查,即時發現乙狀結腸出現了1個連內視鏡都不能通過的阻塞性腫瘤,掃描後發現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肺部,最後她只能接受紓緩治療。
一般情况下,建議沒有任何病徵的人士在50歲開始接受大腸癌篩查,目的是及早發現及切除大腸瘜肉,以徹底消除癌變風險。另外,透過篩查能發現「偶然發生」的早期大腸癌,根治大腸癌,得到更理想的預後。
病向淺中醫,一旦出現病徵如體重驟降、貧血引發的心悸、頭暈及氣喘、大便帶血或黏液、持續大便習慣改變、感覺排便不清等,應立即主動約見醫生。
文:陳偉聰(東華三院內視鏡中心主管、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流感疫苗】夏季冬季流感夾擊 3類疫苗:滅活、重組、噴鼻減活怎樣揀?哪些防重症?
- 【世界精神衛生日】學童學業壓力感焦慮?家長不擅溝通? 多聆聽少批判 靠近子女助解困
- 【冠狀病毒】港大:舊藥易生抗藥性 研強效口服新藥 抗多種冠狀病毒
- 【乙型肝炎】每10個患乙肝4個不自知 篩查年內推 先驗家人帶病毒者
- 【流感疫苗】2025/26年度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劃展開 一年打一次宜早不宜遲
- 重組流感疫苗是什麼?劉宇隆:適合對雞蛋過敏者接種 盧寵茂:母嬰院設賽諾菲三價滅活疫苗孕婦可接種
- 港大研究:行得快助保護呼吸系統 降患癌風險 肺癌尤顯著
- 【肥胖】全球5至19歲近1/10屬肥胖 增糖尿、心臟病風險 超加工食物所致
- 【精神健康】港大估算:去年港人自殺率升 學童輕生率減半 25至39歲男升幅最大主因財務
- 新一季流感疫苗接種9.25開始 涵注射式滅活疫苗及噴鼻式減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