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傳統西醫治療癌症,一般使用對細胞有殺傷力的化療藥物;過往10多年也選用針對癌症細胞的標靶治療。癌症治療有一個用藥次序,腫瘤科醫生定出所謂「第一線藥物」、「第二線藥物」等,先用科學證據最充足的治療,若然失效,就退到第二線治療。一般來說,第一線治療比第二線更有效。這就是我們醫生常說的「順序治療」(sequential treatment)。
舉例說,用標靶藥治療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會先使用第一線藥物吉非替尼(gefitinib)、厄洛替尼(erlotinib)或阿法替尼(afatinib)。病人通常在用藥一年後腫瘤產生抗藥性而失效。此時醫生會轉用奧希替尼(osimertinib)等第三代標靶藥。雖然近來也提出可以第一線就使用奧希替尼,但整體來說,是用完一線藥物再轉用另一線藥物。
混合療法效果 「一加一大於二」
近來研究發現,混合性的「雞尾酒療法」,療效比「順序治療」大為提高。科學家發現,多管齊下用藥會產生「協同效應」(synergistic effect),即是產生所謂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